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徽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具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本文从时间积淀、空间布局、资源禀赋、存在样态、成就贡献五方面揭示安徽地域文化资源的主要优势,分析研判了安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发挥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安徽地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9)06-00015-0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文化繁荣助力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建设也要提升至更高的层面,肩负起更多的使命。安徽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以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构建具有安徽特色文化产业,对安徽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转化、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地域文化资源的主要优势
安徽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省域,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自史前文明时期直至当代,安徽文化资源的产生和累积从未间断。距今200万至240万年前的繁昌县人字洞遗址、和县猿人、巢县早期智人等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安徽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进入文明社会后,安徽经济和文化重心也呈现出自北向南迁移的过程[1]。先秦至唐宋时期,安徽江北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涌现出诸多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老子、管子、庄子等,产生了《道德经》、《庄子》、《管子》、《淮南子》等重要著述。唐宋时期佛教文化繁荣,九华山佛教得到了大的发展。唐宋以后,由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思想文化的发展日渐活跃,逐渐形成了新安理学、桐城文派、皖派朴学等著名学术流派。这种早期的史前文化和自北向南演进和变迁的轨迹,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安徽文化。
(二)分布广泛,结构匀称
历史上,安徽文化沿着自北向南演进和变迁的轨迹,形成了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三个区域文化。学术界将这三个区域文化分别命名为“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大区域文化圈以淮河、长江为界,自北向南涵盖了皖北、皖中、皖南三个地域空间,形成了大量的地域文化资源,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器物等物质文化资源,和各地遗存下来的思想、学派、名人、著述、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戏剧、传统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布局自然,覆盖全面,分布广泛,结构匀称。
(三)资源丰富,特征鲜明
安徽境内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拥有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琅琊山、采石矶、太平湖、巢湖、桃花潭、花亭湖等风景名胜区。安徽的历史悠远,古迹众多,拥有黟县古民居、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凤阳明皇陵、明中都城、寿县古都城、李鸿章故居、亳州花戏楼等历史古迹。安徽素来富有光荣革命传统,革命旧址较多,如淮海战役总前委、泾县新四军军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渡江战役总前委、独山和金寨革命旧址群。此外,安徽的民俗资源和戏曲资源也都十分丰富,可谓地域文化资源门类众多,丰富多样,特征鲜明。
(四)形态多样,层次完整
除了具备传统地域文化资源,安徽还具备出版发行、演艺广电、印刷复印、动漫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业态,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集团,如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演艺集团、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地域文化资源日益丰富完善,形态兼顾传统与现代,层次清晰完整。
(五)成就卓越,影响巨大
安徽历史上曾有许多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名家大家,如老子、庄子、管仲、华佗、曹操、曹植、曹丕、朱熹、方苞、姚鼐、张廷玉、王茂荫、黄宾虹等。安徽也曾孕育出诸多杰出成就,如原始法学的创立、道家学派的形成、中国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芍陂的修建、理学的集大成、徽商文化的形成、新安画派的形成、桐城文派的形成、新文化运动的发轫等等[2]。有着辉煌历史的安徽,曾经创造出的成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充实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
二、目前安徽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文化产业成绩斐然。但在发展过程中安徽文化产业也存在短板,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六不”。
(一)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大
近年来,安徽全省文化产业在积极探索中逐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基础。2015年至2017年,安徽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数由14264个增至16684个,年均增长为8.2%;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由100413人增至112800人,年均增长为6%。2015-2017年间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提升。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833.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79%;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976.3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88.2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03%。2015-2017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10%,高于同期全省GDP增幅,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势。总体看来,安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业机构数、从业人员数逐年增长,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提升,连续3年来保持超过10%的增速,占GDP比重达到4%,但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小、实力弱、贡献率不高,距离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占GDP比重所要达到5%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产业总体规模不大,离支柱性产业还有很大差距。
(二)文化产业结构不平衡
近年来,安徽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扩大,全省文化产业广泛涉及到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用品贸易业和文化服务业等各个领域。但传统行业过重,核心主业不强,新兴产业乏力,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国家认定的文化产业十大门类中,安徽文化产业在“工艺美术品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 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等传统文化制造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现代文化产业和产品的比重偏低,档次不高;“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发展较为滞后。例如: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企业分别为1138、465和751家,实现营业收入1625.4亿、583.7亿和421.9亿元,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2.9:22.1:15调整为61.8:22.2:16,文化制造业居于主导地位[3]。文化产业大部分集中在包装印刷、工艺品制造等传统文化制造业,新兴企业较少,传统企业较多,文化产业结构不平衡性明显。 (三)文化产业集聚度不高
