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8年,山东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行动引起了广泛关注。2007年下半年,该省教育厅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张志勇研究员在博客上发表了关于“素质教育调查研究”的系列调查结果,其探讨触摸了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我刊特别约请作者对其中一些观点进行了整理摘录。
2007年下半年,我开始有计划地到全省各市进行调研座谈,与各地教育行政干部,高中、初中、小学校长代表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征求人们对切实推进全省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研究中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素质教育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最本质的体现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我国这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既享受到了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实惠,也因为违背科学发展观,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这使我们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没道理。不发展就没有国家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但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民能够享有幸福的生活,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路径。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素质教育是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改革的主题。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战线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本质的体现。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在教育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实现教育的优先发展。这是由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决定的。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教育承担着为实现社会公平、民族振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奠基的历史使命。为适应这一要求,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同时提升我国教育自身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的首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教育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教育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教育事业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教育事业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归根结底,它是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没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更没有学生的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和谋生的能力,造就学生终身幸福生活的能力。只有素质教育最能体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需求,最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影响我国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根本障碍,在于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功利主义、教育方法上的工具主义、教育方式的反科学精神。素质教育则是对教育功利主义的反动、是对教育工具主义的反动、是对教育反科学精神的反动。正因为如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走向内涵发展新阶段的标志,是教育走向科学发展方式的标志。
二、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解
回顾素质教育提出以来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三要义”说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指出:素质教育有“三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2.“四有”说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全面发展”说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如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一直强调: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现在进行时。
4.“培养模式”说
2005年12月26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就素质教育问题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指出:“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是人的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教育领域的最核心的一个变革。”
5.“生命”说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终极追求,不是对单一的模式的寻找。素质教育的实现要比建立一个模式不知要艰难多少。她认为,素质教育最根本目的是要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6.“发展”说
从实践层面看,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另一种则认为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教育。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笔者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至少可以有以下5个维度。
1.素质教育具有规范性
所谓规范性,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有所遵循的。一是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二是国家教育方针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三是国家教育政策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四是国家课程方案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五是教育科学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
2.素质教育具有基准性
我认为,素质教育首先要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我在调研中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参加座谈的校长们的课程意识比较差。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校长们的眼里,所谓全面贯 彻课程方案,就是要全面开齐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至于新课程特别强调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等等课程,并没有被他们当做真正的课程来对待。有一位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她说: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很高,这首先得益于学校坚持开齐开全课程。我就问她:你们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了吗?她说:开设了。我又问她:每周开设几课时?她说: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都开展了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显然,这位在当地有较高知名度的校长,把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等同于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了。我想,这样的校长在全省恐怕不在少数。二是在调研中,有不少校长乃至教研人员都谈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在谈到学校课程开发的成果时,大家往往都会谈到自己的学校或者所在地区已经开发了多少门类教材。在这里,他们大都把学校课程的开发等同于教材的编写。这又是大家对学校课程理解的一个误区。说到底,学校课程的开发不应以编写教材为目的。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共同生成为基本特征的。因此我们反对为学校课程编写教材,只主张编写教师用课程实施指导用书。在教师指导用书中,可以规定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的实施规划、课程实施应该利用的资源,以及如何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等等。
为什么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中?一是国家课程规定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规定了教育的目标;二是国家课程通过完整的课程结构确定了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内容;三是国家课程通过规定教材内容,确定了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四是国家课程规定了评价与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等等。
3.素质教育具有多元性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多元性。一是可以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界定素质教育;二是可以从教育内容入手来界定素质教育,如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可以从现实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入手来界定素质教育,比如把素质教育界定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总之,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其本质特性而言,是具有多元性的,人们可以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人们对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不同,往往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和功能认识的不同。但是,不管人们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真正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都必须把这些目标具体体现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正因为如此,我在调研中,每当校长们谈起自己的教育主张,我总要问大家:你通过什么课程来保障你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你用多少课时来开设你所主张的课程,等等。也正基于此,我们在推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典型时,学校层面我只主张选择整体性的、真正从课程改革入手的各种改革,而不主张选择那些教师个体的教学改革层面的经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认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最关键的是课程改革,最薄弱的也是课程改革。我一再强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当前没有真正的课程改革,只有教学改革。
4.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具有相对性
在素质教育调研过程中,不少同志认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还不具备。其依据是从整体上看,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仪器设施的配备等等,都还不能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确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不否认良好的条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各种条件都是相对的。当年苏霍姆林斯基在山沟里也能办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陶行知那时的办学条件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现在相比。2003年7月,我到菏泽巨野一个农村小学调研。那所小学办学条件很差,根本谈不上有多少音乐、体育、美术器材,但我在那所小学院子里看到有一根躺在地上的电线杆子,原来这根杆子是学生锻炼身体时练习平衡用的。这让我颇受启发:再好的条件,如果观念不转变,那么同样会搞“应试教育”;条件虽然不好,但只要观念转变到位,照样可以开展素质教育。
5.素质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座谈中,不少同志都谈到一个观点:实施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这个观点,我是完全赞同的。的确,推进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过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伴随着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国素质教育的完全实施。二是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自身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实现中国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又要实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化与后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化叠加实现的过程。三是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家和个人的教育理想不断实现的过程,是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不断逼近自己的教育理想的过程。
