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64-02
1引言
教育部决定自2001年9月起逐步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开设英语课程,英语课程已在农村小学逐步普及,现已成为小学必修课,小学英语课程的评价也逐渐由鼓励评价转向终结性评价。但目前农村小学英语专业教师力量还根本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各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差异很大,这样就给初中英语起始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进入初中,英语学习又变成了一个新的起点,但是,部分学生对小学英语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如果中学英语教师还是以零基础从事教学活动,就会出现重复劳动,资源浪费,如抬高起点,又会有学生跟不上,就会挫伤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中学英语教师难免会埋怨小学英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英语教师又会责怪中学只重知识传授不重情感培养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中小学英语教学各自为阵,相互脱节,使学生英语学习失去连贯性,给后续学习带来困扰。因此,如何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根据自己近两年对本县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的调研了解,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看法。
2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修订后对义务教育阶段各级目标提出了更准确、更具体的要求,明确阐述了从二级目标(小学)到五级目标(初中)是阶梯式递进的,各级目标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但小学孩子一进入中学之后,就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中学老师总觉得七年级新生英语方面个体差异太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一点都不会,部分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简单的表达,但发音各不相同,字母、单词书写极不规范,也有少部分学生基础很好,他们就成了英语课堂的主角,抢尽风头,其他学生就毫无机会,导致教师很难很好地控制课堂深度去面向学生全体,两极分化现象机会越来越重。家长们也会抱怨老师,认为自己孩子在小学时成绩还不错,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怎么一到初中考试就在及格线以下了,就会指责老师没教好,孩子成绩下降,甚至要求学校更换老师的现象都有发生。学生自己也会发出疑问,小学每节课都是玩玩唱唱,作业少,能读会说就好,现在课堂大不一样了,要求增多,作业也多了,学起来很吃力,兴趣也就没以前浓厚了。这些疑惑引发我们去思考:义务教育阶段六、七年级之间英语教学如何过渡,如何遵照《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把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按照技能发展的原则,循序渐进、合理教学、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在英语教学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以顺利过渡,并能很快适应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保持外语教学的连续性和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之间的过渡衔接困难就成了初中英语教师的一种共识。
原因分析
(一)教材因素
英语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对不同级别的具体描述而编订相应的教学内容,每个级别都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六年级阶段(二级)课程目标重点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可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语言技能方面侧重于听说能力的培养,在读写方面要求较低,如能基本正确地书写字母和单词,能模仿范例写句子等。七年级阶段(三级)课程目标重点强调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语言技能方面提高了对读、写方面的要求,如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书面材料,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小故事等。
从这两个级别的目标要求来看,六年级和七年级之间教材知识跨度还是比较大的,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有很大变化,要求识记、书写的内容突然增多,词汇也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修订后的七年级教材增大了阅读内容,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会有些茫然,无所适从了。另一个方面是中小学教材知识上也存在少量脱节现象,如音标教学,部分语法知识,在《英语课程标准》修订以前界定并不是十分清楚,势必导致知识脱节或重复劳动现象。同时,现在教材版本繁多,中小学自主选择教材,使用的版本不一致,也是导致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困难的原因之一。
教师因素
1)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在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小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语言材料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而到了初中之后,语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语言输入量越来越大,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多都是启发式情境教学或任务教学,教学方法上要经历一个由被动向主动、由单一向多样的转变过程。因此,学生在认知上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学生思维方式要在短时间发生变化,就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吻合,这样英语的教与学就会相脱离。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适应不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2)内容方式上的差异 从教材编排内容上来看,小学英语内容直观、简单、易学,有很多儿歌、游戏、学唱等内容,课堂上基本是老师领着孩子们边学边玩,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在教学中老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形式学习英语正好适应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进入初中教材后,学唱、歌曲等趣味性英语教学方式也基本没有了,词汇增多,词汇掌握要求也变成了“三会”“四会”,课表要求也由“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转变为培养中学生“对学习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再是一种好玩,而是一种责任和信心。因此,教师在方式上也变成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交际中去感悟、掌握语言知识。
3)教师性格特点的差异