安徽文化产业大项目、好项目较少,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数量不多,缺少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的带动。目前,安徽省文化产业已组建了安徽出版集团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安徽新媒体集团、安徽演艺集团等大型企业或集团。据安徽省统计局统计,2017年,全省2354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31亿元,同比增长12.7%,比全国、中部分别高出1.9个和1.6个百分点[4]。2019年5月,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均第10次被认定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与此同时,民营文化企业科大讯飞、芜湖方特、再芬黄梅、禾泉农庄等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截止2016年底,安徽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总计60172个。虽然说目前初步培育了一批企业集团,尤其是通过重组,新闻出版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集聚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从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共同开展的2017年度安徽民营文化企业100强推选活动中,摘取前10强名单可看出,安徽省民营文化企业点多面广规模小,规模较大的企业数量过少,龙头企业偏少,企业知名度不高,缺乏一批标志性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文化企业的市场主要在省内,不具备区域性影响力,在国内外的传播地域和影响力也还非常有限。
(四)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文化产业的创新,包括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等。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除了黄梅戏、文房四宝等优秀传统文化,如今,科大讯飞、影星巨幕、“共享书店”、“时光流影”等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已成为安徽文化领域创新创造的新名片。但相对于文化资源禀赋充足的省情而言,目前一方面安徽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程度不高,对文化资源的发掘力度不大,大部分文化产品立意陈旧,方式呆板。如目前我省文化资源多偏重于静态模式,主要为图片宣传、遗物展示等,缺乏通过技术、创意、产业化方式进行推广,同时也缺少相应的教育培训、书籍出版、影视动漫、主题公园等方面的衍生产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模式落后,以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影视行业为主导的新型文化产业业态比较缺乏。此外安徽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2011年至2013年期间,安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专利授权量占全省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仅为8.2%[5]。整体形成了文化产业附加值不高,高科技含量不高,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很少,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也较少的现状。
(五)文化产业政策支撑体系还不够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消费需求日趋旺盛,成为新的兴消费热点。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品牌逐步树立,这些变化也需要进一步形成全面覆盖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尽管目前安徽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安徽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旨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但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没有完全形成覆盖体制、人才、金融、融合的全面扶持政策,迫切需要文化行政部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科技、国土、商务、教育、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的协调合作,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六)文化产业市场服务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随着文化消费需求的日趋旺盛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重大投资和招商项目越来越多,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文化产业市场服务监管体系。2017年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当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省实际,提出了具体推进措施。但就总体来看,当前文化产业市场服务监管机制依旧不够健全,一方面,缺乏完善的市场准入政策,各类项目的投资标准和经营方式并不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另一方面,缺乏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
三、发挥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文化+”战略,推进安徽地域文化资源跨界融合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跨界融合”已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
实施“文化+实体经济”战略,让文化资源“活”起来。要促进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与农业、工业、旅游等相关产业相互交融。比如推进文化+农业,深入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人文资源为导向,结合地方民风民俗,打造突出本土特色的资源项目。推进文化+制造业,对一些涉及民风民俗、民间技艺,可以推动其形成特色产品和工艺品加工制造。推进文化+旅游,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节庆的吸引力,增加体验、休闲、养生、欣赏等旅游内容。推进文化+教育培训,将文化资源特别是本省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培训行业进行融合,开设访古研学、干部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推进文化+新业态,积极培育文化、创造、艺术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
实施“文化+科技”战略,让文化资源“动”起来。推动文化资源和科学技术的融合。针对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背景,将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相融合,通过两者融合,用科技促进文化产业产生新样式、新产品、新服务,创造新的文化业态。对安徽现有历史人文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运用科技手段,通過现代技术呈现崭新的表现形式。如以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作为载体,将各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说故事、民间工艺、戏曲舞蹈等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还原、展示和演绎,让“老树开新花”、“嫁接出新果”,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底蕴和特色。 实施“文化+资本”战略,让文化产业“强”起来。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安徽文化企业的扩张,形成规模效应,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让文化产业“强”起来。一方面可以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通过设立增加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和吸引各类资本依法参与文化企业的生产运营,发挥政府资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减轻政府的投资负担,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实施“文化+金融”战略,让文化产业规模“大”起来。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对产业强有力的推动,文化企业重创意、轻资产,融资能力比其他生产类企业弱,尤其对于轻资产新兴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更是一大难题。实施“文化+金融”战略,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加大投入,给予税收优惠和服务保障。可通过加大直接融资,提高文化产业上市比例,进一步发挥上市平台的优势。