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改革创新促进城乡融合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3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苏州作为江苏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关键,以优化配置城乡资源为重点,努力先行先试,在探索具有苏州特色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上进行了有益尝试。
  不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始终紧紧把握的工作重点,也是苏州发展的鲜明特色。上世纪80年代起,苏州就积极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90年代末开始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径,尤其是2008年列为省试点,苏州全面加快了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取得了“五个一体化”的明显进展。一是各项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对接。城镇空间规划得到优化,村镇布局规划加快完善,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对接。以规划为引领,发展新城市、繁荣新市镇、建设新社区,全市形成了一个中心城市、五个副中心城市、若干个中心镇(新市镇)的城镇发展格局,2.1万个自然村落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环保型、古村保护型等五种模式规划建设为一批新型社区。二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基本形成。加快建设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城镇规划区地区,明确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地区,明确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农业规划区、生态保护区地区,明确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一产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全市83%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7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8%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三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乡联通。城镇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形成了统筹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格局。全市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9%,城乡公交一体化覆盖率达到89%,所有乡镇都能在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区域集中供水入户率超过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9%。56%的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90%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加快农村绿化建设,连续3年每年新增林地绿地12万亩左右,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3,6%。四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向农村覆盖。全市投入近200亿元建设示范村和新型社区,94%的村建成了集党员活动、就业社保、商贸超市、卫生计生、教育文体、综治警务、民政事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小学、初中全部达到苏州市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所有公办高中达省三星级办学标准,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教育的途径。全市90%以上乡镇和村建成卫生服务中心(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镇村数字电视网络、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普遍建成。五是就业社保体系加快城乡接轨。全市形成了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88%的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的非农就业,85%的村实现充分就业。城乡社会保障接轨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5%,其中65.1%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以上,人均筹资标准400元,农民持医保卡就诊看病。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昆山、吴江和吴中、相城、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区)等已实现城乡低保同一标准。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凝聚各方力量,着力推进TSK项制度创新。一是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在2005年实施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出台了鼓励农民进城进镇落户的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农民以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村住房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和城镇(大产权房)住房,实行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全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全市累计有30多万农户、近100万农民通过“三置换”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二是积极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实行集体建设留用地政策,探索农民住宅和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商品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成56个镇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土地面积的64.6%。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为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累计建成万亩以上农业示范园区18个、千亩以上70个,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60多个。三是着力探索农村股份合作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组织,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以产权制度改革再造集体经济组织,以新型合作组织引导农民抱团发展,增加农民投资财产性收入,形成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创新、丰富和发展了“苏南模式”。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发证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到2010年底,全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累计达3043家,持股农户比例达92%;农村集体总资产突破900亿元,村均年收入448万元,有近10%的村年收入超10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4460元,其中财产性收入占比达3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保持在2:1。四是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意见,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推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向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轨,逐步实现城乡社保同一平台、同一标准,昆山、太仓、吴江、常熟市和吴中区、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区)已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五是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在全省率先对粮食规模经营户实施收购价外补贴,率先探索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农业保险累计承保风险63.5亿元,农业担保累计担保67亿元,均居全国第一。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47家,注册规模和数量列全省第一,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10亿元。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项全局性、开创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实践中有这样几点体会。一是必须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苏州在新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目标定位上体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工作思路上坚持农业提升、农民致富、农村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并进,在发展导向上突出富民强村,保证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二是必须明确关键的改革任务。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我们着力在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动力机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在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通过重大制度创新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转变。三是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支持基层勇于实践,发现好的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一起实践探索,创造了“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等经验和做法,促进了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积极变化。四是必须建立以点带面的推进机制。树立典型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我们选择了23个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特色鲜明、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的镇(区),作为综合改革先导区,鼓励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开,从而起到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积极效果。五是必须建立统一的领导体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主导作用和推动作用。我们把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市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四套班子、各部门与先导区、示范村挂钩联系制度以及工作督查制度,形成了上下互动、城乡联动、整体推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当前,苏州已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继续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意义更为重大。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努力谱写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刘忠
其他文献
南京高淳武家嘴村,30多年前,是石臼湖畔的一个“渔花子村”。1980年,这个人均3分地的村落,辛苦一年人均纯收入只有49.13元,1983年,村集体账户上仅有126元钱。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武家嘴带来了蓬勃的发展生机,村党委领头人带领全村人民创新、创业、创优,超常发展,率先发展,2010年,武家嘴人均纯收入超过9万元,90%以上家庭拥有轿车。村民全部住进了品质较高的公寓。村级集体资产达10多亿元,年可
期刊
研究“有效集聚潜在资源、有序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路径,探索设计并试行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性转变,能够形成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持续双赢。  一、解放思想,转变既往城乡发展路径  (一)转变现有资源失配格局。目前我国农村最基础的矛盾,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严重失配。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
期刊
新年伊始,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就是省级机关作风建设暨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大会。省委书记罗志军指出:省级机关作风建设要紧紧围绕抓落实这个重点,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落实到完成各项任务中去,落实到“两个率先”实践中去。罗书记特别强调:今年我们不提新口号,重在抓落实。这无疑是确保全年工作实现新突破、赢得新收获的关键所在。  狠抓落实
期刊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江苏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07年,省政府设立了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一批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相继得到了资助,资助总额为7.24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额超过800亿元,有效发挥了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十一五”期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年递增30%,2010年实现1385亿元,比2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矛盾、问题增多,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都对原有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年轻的苏北地级市宿迁,由于建市时间较短,人才储备总量只占当地总人口的4.7%左右,比江苏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比苏北地区低1个百分点,在1万多名村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只占到5.8%,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
期刊
编者按: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重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走基层,“接地气”,以基层干部群众为师,是新闻传媒单位走、转、改的基本要求,也是浸润在《群众》杂志基因里的光荣传统。这里,我们编发一组来自厂矿企业、乡村、街道、学校、科研院所等基层党建工作的笔谈,交流他们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以期推动和促进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  学习,幸福成长的源泉  肖大明  近年来,南京市芳草园小学
期刊
记者:季市长,您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罗志军书记在报告中专门提出要“加强以增进民生幸福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提出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衡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我们注意到,在建设“民生幸福工程”中,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比如您就提出了“改善民生要实在抓、抓实在”的鲜明观点。请您谈谈新时期民生幸福工程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季建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
期刊
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走过整整十个春秋,这十年不仅记录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段辉煌历史,也写下了作为发展中国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成功篇章。  十年最大变化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  十年之前,中国即将跨进世界贸易组织大门之时,国际国内对中国未来充满了猜测与期待。有过分乐观的,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完全改变中国,中国也因此而获得特殊机遇,经济发展将一帆风顺。有过分担心的,认为中国将面临难以抵御的
期刊
省委书记罗志军在“两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民生优先,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改善,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好民生指标”,这一表述向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发出了鲜明信号,提出了明确要求:新时期衡量干部科学发展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在于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建立民生改善的政绩。  把民生工程作为最大的政绩工程来抓,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奉行党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把全
期刊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上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关注民生,高度重视民生,切实改善民生。  “十二五”的发展,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鲜明导向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