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珍珠鸟》文本细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g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潮》:“天下奇观”如何“观”
  词典中,“观”有几种解释: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则是景象的意思。笔者的标题“‘天下奇观’如何‘观’”,这里则是怎么从文本中读出天下奇观的意思。文本语言是文字的组合与排序,看似已成固定,但本文作者却在努力地不断“切换”视角,让我们身临其境,全方位地感受天下奇观带给我们的震撼与难忘。
  在人与潮的切换中观“奇观”,课文当然会将钱塘江大潮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但作者也写了很多处观潮人们的表现。且让我们看看作者如何“切换”。潮来前表现出观潮人数量之多与心情之切,“这一天早上”,我们早早过来,只为抢到“观潮最好的地方”,第2自然段结尾处“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一句中的“早已”与先前的“早上”相呼应,也暗合人多,大家来得早。“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一句话流溢出满满的急切。“等着”与“盼着”,固然有一定的意义重合,但亦有企盼程度上的逐渐递进,显然“盼着”是在加大内心的焦急心情。作者描写观潮人们的四句话中间插入了描写静静江面的四句话,感觉不是大潮盛景,省去这四句话,只剩下描写观潮人们的语句似乎也能读通,但这样描写只会感觉到人们的视线都停留在江岸,与文本的主要观察事物似乎不切题。原来作者先是关注到早早来到的观潮人们,接着看看江面水面开阔,平静如镜,于是再把目光回到岸上。
  在静与动的切换中观“奇观”,作者用一“卧”一“移”来表明潮涌的静与动。细品这两个寻常字,顿感意义的丰富。先看这个“卧”字,只有心情平和、体量较大、一片恬静才能用得上“横卧”;再看那个“移”字,似乎还不及“流”“奔”“冲”“涌”等字,但这些字更多表达出了流速,缺少点儿整体画面和由远及近的过程感。当然,潮水的静与动还远不止这些,“越来越近”“战马奔腾”“浩浩荡荡”“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这些都是潮头出场的震撼场面。文本的倒数第二句,“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潮涨潮落会有时,潮水过后,归于平静也是自然之本态。课文最后一句很平常,但很值得品咂。“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漲潮的过程,作者全然不知,恰恰是潮头奔涌的盛况吸走太多的眼球,作者当然在内。因为前文中的人景相宜,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观潮人们”缺席了,略有遗憾。笔者以为,作者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向我们表明,他已进入忘我状态,眼里、心里、脑里只有大潮,还没来得及关注江岸上的人们,他仍在回味之中呢。
  在音与画的切换中观“奇观”,为了突显大潮的壮观,作者用上了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呈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像置身5D影院中一样,启动了身体所有器官。大潮越来越近,浪潮越来越猛,声响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不是“响雷”,而是“闷雷”,表明大潮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而来的;不是“震动”,而是“滚动”,表明大潮是层层叠起的,恰似崇山峻岭一般迭次而来,让我们从声音里感受出大潮涌动的形态。“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不是“震耳欲聋”,不是“山呼海啸”,而是“山崩地裂”,表明大潮临近时天地喧腾,震天动地,没有比这更大的声响与震颤了。声响中伴随着大潮景象,“一条白线”“白浪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些都是大潮的模样。把大潮说成“白线”,尚能理解,说成“水墙”,墙是固态的,液态成了固态,这般形象,这般力量,不言而喻。进而又说成“战马”,何止是固态,又有了动态,飞奔而来的姿态,勇猛,飒爽!
  当然,本文“切换”手法的运用不仅以上三点,作者还采取了远与近的切换,让我们感受到大潮来去的过程,或安静,或震颤,或狂野,或曼妙;还采取了快与慢的切换,潮来时“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这似乎是一种喧腾之前的“克制”,是一场盛宴之前的“序曲”,“很快地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连续动作的堆积,就好像魔术大师的杰作,让我们来不及眨眼,容不得喘气,大潮就这样来了,无需装饰,原生态的,呈现出天地间本色的大美。
  “切换”,让读者在“观”奇观时获得独特的文本体验。
  《珍珠鸟》:
  用绘画的风格来作文
  当代作家冯骥才,哦,不对,首先是著名画家,他的散文《珍珠鸟》广受赞誉,不仅有很多大作家对其褒奖有嘉,更是入选多个版本教材中。作者在一丛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吊篮丛里,挂起了一只鸟笼,一对珍珠鸟产了雏儿,可爱的小精灵渐渐与“我”亲近,唱起了人与动物间的一曲爱的颂歌。于是作者顿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印迹深刻的工笔画风。这篇课文的文字清新婉约,节奏舒缓恬
  静,用笔节俭蓄力,作者将自己的绘画感受融入了字里行间,珍珠鸟雏儿亲近“我”的过程用一个个很强的画面感予以展现:
  成了家园。“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冯骥才用他的眼睛一丝不苟地捕捉着“小家伙”的画面,无论是它开始谨小慎微地在周围活动,还是后来自由地飞来飞去,一直到站在窗口决不飞出去,都在表明着它已经把这间屋子当成了它的家园。