通过较长时间的调研和深入中小学英语课堂观察发现,中小学英语教师为了适应孩子们不同年龄特点,在性格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小学英语教师大多在课堂上都表现得非常活泼,对孩子们都很亲和,更像孩子们的大姐姐,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唱、一起跳、一起做游戏,孩子们只需跟着说,学着唱,动手写的时候比较少,无须太多动脑,一节课基本都是在轻松愉快中过去了。到了中学以后,由于孩子们年龄稍大一些了,思想也在逐渐走向成熟,加之刚到一个陌生环境,自然就和老师之间有了一些距离。受学生性格变化和课堂表现的感染,加之教材内容的变化,中学英语老师大多没小学老师开朗,显得老成些,课堂上要学生讲的东西增多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学生开始就很难适应。 4)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差异
小学英语课程在农村地区全面开设时间较短,很难在短时期内配齐英语抓也教师,而农村小学覆盖面很广,学校较多,到目前也还不能满足每所小学都有专业教师,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做了多方努力,也只能保证中心小学有部分专业教师,而且她们基本都是多年级、多课节,工作任务重。而中学英语教师基本达到专业化,就会出现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小学期间孩子们接受的英语教育是不公平的,致使小学不同学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进入中学后就自然形成两极分化现象。
(三)学生因素
小学英语按照课标要求一周三节,由于课节较少,孩子和家长们都不会把英语课同语数一样加以关注,英语知识只靠过课堂的习得,很少有课后的巩固,因为在农村家长对孩子英语课的辅导几乎没有可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仅限于课堂所学,根本无法进行知识的评判和指导。同时,由于环境、家庭和个人等因素造成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进入初一,孩子们的英语水平就不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此外,初一英语教师对具体某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和接收新知的方法、能力都不能够全面了解,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使教师难以把握教学难易度。
(四)环境因素 小学生进入中学后,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校园环境、师生环境等都感到陌生,对学校管理、老师要求等都要进行新的认识,要逐渐适应新教师的教学,包括教学方法、板书、上课时的风格、发音、言谈举止等等。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是图文并茂,讲究直观性;而中学英语课文比较复杂,学生对此感到既好奇,又陌生,很难理解,以至于影响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果。环境变化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障碍。
4策略建议
4.1教学内容上自然过渡: 小学英语二级目标要求以听说为主,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能听懂简单的提问等,说的方面要求能就熟悉的情况进行简短的对话;能运用一些常用的日常用语;能讲述简单的小故事等,读写方面只要求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能正确书写字母、标点、简单的问候语和简短的语句。但到了三级目标(七年级)在读写方面就有较大的跨度,如能读懂简单的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会使用工具书;课外阅读达4万词以上;能写海报、问候、邀请、编写小故事等。我们建议在小学教学内容处理上遵照以听说为主的原则,到了五年级逐渐过渡为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六年级还是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综合提升,小学高年级在读写方面稍加一点难度,进入初一后,开始读写方面就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先不增加难度,不加课外阅读,待学生适应后逐渐提升。另一方面,建议同一地区各中小学都使用同一版本教材,这样学生在教材特点、知识体系等方面存在连贯性,不会对不同版本教材感到陌生。
4.2教学方法上求同存异: 课程目标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化。课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学中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在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组织教学活动,采用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等有效方法,以活动课的形式为主,说、唱、玩、演贯穿于教学中。在初中,英语教师大多采取“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重视语言运用。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在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时应兼顾中小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小学到高年级以后,英语课堂应逐渐体现语言任务,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入主动参与,树立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初中教师应学习小学教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运用游戏、卡通图片人物、唱歌等有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创设真实情景,教师也要保留小学教师的那一份童真,活泼、宽松的课堂能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英语的兴趣得以保持。同时,小学阶段教师多注重一些孩子们书写少、不规范、拼写错误多等细节,中学起始年级继续加以训练,并在小学已学的语法等知识点上采用强化过渡,学生就会感到坡度平缓,轻松而上。
4.3尊重差异、调整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对不同级别的具体描述体现了不同年级学习目标的层次性,它们之间存在差异性,是符合英语学习的渐进原则的。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英语学习中体验乐趣。到了中学阶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的、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核心价值观。同时,从学生个体而言,不同的个体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小学到六年级后,课堂就尽量向初一课堂形式靠近,如适当加快课堂节奏;课前开展一些free talk、做值日汇报等;课堂中穿插适当的听写、简单表达等活动;适当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等内容。教学评价方面也要有小学的较为单一的形式逐渐转向中学的全方位、多形式的评价。进入初一后,老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树立全面教学观,对基础较差学生要多鼓励、多辅导,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和要求,要始终保持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他们自己感到有了收获的喜悦,才会更加有学习的动力。有时心里认识上的过渡比知识上的衔接更为重要。
