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文化提升乡村美术素养策略研究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nu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美术素养;“非遗”文化;混合式工作坊
  美术素养是个人艺术素养的核心之一。近年来,广西乡村民众的艺术素养提升问题一直未受到重视。乡村文化被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所冲击,山歌不再唱响,民族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一些乡村教师的美术素养较为低下等诸多问题,间接影响了乡村美育的发展。随着国家重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美育的发展,广西乡村各级领导越来越关注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乡村精神文化的构建已经逐渐成为主旋律。但如何利用广西本土“非遗”文化来提升乡村民众的美术素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著名画家吴冠中曾经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已经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著名文学家木心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这些话说明我们需要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而广西的乡村审美问题更加严重。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低美感社会。在这个低美感社会,许多人患上了审美匮乏症。我们在广西各县进行调查时发现,土洋混搭家装、伪古风的风景胜地、乡村文化广场低俗化等低美感的社会特征随处可见。山歌不再唱响、流行歌曲充斥着校园、世界级“非遗”文化花山岩画无人关注等现象,影响了广西乡村群众美术素养的提升。
  一、广西乡村整体美术素养的现状与成因
  (一)流行文化冲击下的乡村文化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城乡。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由于城市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乡村文化面临“建设性破坏”,主要表现为:第一,一些古香古色的文化古村落,遭到大拆大建的毁灭性开发,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传统村落被夷为平地,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成为乡村文化艺术素养发展的新挑战。第二,过去的广西乡村文化是山歌文化和岩画文化传承的地方,如今,新一代的年轻人热衷于流行文化,各级文化扶贫演出现场不断传出“唱流行”的呼声;有传统民族元素的服装不再是青年人的选择;古色古香的民族特色小楼变成不土不洋的欧洲风情建筑,家里还摆放着所谓的流行画。第三,乡村的文化广场更是各种流行元素歌曲的主阵地,有着“非遗”文化的民族博物馆成为摆设,无人观赏,一些县乡办公大楼更是建成了“欧式建筑”。这些都是欧美流行文化冲击下,乡村美术渐渐失去民族特色的表现。文化不自信,崇尚欧美流行文化,造成一些乡村民众的美术素养较为低下。
  二、乡村美育发展严重滞后
  (一)师资短缺,兼职教师美术素养普遍较低
  乡村民众美术素养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乡村美术教育的缺失。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宣传中,教师信息表里居然没有专职美术教师。美术课程均由主课老师兼任。据调查,天等县目前有农村学校123所,教学点69个,乡镇中心校普遍缺少美术专任教师,教学点情况更严重。美术课堂教学如“放羊”,何谈“非遗”文化的传承和美育的渗透。在这些兼职教师当中,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授课大都是“自由发挥”,将美术课程简单沦为自习课程。他们无法在课堂中展示作品给学生学习,连一个简单的简笔画都无法给学生做示范。师资的困乏与局限,导致乡村美术教育严重滞后,影响了乡村整体美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二)“非遗”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
  小学美术课不单单是传授绘画技巧,还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让他们在学习中去感受美,体验美,享受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是培育文化的根基,人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一种文化离开培育它的土地,很难保持原汁原味,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广西是具有丰富少数民族美学文化的地区,特别是崇左市的宁明花山壁画的“非遗”申请成功后,它成了广西美术界和文化界发展的重要契机,还有天等县向都鎮的“霜降节”文化和“打郎舞”等民族文化都是艺术美学的优质资源。但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美术教材缺失具有本土化特色资源的开发,而把这些美术文化传承带入小学课堂,让小学生了解广西本土美术元素,认识本土的美,也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三)乡村教育人员对美学美育重视不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某些教育人员对美学、美育不够重视,认为美学只是文人墨客研究的东西,因此还是推行过去的以分数为标杆的教育模式,不仅对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不感兴趣,而且对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的发展也是不够关心,导致学校经常缺少专业的美术教师和美术场所。有些学校领导让全校唯一的美术专业的教师改上语文或者数学等课程。艺术人才在乡镇得不到重视,专业水平下降严重,更加谈不上外出进修与学术提高等业务进修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乡村美育的发展,也影响了当地美术素养的提升。
  二、“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它成为广西壮族人民乃至中国人的骄傲,同时也弥补了我国“非遗”项目岩画方面的空白。花山岩画作为世界“非遗”文化的项目,蕴藏着巨大的艺术品牌价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性和当代性,还体现在艺术性、推广性上。广西花山岩画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前进的脚印结合花山岩画的艺术元素,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其艺术魅力。花山岩画已经形成了艺术品牌,并正在扩大它的影响。
  花山岩画作为世界级“非遗”文化的代表,成为当代艺术家、作家采风与艺术实践的圣地。因为它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许多艺术家为之疯狂,也创作出许多成果。如20世纪80年代初,周氏兄弟创作的大型油画花山崖画获得美国当代艺术作品大赛金奖,从而扬名海外。1987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大型的“左江流域崖壁画展览”等。这些成果都体现了艺术家们对花山岩画的热爱和表达。为此,花山岩画是在文学艺术界有着很高的影响力。   三、提升乡村整体美术素养的策略探析
  如何将“非遗”花山岩画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带人广西乡村,提高壮族文化的自觉自信,提升乡村整体艺术素养?本文在期间调研基础上,拟提出以下策略,以帮助乡村小学教师提升美术素养,改善乡村文化现状,有效将“非遗”元素结合职业教育进行传承,从而实现乡村民众整体美术素养的提升。
  (一)利用“混合式工作坊”提升乡村小学师生美术素养
  教育是改变乡村民众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尤其是能提高乡村的小学生与教师的美术素养。而混合式教学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其重要的特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它为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挥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混合式工作坊”是由“专家型教师+县级骨干教师+学员”组成的线上线下学习模式,构建跨校跨区域的“教、学、研”学习共同体。在工作坊中,坊主由专家型教师担任,负责拟利用学校比较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以“非遗”岩画为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平台。平台内容包含有花山岩画的文化历史、图形、色彩、技术技法等,并设立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艺术作品集、讨论区、资料库、在线技巧展示区等板块,学员可以线上学习和探索花山岩画艺术的价值及实际应用;县级骨干教师担任副坊主,负责线下的岩彩画技能的指导。乡村教师进入工作坊中学习、研修,实现其审美能力的提升。这样的“教、学、研”一体化学习共同体,针对解决的是乡村兼职教师的美术素养不足的弊端。它有效提高乡村兼职教师美术教学和技巧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将所思所学运用于课堂中,让学生受益,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提高了乡村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而提高了乡村整体的艺术素养。