也可通过与正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对接,寻求众筹支持,解决传统金融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強特色补短板,促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安徽文化资源多样性特点明显,应根据安徽不同地区文化特色,推动各地文化产业错位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从地理分布上,安徽山水文化资源富集于皖南,红色文化资源集中于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皖北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新兴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合肥、芜湖、马鞍山。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优先发展其主导的文化产业,同时强化自身薄弱领域,自觉开发新的领域,兼顾发展其他文化产业。二是均衡调整产业结构。针对于新兴企业较少,传统企业较多的现状,在凸显各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开发新的领域,利用新媒体,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等多元方式优化传统文化资源。同时对新型文化产业,如数字动漫产业、现代传媒产业、广播影视演绎产业等给予大力支持,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文化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协调发展。
(三)完善政策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政策的支持是推进文化产业继续发展的助推器。一个完整的产业政策需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财政金融、人才培养、市场监管等机制来实现。一是应当尽快建立相关的法规,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法,将安徽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产业发展等作为立法内容,使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有法可依。二是需要形成覆盖体制、人才、金融、融合的全面扶持政策,构建党和政府全面扶持、多部门协调的政策联通网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安徽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的融合。三是在文化产业政策设计规划上,应注重对安徽文化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优惠性政策设计,吸引国内外文化企业来安徽投资交流,注重提高“引进来”的层次与水平,拓展安徽文化产业交流平台,同时提高本省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利用好省内外、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寻求各方合作,为“走出去”提供各方面的政策支持。
(四)健全市场机制,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机制。健全市场机制,一是要构建有效的市场管理机制,推动文化市场各行业建立完备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公平性。二是要构建文化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制定文化市场红黑名单制度,鼓励遵纪守法经营,推动行业诚信自律,激励市场活力,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进程中,我们要以安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坚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传承创新的原则,不仅要传承和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担负新的使命,持续推进文化创新、产业升级,使其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得到有效衔接,在全国打响“徽”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 卞利.略谈安徽地域文化的流变和形成[N].安徽日报,2016-01-25.
[2] 《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安徽文化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安徽数据[EB/OL].(2018-07-04). http://data.ahtjj.gov.cn/sjjd/1921.jhtml.
[4] 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N].安徽日报,2018-10-24.
[5] 2015年发展安徽文化创意产业的调查与建议[N].安徽日报,2015-07-20.
责任编辑:宋好
关键词:安徽地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9)06-00015-0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文化繁荣助力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建设也要提升至更高的层面,肩负起更多的使命。安徽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以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构建具有安徽特色文化产业,对安徽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转化、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地域文化资源的主要优势
安徽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省域,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自史前文明时期直至当代,安徽文化资源的产生和累积从未间断。距今200万至240万年前的繁昌县人字洞遗址、和县猿人、巢县早期智人等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安徽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进入文明社会后,安徽经济和文化重心也呈现出自北向南迁移的过程[1]。先秦至唐宋时期,安徽江北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涌现出诸多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老子、管子、庄子等,产生了《道德经》、《庄子》、《管子》、《淮南子》等重要著述。唐宋时期佛教文化繁荣,九华山佛教得到了大的发展。唐宋以后,由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思想文化的发展日渐活跃,逐渐形成了新安理学、桐城文派、皖派朴学等著名学术流派。这种早期的史前文化和自北向南演进和变迁的轨迹,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安徽文化。
(二)分布广泛,结构匀称
历史上,安徽文化沿着自北向南演进和变迁的轨迹,形成了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三个区域文化。学术界将这三个区域文化分别命名为“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大区域文化圈以淮河、长江为界,自北向南涵盖了皖北、皖中、皖南三个地域空间,形成了大量的地域文化资源,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器物等物质文化资源,和各地遗存下来的思想、学派、名人、著述、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戏剧、传统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布局自然,覆盖全面,分布广泛,结构匀称。
(三)资源丰富,特征鲜明
安徽境内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拥有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琅琊山、采石矶、太平湖、巢湖、桃花潭、花亭湖等风景名胜区。安徽的历史悠远,古迹众多,拥有黟县古民居、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凤阳明皇陵、明中都城、寿县古都城、李鸿章故居、亳州花戏楼等历史古迹。安徽素来富有光荣革命传统,革命旧址较多,如淮海战役总前委、泾县新四军军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渡江战役总前委、独山和金寨革命旧址群。此外,安徽的民俗资源和戏曲资源也都十分丰富,可谓地域文化资源门类众多,丰富多样,特征鲜明。
(四)形态多样,层次完整
除了具备传统地域文化资源,安徽还具备出版发行、演艺广电、印刷复印、动漫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业态,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集团,如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演艺集团、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地域文化资源日益丰富完善,形态兼顾传统与现代,层次清晰完整。
(五)成就卓越,影响巨大
