2006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

来源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法律史学界召开了几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在这些会议中,无论是正式代表数目,还是提交论文的数量,以及代表来自区域的广泛性上,都超过了往年的规模,反应了我国法律史学研究队伍的壮大以及研究实力的增强,同时作为一个学科,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世界的重视。
其他文献
住所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关系在我国民法上存在不明确之处。从历史及制度目的来看,我国的户籍制度在于限制私人的迁徙自由,民法上的住所制度能否在这样的户籍制度下成立固然存在讨论的空间。不过,住所制度与迁徙自由的关系并非明白无疑。作为一种事实判断,住所的设立、变更仍然可以在违反户籍法限制迁徙自由规定的情况下成立。迁徙自由与住所制度是相互协调的,但住所在民法上的制度价值不在于实施迁徙自由的宪法价值。迁徙自由在民法上可以通过善良风俗及一般人格权制度来实现。民法的住所制度应与户籍制度独立并恢复本来的制度内涵,而户籍制度应为
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于2005年12月由教育部正式批准立项建设,是全国法学学科和法学院校惟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2008年5月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运行,同年4月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和实验室资质认定二合一评审.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是教育部所属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史研究所,创始人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2004年12月中心正式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马建忠的《法律探原》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法理学著作,是一部未受日译法律语词影响的文本。该书采用“法”、“律”分立的语词结构,“法”指一切规范及原则,“律”指制定法。随着日译语词体系的传入和实证主义法学的盛行,“法律”一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从而取消了马建忠继承传统法思想并结合西方法所开创的法学思考方向。简要追溯中西法学史,证明“法”、“律”分立结构对应的法观念具有真实性,“法”、“律”保持意义差异和对立的张力是必要的。“法律”替代“法”和“律”,不是法律语词现代化问题,而是一个人为干涉语词自然发展的不成功的案例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批准,以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张楚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绩效研究》获200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项目批准号:08JZD0009)。
法治政府研究基地 法治政府研究基地是依托中国政法大学建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成立于2006年12月。基地负责人和首席专家马怀德教授系我国首位行政诉讼法博士,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基地名誉院长为我国著名的行政法学者应松年教授。
诉审同一问题关系着公诉权和审判权的分工和制约,关系着犯罪追究和人权保障的平衡与侧重。对于诉审同一问题,英美法系国家设置"罪状制度",大陆法系国家运用诉讼标的不可分原理,日本实行诉因制度,而我国在刑事立法上并未就诉审同一问题作出具体规定。借鉴相关国家的有益举措,努力实现我国诉审同一的目标:在立法上应明确规定法院在一定情形下有权变更指控罪名,在特定情形下有权变更指控事实,但两者都不能危及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
期刊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中国,刑事政策实施正在遭遇着民众认同危机。社会资本因重点关注一般民众与国家政策之间的信任发生机理,不仅能以制度理性吸纳公民参与刑事政策实施,而且还减少了刑事政策实施中司法机关与民众之间的冲突,因而是一个颇具有解释力的分析路径,于刑事政策实施的意义重大。从这种意义出发,刑事政策实施的策略与技术亦随之发生变化,并应着重处理好其与政策文化、公民参与、专家系统、信息披露之间的多重关系。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是在原法律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骨干学院。长期以来,始终秉承学校“推动政治进步、法治昌明、社会繁荣”的办学传统,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