4.4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校的发展靠教师,学生成绩的提高也靠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的根本保障,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农村,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问题,是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缺乏的现象在短时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必须要拓宽思路,一方面取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每年尽可能补充部分英语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去,另一方面要靠学校对现任英语学科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采取多种途径促进专业成长,如外出培训、自学、参加专业学历进修、参加网络培训,加强校本研修等。教师专业化发展了,农村的孩子们才可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深入研读《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活动的根本。有很多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了解不深,教学只是靠经验,做了很多无用功,成绩老是上不去。英语水平的提高指的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各个方面,五个方面不分彼此,同等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其他几方面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差,学习兴趣不浓,随着知识层次的加深,就会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同时,《课程标准》在不同级别对语言目标的每个方面都有非常具体的描述,老师们只有熟知了这些要求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教学,避免重复劳动和随意增加知识难度。如二级目标中对小学阶段的词汇、语法、语言功能等方面都有具体描述:400个核心词汇,300个扩充词汇;理解运用五点语法项目: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主要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时态、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简单句的基本形式;了解和运用表示问候、告别、感谢、邀请、致歉、介绍、喜好、建议、祝愿、情感、请求等交际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等。这些都是小学阶段必须教会的重点内容,而目标之外的其他知识点就可以不作为重点学习。教师对目标要求明确了,才会清楚在哪个年级应该学习什么,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
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是解决教学中具体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最常见的都是在校内学科组开展,也有少数校际间组织一些交流,但基本上都是中学和中学之间、小学和小学之间,很少有中学和小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要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我要倡议的是加强中小学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经常沟通交流,互相熟悉教材,相互间多听评课,中小学教师才会相互了解不同阶段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特点,中学教师才会明白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了些什么,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还须在中学加强。小学教师也可以通过交流学到更多的方法,增长知识,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5结语
在不断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初一英语教师倍感头疼的问题,它是英语从教者探讨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我深信,只要我们小学老师、初中老师和学生个体相互配合,共同处理好自己面临的一些问题,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会逐渐得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琳 王蔷 程晓堂.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雪莲.2012年5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陕西省研训报告.
1引言
教育部决定自2001年9月起逐步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开设英语课程,英语课程已在农村小学逐步普及,现已成为小学必修课,小学英语课程的评价也逐渐由鼓励评价转向终结性评价。但目前农村小学英语专业教师力量还根本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各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差异很大,这样就给初中英语起始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进入初中,英语学习又变成了一个新的起点,但是,部分学生对小学英语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如果中学英语教师还是以零基础从事教学活动,就会出现重复劳动,资源浪费,如抬高起点,又会有学生跟不上,就会挫伤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中学英语教师难免会埋怨小学英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英语教师又会责怪中学只重知识传授不重情感培养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中小学英语教学各自为阵,相互脱节,使学生英语学习失去连贯性,给后续学习带来困扰。因此,如何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根据自己近两年对本县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的调研了解,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看法。
2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修订后对义务教育阶段各级目标提出了更准确、更具体的要求,明确阐述了从二级目标(小学)到五级目标(初中)是阶梯式递进的,各级目标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但小学孩子一进入中学之后,就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中学老师总觉得七年级新生英语方面个体差异太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一点都不会,部分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简单的表达,但发音各不相同,字母、单词书写极不规范,也有少部分学生基础很好,他们就成了英语课堂的主角,抢尽风头,其他学生就毫无机会,导致教师很难很好地控制课堂深度去面向学生全体,两极分化现象机会越来越重。家长们也会抱怨老师,认为自己孩子在小学时成绩还不错,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怎么一到初中考试就在及格线以下了,就会指责老师没教好,孩子成绩下降,甚至要求学校更换老师的现象都有发生。学生自己也会发出疑问,小学每节课都是玩玩唱唱,作业少,能读会说就好,现在课堂大不一样了,要求增多,作业也多了,学起来很吃力,兴趣也就没以前浓厚了。这些疑惑引发我们去思考:义务教育阶段六、七年级之间英语教学如何过渡,如何遵照《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把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按照技能发展的原则,循序渐进、合理教学、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在英语教学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以顺利过渡,并能很快适应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保持外语教学的连续性和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之间的过渡衔接困难就成了初中英语教师的一种共识。
原因分析
(一)教材因素