安徽历史上曾有许多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名家大家,如老子、庄子、管仲、华佗、曹操、曹植、曹丕、朱熹、方苞、姚鼐、张廷玉、王茂荫、黄宾虹等。安徽也曾孕育出诸多杰出成就,如原始法学的创立、道家学派的形成、中国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芍陂的修建、理学的集大成、徽商文化的形成、新安画派的形成、桐城文派的形成、新文化运动的发轫等等[2]。有着辉煌历史的安徽,曾经创造出的成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充实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
二、目前安徽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文化产业成绩斐然。但在发展过程中安徽文化产业也存在短板,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六不”。
(一)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大
近年来,安徽全省文化产业在积极探索中逐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基础。2015年至2017年,安徽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数由14264个增至16684个,年均增长为8.2%;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由100413人增至112800人,年均增长为6%。2015-2017年间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提升。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833.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79%;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976.3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88.2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03%。2015-2017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10%,高于同期全省GDP增幅,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势。总体看来,安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业机构数、从业人员数逐年增长,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提升,连续3年来保持超过10%的增速,占GDP比重达到4%,但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小、实力弱、贡献率不高,距离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占GDP比重所要达到5%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产业总体规模不大,离支柱性产业还有很大差距。
(二)文化产业结构不平衡
近年来,安徽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扩大,全省文化产业广泛涉及到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用品贸易业和文化服务业等各个领域。但传统行业过重,核心主业不强,新兴产业乏力,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国家认定的文化产业十大门类中,安徽文化产业在“工艺美术品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 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等传统文化制造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现代文化产业和产品的比重偏低,档次不高;“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发展较为滞后。例如: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企业分别为1138、465和751家,实现营业收入1625.4亿、583.7亿和421.9亿元,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2.9:22.1:15调整为61.8:22.2:16,文化制造业居于主导地位[3]。文化产业大部分集中在包装印刷、工艺品制造等传统文化制造业,新兴企业较少,传统企业较多,文化产业结构不平衡性明显。 (三)文化产业集聚度不高
安徽文化产业大项目、好项目较少,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数量不多,缺少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的带动。目前,安徽省文化产业已组建了安徽出版集团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安徽新媒体集团、安徽演艺集团等大型企业或集团。据安徽省统计局统计,2017年,全省2354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31亿元,同比增长12.7%,比全国、中部分别高出1.9个和1.6个百分点[4]。2019年5月,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均第10次被认定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与此同时,民营文化企业科大讯飞、芜湖方特、再芬黄梅、禾泉农庄等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截止2016年底,安徽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总计60172个。虽然说目前初步培育了一批企业集团,尤其是通过重组,新闻出版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集聚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从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共同开展的2017年度安徽民营文化企业100强推选活动中,摘取前10强名单可看出,安徽省民营文化企业点多面广规模小,规模较大的企业数量过少,龙头企业偏少,企业知名度不高,缺乏一批标志性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文化企业的市场主要在省内,不具备区域性影响力,在国内外的传播地域和影响力也还非常有限。
(四)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文化产业的创新,包括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等。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除了黄梅戏、文房四宝等优秀传统文化,如今,科大讯飞、影星巨幕、“共享书店”、“时光流影”等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已成为安徽文化领域创新创造的新名片。但相对于文化资源禀赋充足的省情而言,目前一方面安徽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程度不高,对文化资源的发掘力度不大,大部分文化产品立意陈旧,方式呆板。如目前我省文化资源多偏重于静态模式,主要为图片宣传、遗物展示等,缺乏通过技术、创意、产业化方式进行推广,同时也缺少相应的教育培训、书籍出版、影视动漫、主题公园等方面的衍生产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模式落后,以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影视行业为主导的新型文化产业业态比较缺乏。此外安徽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2011年至2013年期间,安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专利授权量占全省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仅为8.2%[5]。整体形成了文化产业附加值不高,高科技含量不高,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很少,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也较少的现状。
(五)文化产业政策支撑体系还不够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消费需求日趋旺盛,成为新的兴消费热点。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品牌逐步树立,这些变化也需要进一步形成全面覆盖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尽管目前安徽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安徽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旨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但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没有完全形成覆盖体制、人才、金融、融合的全面扶持政策,迫切需要文化行政部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科技、国土、商务、教育、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的协调合作,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六)文化产业市场服务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随着文化消费需求的日趋旺盛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重大投资和招商项目越来越多,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文化产业市场服务监管体系。2017年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当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省实际,提出了具体推进措施。但就总体来看,当前文化产业市场服务监管机制依旧不够健全,一方面,缺乏完善的市场准入政策,各类项目的投资标准和经营方式并不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另一方面,缺乏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