  (二)将“非遗”元素融入高师职业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新趋势,职业教育中大部分学子都来自乡村。在国家倡导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让乡村学子真正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极其重要。广西壮族是具有丰富的民间资源与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而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具有鲜明的壮民族文化特色。传承与保护世界级“非遗”文化遗产,能彰显和提升壮族文化的价值与属性。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下的中国画课程均开设了对广西“非遗”文化研究的课程;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等相继开设了岩彩画课程与工作室;北京职业院校的中国画课程开设有民族“非遺”文化的工作室。将“非遗”文化融入高职课堂教学,以“非遗”为元素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在美术展览中频频得奖,高校学子纷纷到崇左花山进行实地考察、采风等活动,已显示出花山岩彩画的优势与独特的魅力。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利用“混合式工作坊”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把“非遗”文化元素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线上的“非遗”课程资源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扩大文化视野,提炼“非遗”艺术元素。线下课堂教学将绘画意识和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让职业院校的学生真正了解广西花山岩画的文化艺术与实际运用,也为本民族地区培养美术教育后备力量开辟一条更具活力的、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教育新路径。此外,广西花山岩画作为本地区最优秀的文化艺术,其在职业教育中国画课程中的运用对地区文化传播以及提升乡村美术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基于“非遗”的艺术采风和文化下乡能改善乡村广场文化,提升乡村民众的美术素养
  乡村的广场文化是乡村文化的窗口,也是文化传播的“重灾区”。流行文化的冲击让广场文化呈现美感缺失的低俗化特点。我们需要通过艺术家文化扶贫演出和艺术采风活动带动乡村广场文化的提升,进而提高乡村群众的美术素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家需要感受生活,讴歌生活。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表现生活的手段,不管是音乐、舞蹈、美术都需要深入本土化的生活中,才能创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而乡村文化建设需要这些艺术作品和文艺作品来提升他们对美的感受。近年来,各级文化局也组织文化扶贫广场演出,有不少节目融入了“花山壁画”的元素,通过广场演出让村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还可以开展以绘画创作为主的艺术采风活动,例如以广西画家为主的艺术家群体“南方风景油画”采风活动。这些艺术家在保持传统写生和结合创作的过程中,给予“非遗”文化更多的表达以及对“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如广西画家杨诚老师的“花山系列”、谢森老师的“伤痕系列”等作品,都是通过油画作品歌颂党的改革开放时期“非遗”文化传承的辉煌成果。这些作品如能在广场文化馆展览,将带给当地群众特别的视觉盛宴。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改善乡村广场文化,提升乡村民众美术素养。
  总而言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政府的扶持为“非遗”的文化研究与创作提供了契机。通过混合式教师工作坊有效融入“非遗”元素提高乡村小学的艺术教育,将高师生职业教育融入以“非遗”文化为途径的教学改革,以及基于“非遗”的文化扶贫和艺术采风的策略将成为“非遗”文化新的传播途径和传承方式,同时也是乡村的文化振兴与乡村民众美术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
其他文献
当下的小学教学中,教师们十分注重利用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来开发学生们的多元思考能力。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将n抽象的课堂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深受广大老师群体的重视,而随着课标的改革,要求小学语n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所遇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虚拟电力设计院;“双师型”师资  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的需要,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大力兴办应用型大学是我国教育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决策。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从办学伊始就定位于应用型的独立学院。如何从传统的综合型研究型大学转变为应用型大学是本文思考的起点所在。 
现代化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程集合数字和图形,虽然比较抽象,但是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n从更加理性的角度认识事物,面对抽象的数学,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扩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对既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又有良好英语实践运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渐增长.这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尤其是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新课标改革提出,教师n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利
“语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消化语言文字,理解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规律,总结语言经验,并用语言文字n进行沟通表达的能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
[关键词]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当前,经济全球化促使人才全球性流动,异国求学成为普遍现象。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全球掀起了“中国热”和“汉语热”,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批年轻人来华留学。留
最近几年,我国教育领域兴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广泛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主n要介绍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翻转课堂的重要作用,而且分析了在高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素养以及课程安排,因为语文学科在初中影响比较大,考试中所占分值比较n多,增加了一定的任务量和学习量,其对于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