英语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对不同级别的具体描述而编订相应的教学内容,每个级别都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六年级阶段(二级)课程目标重点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可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语言技能方面侧重于听说能力的培养,在读写方面要求较低,如能基本正确地书写字母和单词,能模仿范例写句子等。七年级阶段(三级)课程目标重点强调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语言技能方面提高了对读、写方面的要求,如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书面材料,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小故事等。
从这两个级别的目标要求来看,六年级和七年级之间教材知识跨度还是比较大的,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有很大变化,要求识记、书写的内容突然增多,词汇也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修订后的七年级教材增大了阅读内容,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会有些茫然,无所适从了。另一个方面是中小学教材知识上也存在少量脱节现象,如音标教学,部分语法知识,在《英语课程标准》修订以前界定并不是十分清楚,势必导致知识脱节或重复劳动现象。同时,现在教材版本繁多,中小学自主选择教材,使用的版本不一致,也是导致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困难的原因之一。
教师因素
1)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在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小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语言材料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而到了初中之后,语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语言输入量越来越大,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多都是启发式情境教学或任务教学,教学方法上要经历一个由被动向主动、由单一向多样的转变过程。因此,学生在认知上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学生思维方式要在短时间发生变化,就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吻合,这样英语的教与学就会相脱离。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适应不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2)内容方式上的差异 从教材编排内容上来看,小学英语内容直观、简单、易学,有很多儿歌、游戏、学唱等内容,课堂上基本是老师领着孩子们边学边玩,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在教学中老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形式学习英语正好适应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进入初中教材后,学唱、歌曲等趣味性英语教学方式也基本没有了,词汇增多,词汇掌握要求也变成了“三会”“四会”,课表要求也由“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转变为培养中学生“对学习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再是一种好玩,而是一种责任和信心。因此,教师在方式上也变成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交际中去感悟、掌握语言知识。
3)教师性格特点的差异
通过较长时间的调研和深入中小学英语课堂观察发现,中小学英语教师为了适应孩子们不同年龄特点,在性格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小学英语教师大多在课堂上都表现得非常活泼,对孩子们都很亲和,更像孩子们的大姐姐,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唱、一起跳、一起做游戏,孩子们只需跟着说,学着唱,动手写的时候比较少,无须太多动脑,一节课基本都是在轻松愉快中过去了。到了中学以后,由于孩子们年龄稍大一些了,思想也在逐渐走向成熟,加之刚到一个陌生环境,自然就和老师之间有了一些距离。受学生性格变化和课堂表现的感染,加之教材内容的变化,中学英语老师大多没小学老师开朗,显得老成些,课堂上要学生讲的东西增多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学生开始就很难适应。 4)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差异
小学英语课程在农村地区全面开设时间较短,很难在短时期内配齐英语抓也教师,而农村小学覆盖面很广,学校较多,到目前也还不能满足每所小学都有专业教师,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做了多方努力,也只能保证中心小学有部分专业教师,而且她们基本都是多年级、多课节,工作任务重。而中学英语教师基本达到专业化,就会出现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小学期间孩子们接受的英语教育是不公平的,致使小学不同学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进入中学后就自然形成两极分化现象。
(三)学生因素
小学英语按照课标要求一周三节,由于课节较少,孩子和家长们都不会把英语课同语数一样加以关注,英语知识只靠过课堂的习得,很少有课后的巩固,因为在农村家长对孩子英语课的辅导几乎没有可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仅限于课堂所学,根本无法进行知识的评判和指导。同时,由于环境、家庭和个人等因素造成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进入初一,孩子们的英语水平就不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此外,初一英语教师对具体某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和接收新知的方法、能力都不能够全面了解,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使教师难以把握教学难易度。
(四)环境因素 小学生进入中学后,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校园环境、师生环境等都感到陌生,对学校管理、老师要求等都要进行新的认识,要逐渐适应新教师的教学,包括教学方法、板书、上课时的风格、发音、言谈举止等等。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是图文并茂,讲究直观性;而中学英语课文比较复杂,学生对此感到既好奇,又陌生,很难理解,以至于影响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果。环境变化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障碍。
4策略建议
4.1教学内容上自然过渡: 小学英语二级目标要求以听说为主,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能听懂简单的提问等,说的方面要求能就熟悉的情况进行简短的对话;能运用一些常用的日常用语;能讲述简单的小故事等,读写方面只要求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能正确书写字母、标点、简单的问候语和简短的语句。但到了三级目标(七年级)在读写方面就有较大的跨度,如能读懂简单的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会使用工具书;课外阅读达4万词以上;能写海报、问候、邀请、编写小故事等。我们建议在小学教学内容处理上遵照以听说为主的原则,到了五年级逐渐过渡为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六年级还是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综合提升,小学高年级在读写方面稍加一点难度,进入初一后,开始读写方面就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先不增加难度,不加课外阅读,待学生适应后逐渐提升。另一方面,建议同一地区各中小学都使用同一版本教材,这样学生在教材特点、知识体系等方面存在连贯性,不会对不同版本教材感到陌生。