三、发挥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文化+”战略,推进安徽地域文化资源跨界融合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跨界融合”已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
实施“文化+实体经济”战略,让文化资源“活”起来。要促进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与农业、工业、旅游等相关产业相互交融。比如推进文化+农业,深入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人文资源为导向,结合地方民风民俗,打造突出本土特色的资源项目。推进文化+制造业,对一些涉及民风民俗、民间技艺,可以推动其形成特色产品和工艺品加工制造。推进文化+旅游,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节庆的吸引力,增加体验、休闲、养生、欣赏等旅游内容。推进文化+教育培训,将文化资源特别是本省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培训行业进行融合,开设访古研学、干部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推进文化+新业态,积极培育文化、创造、艺术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
实施“文化+科技”战略,让文化资源“动”起来。推动文化资源和科学技术的融合。针对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背景,将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相融合,通过两者融合,用科技促进文化产业产生新样式、新产品、新服务,创造新的文化业态。对安徽现有历史人文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运用科技手段,通過现代技术呈现崭新的表现形式。如以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作为载体,将各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说故事、民间工艺、戏曲舞蹈等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还原、展示和演绎,让“老树开新花”、“嫁接出新果”,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底蕴和特色。 实施“文化+资本”战略,让文化产业“强”起来。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安徽文化企业的扩张,形成规模效应,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让文化产业“强”起来。一方面可以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通过设立增加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和吸引各类资本依法参与文化企业的生产运营,发挥政府资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减轻政府的投资负担,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实施“文化+金融”战略,让文化产业规模“大”起来。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对产业强有力的推动,文化企业重创意、轻资产,融资能力比其他生产类企业弱,尤其对于轻资产新兴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更是一大难题。实施“文化+金融”战略,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加大投入,给予税收优惠和服务保障。可通过加大直接融资,提高文化产业上市比例,进一步发挥上市平台的优势。也可通过与正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对接,寻求众筹支持,解决传统金融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強特色补短板,促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安徽文化资源多样性特点明显,应根据安徽不同地区文化特色,推动各地文化产业错位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从地理分布上,安徽山水文化资源富集于皖南,红色文化资源集中于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皖北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新兴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合肥、芜湖、马鞍山。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优先发展其主导的文化产业,同时强化自身薄弱领域,自觉开发新的领域,兼顾发展其他文化产业。二是均衡调整产业结构。针对于新兴企业较少,传统企业较多的现状,在凸显各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开发新的领域,利用新媒体,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等多元方式优化传统文化资源。同时对新型文化产业,如数字动漫产业、现代传媒产业、广播影视演绎产业等给予大力支持,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文化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协调发展。
(三)完善政策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政策的支持是推进文化产业继续发展的助推器。一个完整的产业政策需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财政金融、人才培养、市场监管等机制来实现。一是应当尽快建立相关的法规,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法,将安徽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产业发展等作为立法内容,使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有法可依。二是需要形成覆盖体制、人才、金融、融合的全面扶持政策,构建党和政府全面扶持、多部门协调的政策联通网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安徽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的融合。三是在文化产业政策设计规划上,应注重对安徽文化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优惠性政策设计,吸引国内外文化企业来安徽投资交流,注重提高“引进来”的层次与水平,拓展安徽文化产业交流平台,同时提高本省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利用好省内外、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寻求各方合作,为“走出去”提供各方面的政策支持。
(四)健全市场机制,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机制。健全市场机制,一是要构建有效的市场管理机制,推动文化市场各行业建立完备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公平性。二是要构建文化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制定文化市场红黑名单制度,鼓励遵纪守法经营,推动行业诚信自律,激励市场活力,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进程中,我们要以安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坚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传承创新的原则,不仅要传承和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担负新的使命,持续推进文化创新、产业升级,使其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得到有效衔接,在全国打响“徽”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 卞利.略谈安徽地域文化的流变和形成[N].安徽日报,2016-01-25.
[2] 《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安徽文化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安徽数据[EB/OL].(2018-07-04). http://data.ahtjj.gov.cn/sjjd/1921.jhtml.
[4] 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N].安徽日报,2018-10-24.
[5] 2015年发展安徽文化创意产业的调查与建议[N].安徽日报,2015-07-20.
责任编辑: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