(编辑 孙金鑫)
2007年下半年,我开始有计划地到全省各市进行调研座谈,与各地教育行政干部,高中、初中、小学校长代表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征求人们对切实推进全省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研究中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素质教育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最本质的体现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我国这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既享受到了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实惠,也因为违背科学发展观,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这使我们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没道理。不发展就没有国家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但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民能够享有幸福的生活,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路径。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素质教育是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改革的主题。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战线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本质的体现。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在教育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实现教育的优先发展。这是由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决定的。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教育承担着为实现社会公平、民族振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奠基的历史使命。为适应这一要求,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同时提升我国教育自身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的首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教育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教育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教育事业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教育事业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归根结底,它是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没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更没有学生的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和谋生的能力,造就学生终身幸福生活的能力。只有素质教育最能体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需求,最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影响我国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根本障碍,在于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功利主义、教育方法上的工具主义、教育方式的反科学精神。素质教育则是对教育功利主义的反动、是对教育工具主义的反动、是对教育反科学精神的反动。正因为如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走向内涵发展新阶段的标志,是教育走向科学发展方式的标志。
二、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解
回顾素质教育提出以来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三要义”说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指出:素质教育有“三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2.“四有”说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全面发展”说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如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一直强调: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现在进行时。
4.“培养模式”说
2005年12月26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就素质教育问题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指出:“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是人的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教育领域的最核心的一个变革。”
5.“生命”说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终极追求,不是对单一的模式的寻找。素质教育的实现要比建立一个模式不知要艰难多少。她认为,素质教育最根本目的是要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6.“发展”说
从实践层面看,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另一种则认为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教育。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笔者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至少可以有以下5个维度。
1.素质教育具有规范性
所谓规范性,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有所遵循的。一是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二是国家教育方针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三是国家教育政策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四是国家课程方案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五是教育科学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
2.素质教育具有基准性
我认为,素质教育首先要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我在调研中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参加座谈的校长们的课程意识比较差。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校长们的眼里,所谓全面贯 彻课程方案,就是要全面开齐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至于新课程特别强调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等等课程,并没有被他们当做真正的课程来对待。有一位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她说: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很高,这首先得益于学校坚持开齐开全课程。我就问她:你们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了吗?她说:开设了。我又问她:每周开设几课时?她说: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都开展了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显然,这位在当地有较高知名度的校长,把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等同于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了。我想,这样的校长在全省恐怕不在少数。二是在调研中,有不少校长乃至教研人员都谈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在谈到学校课程开发的成果时,大家往往都会谈到自己的学校或者所在地区已经开发了多少门类教材。在这里,他们大都把学校课程的开发等同于教材的编写。这又是大家对学校课程理解的一个误区。说到底,学校课程的开发不应以编写教材为目的。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共同生成为基本特征的。因此我们反对为学校课程编写教材,只主张编写教师用课程实施指导用书。在教师指导用书中,可以规定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的实施规划、课程实施应该利用的资源,以及如何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等等。
为什么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中?一是国家课程规定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规定了教育的目标;二是国家课程通过完整的课程结构确定了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内容;三是国家课程通过规定教材内容,确定了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四是国家课程规定了评价与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等等。
3.素质教育具有多元性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多元性。一是可以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界定素质教育;二是可以从教育内容入手来界定素质教育,如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可以从现实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入手来界定素质教育,比如把素质教育界定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总之,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其本质特性而言,是具有多元性的,人们可以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人们对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不同,往往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和功能认识的不同。但是,不管人们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真正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都必须把这些目标具体体现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正因为如此,我在调研中,每当校长们谈起自己的教育主张,我总要问大家:你通过什么课程来保障你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你用多少课时来开设你所主张的课程,等等。也正基于此,我们在推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典型时,学校层面我只主张选择整体性的、真正从课程改革入手的各种改革,而不主张选择那些教师个体的教学改革层面的经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认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最关键的是课程改革,最薄弱的也是课程改革。我一再强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当前没有真正的课程改革,只有教学改革。
4.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具有相对性
在素质教育调研过程中,不少同志认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还不具备。其依据是从整体上看,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仪器设施的配备等等,都还不能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确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不否认良好的条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各种条件都是相对的。当年苏霍姆林斯基在山沟里也能办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陶行知那时的办学条件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现在相比。2003年7月,我到菏泽巨野一个农村小学调研。那所小学办学条件很差,根本谈不上有多少音乐、体育、美术器材,但我在那所小学院子里看到有一根躺在地上的电线杆子,原来这根杆子是学生锻炼身体时练习平衡用的。这让我颇受启发:再好的条件,如果观念不转变,那么同样会搞“应试教育”;条件虽然不好,但只要观念转变到位,照样可以开展素质教育。
5.素质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座谈中,不少同志都谈到一个观点:实施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这个观点,我是完全赞同的。的确,推进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过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伴随着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国素质教育的完全实施。二是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自身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实现中国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又要实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化与后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化叠加实现的过程。三是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家和个人的教育理想不断实现的过程,是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不断逼近自己的教育理想的过程。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