4.2教学方法上求同存异: 课程目标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化。课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学中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在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组织教学活动,采用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等有效方法,以活动课的形式为主,说、唱、玩、演贯穿于教学中。在初中,英语教师大多采取“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重视语言运用。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在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时应兼顾中小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小学到高年级以后,英语课堂应逐渐体现语言任务,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入主动参与,树立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初中教师应学习小学教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运用游戏、卡通图片人物、唱歌等有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创设真实情景,教师也要保留小学教师的那一份童真,活泼、宽松的课堂能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英语的兴趣得以保持。同时,小学阶段教师多注重一些孩子们书写少、不规范、拼写错误多等细节,中学起始年级继续加以训练,并在小学已学的语法等知识点上采用强化过渡,学生就会感到坡度平缓,轻松而上。
4.3尊重差异、调整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对不同级别的具体描述体现了不同年级学习目标的层次性,它们之间存在差异性,是符合英语学习的渐进原则的。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英语学习中体验乐趣。到了中学阶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的、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核心价值观。同时,从学生个体而言,不同的个体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小学到六年级后,课堂就尽量向初一课堂形式靠近,如适当加快课堂节奏;课前开展一些free talk、做值日汇报等;课堂中穿插适当的听写、简单表达等活动;适当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等内容。教学评价方面也要有小学的较为单一的形式逐渐转向中学的全方位、多形式的评价。进入初一后,老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树立全面教学观,对基础较差学生要多鼓励、多辅导,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和要求,要始终保持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他们自己感到有了收获的喜悦,才会更加有学习的动力。有时心里认识上的过渡比知识上的衔接更为重要。
4.4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校的发展靠教师,学生成绩的提高也靠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的根本保障,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农村,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问题,是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缺乏的现象在短时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必须要拓宽思路,一方面取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每年尽可能补充部分英语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去,另一方面要靠学校对现任英语学科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采取多种途径促进专业成长,如外出培训、自学、参加专业学历进修、参加网络培训,加强校本研修等。教师专业化发展了,农村的孩子们才可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深入研读《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活动的根本。有很多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了解不深,教学只是靠经验,做了很多无用功,成绩老是上不去。英语水平的提高指的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各个方面,五个方面不分彼此,同等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其他几方面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差,学习兴趣不浓,随着知识层次的加深,就会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同时,《课程标准》在不同级别对语言目标的每个方面都有非常具体的描述,老师们只有熟知了这些要求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教学,避免重复劳动和随意增加知识难度。如二级目标中对小学阶段的词汇、语法、语言功能等方面都有具体描述:400个核心词汇,300个扩充词汇;理解运用五点语法项目: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主要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时态、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简单句的基本形式;了解和运用表示问候、告别、感谢、邀请、致歉、介绍、喜好、建议、祝愿、情感、请求等交际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等。这些都是小学阶段必须教会的重点内容,而目标之外的其他知识点就可以不作为重点学习。教师对目标要求明确了,才会清楚在哪个年级应该学习什么,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
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是解决教学中具体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最常见的都是在校内学科组开展,也有少数校际间组织一些交流,但基本上都是中学和中学之间、小学和小学之间,很少有中学和小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要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我要倡议的是加强中小学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经常沟通交流,互相熟悉教材,相互间多听评课,中小学教师才会相互了解不同阶段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特点,中学教师才会明白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了些什么,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还须在中学加强。小学教师也可以通过交流学到更多的方法,增长知识,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5结语
在不断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初一英语教师倍感头疼的问题,它是英语从教者探讨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我深信,只要我们小学老师、初中老师和学生个体相互配合,共同处理好自己面临的一些问题,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会逐渐得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琳 王蔷 程晓堂.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雪莲.2012年5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陕西省研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