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与思考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shen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把握一首诗词,更容易地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蕴,走进古诗词的优美意境。
  一、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几点做法
  (一)读中品味,掌握诗词大意
  在“读诗句,晓诗意”中,我采用“释、换、猜、调、补”五种方法指导学生。
  1 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资源直译诗句。
  2 换——古今词对换。如《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可先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草长得茂盛,原野辽阔的意境。
  3 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清平乐·村居》,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时,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双方争持不下。这时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4 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如《牧童》一诗,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时,应调换为“晚风笛弄三四声”,翻译为“晚风中牧童吹笛嬉戏,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5 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泊船瓜洲》一诗,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学生对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其含义——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理距离近,特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却不能“还”。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二)研读深究。品味意境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将“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与小等。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好坏,是判断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1 了解常见意象的寓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鉴赏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如“柳”在诗词中表惜别。因为“柳”和“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桥边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诗词中的意象常常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2 运用联想捕捉意境。意境,与另一个美学范畴的意象,二者同中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都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则是营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体构件。
  如南宋翁卷的诗《野望》:“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问。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此诗中的意象有: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正是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此诗的意境。
  展开联想,演绎画面时,可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补充: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联想想象的方法: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接近联想、由此及彼联想等。
  二、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在鉴赏中要把握意与象的连缀
  诗歌的语言很凝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看见诗歌的一词一句、一鳞半爪,缺乏整体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意象进行补充和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从而真正体会诗人的思路和情感。这样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走进诗歌的意境中,真正体味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二)引导学生留意古诗文中意与象的联系技巧
  这是诗歌表达手段和艺术技巧,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兴、修辞等。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描写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
  (三)学生尝试创作时的意象把握
  对于初学写诗者,一开始就反复强调意境创造是抽象的、空洞的,更是难以落到实处的。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又忌有象无意,只有有了意象,才有可能写出有诗味的作品,没有意象便没有诗味。但是如果不能将融入深厚情感的意象进行有机的组合,也无从形成优美的意境。写诗是一个由意象向意境的创作过程,评诗也是由评析表层的意象到探索深层的意象组合,从而由表及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过程,诗美更多地体现在意象组合形成的意境上,这也是不少诗评家反复强调意境的主要原因。
  古诗词的意象捕捉,可以帮助学生找寻失落的人文意识,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张扬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开启潜能无限的心智,提高和滋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引发生命成长意识、人文关怀意识;能让学生真正自由地翱翔于古诗词营造的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文化和精神世界中,体验情感,感悟人生,自觉自主地生成语文素养,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审美品位,提升人文品质;更能让学生在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塑造高贵的灵魂。
其他文献
良好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也能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地开展下去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正在悄然变化,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必修课程
“走出家门看世界,心手相连话小康”。近日,来自革命老区百色那坡县的100名少数民族少年儿童与桂林市100名少年儿童结对,正式拉开了“桂林·那坡城乡各族少年儿童“手拉手”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夜空中,一颗小行星正靠近地球。此时,一架无人航天器展开环状太阳能板,向小行星驶去。不一会儿,正对小行星的无人航天器一端的舱盖脱离,向外释放出一张巨网,通过激光定位对准小行星,将其笼罩其中。一颗小行星就这样被地球安排的“捕捉器”收入囊中。随后,无人航天器通过变轨将小行星带到指定地点。  得知无人航天器已成功捕获小行星后,地面指挥中心将载有宇航员的航天器发射升空,在预计轨道与无人航天器会合。之后,两个
金秋十月,“首届全国少先队辅导员风采大赛”让我们相聚北京,共同欢庆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55周年华诞。紧张激烈的比赛、丰富多彩的项目,不但考验着辅导员们的综合素质,更透
数学思想方法属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精髓所在,在数学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数学学习不但需要掌握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数学的思想与精神。对小学数学而言,自然
在考虑“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同时,还要考虑详写和略写,也就是“多写什么、少写什么”的问题。应当多说的,就大笔铺陈,用墨如泼;应当少说的,就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题突出、中心分明,而且还能使文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达到匀称和谐的境界。那么,详略安排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一、文章的题
说明性文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可是在许多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存在着不少误区,突出表
最近,我们对怀化地区的乡镇企业进行了一番调查。调查情况表明,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关键所在是要进一步优化经营机制。我国乡镇企业是应改革之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