  成了乐园。“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小家伙的一系列行为,与“我”历经了试探—放胆—投入的过程,它在寻找玩耍的伙伴,它发现“我”具备这样的素质,于是在心里与“我”靠近,靠近,再靠近,直到对“我”毫无顾忌,毫不设防。“小家伙”的一系列画面,犹如剪影一般出现在冯骥才的笔下,应该是在同一张画纸上,工笔素描一般地呈现出一幅幅过程性的画面,很有次序的,惟妙惟肖的……
  成了梦园。别忘了人鸟的美好境地:“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读到这儿,谁都会会心一笑。鸟靠着“我”的肩,“我”的脸庞靠着鸟,分明感受到彼此的体温,暖暖的、软软的、柔柔的、轻轻的、香香的……鸟儿进入了梦乡,“我”成了它的温柔乡。作者用细腻充分的描绘,把对人生的感悟也倾注其中,汩汩流淌。
  不经意间的意味之笔。曲有曲调,文有文眼,画有画风。冯骥才的文章中总有情不自禁流露出的意味之笔,一时半会儿,很难品透。品读一:面对“小家伙”由初生牛犊到日渐调皮,“我”的行为很有意味儿:“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伤害它……”;“我不动声色地写……”。这一个个“不”,饱含的是作者的刻意控制,一切皆在眼底而不动声色,这才换来了“小家伙”的自由自在,进而肆无忌惮。一个个“不”字,足以读出“我”的良苦用心。品读二:“小家伙”常常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才飞向笼子。文章的这一处可以反复来读,常常让人浮想联翩:飞出笼子的是珍珠鸟雏儿,父母亲还在笼子里呢,依然是失去自由的。作为父母,又何尝不希望给孩子广阔的天空,任其飞翔,但又时刻担心着它的生活,又不得不唤它回去。再看,眼前的小鸟似乎是自由的,但也只不过在房间活动,它压根儿就不知道窗外的世界有多么宽广多么美妙。越想越多,感觉有些不好起来……
  唉,也许,作者这样做,是最好的做法了吧!课文的开头便已确信:“真好!”率性的表达,真是别出心裁,满意之感,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人鸟依处是心安!
  读课文当然不只收获这些内心的震颤,更多的还是诚诚恳恳地向作者偷师学艺:学习他如何用写意方式营造美好情境,如何围绕主题用工笔画风来展现场面,如何不露痕迹地留下令人凝思的“神韵之笔”。绘画真是给了作者写文的神助。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中创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其他文献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本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导语中都写清了语文要素,给了教学一个方向、一个要求、一个目标。大家都明白要落实语文要素,但明白并不等于行动,更不等同于落实。  如何通过学生的言语实践,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到落实?我以自己执教的统编本三上第七单元《带刺的朋友》一课为例,谈谈个人的实践和思考。  一、定位:明确关键点  统编本三上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话耳熟
我的外孙女旺旺,特别乖巧,今年9岁,上小学3年级。她爱读书,喜欢写日记,在班上,学习成绩数一数二。  上周六她来到我家。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说:“姥爷,昨天我在全校作文竞赛活动中得了99分。”我接过她的卷子,可不是吗,两个红红的“9”字并排出现在卷子的右上角,特别夺人眼球。  旺旺习作的题目是《我的爷爷》。开头写道:  60多岁的爷爷,家住农村。他两bìn斑白,满脸皱纹,由于多年的操劳,手背粗糙得像
第一次看到茹茉莉老师的名字,是2002年在一本杂志上,当时茹老师的文章《注意培养低年级学生“听”的能力》吸引了我的眼球。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师范生来说,茹老师的文章让常常忽视学生“听”的习惯的我茅塞顿开。原来课堂的“听”还有那么多学问。于是,从那时起,“茹茉莉”这三个字便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开始关注她了。  后来,我先后在《福建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杂志上读到茹茉莉老师的文章,她的文字朴实
(一)   安小梅正在读高三,还有半年就高考了,安小梅这天突然把书都收在书包里,她说她星期一要去上班。同学们惊讶地望着她,她像树林里一棵树,突然被人拔走。安小梅的成绩还不错,但是接替父亲去上班,这样更安妥些,因为机会是不等人的,那年月考上大学的毕竟是少数。   安小梅工作了,分配在杂货店上班,虽然杂货店有点杂乱无章,但并不妨碍安小梅甜美的微笑。能在杂货店上班也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因为这毕竟是公家的
统编教材中“口语交际”作为一种独立的课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重交际。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变换语境、适恰评价,从而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听”与“说”的交际活动中,培养发展其表达、倾听、应对的能力。  一、情境“多形式”,表达兴趣日益浓  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而应努
最好的语文课  “秦老师,这节课是您上过的最好的语文课!”刚刚学完汪曾祺的《下大雨》,诗雅便蹦蹦跳跳地来到我身边,俏皮地托着腮,大声表扬我。  “真的吗?”  “嗯!”小姑娘一个劲儿地点着头,“您能把这本《生活是很好玩的》借给我看看吗?”  我拿起书,轻轻递给她。她迫不及待地接过书,跑回座位去了,撒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身后立刻多了一排小尾巴。于是,教室里那群凑在一起的小脑袋便成了最美的风景。  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和兴趣。  2.借助本次练习,懂得请别人帮忙时要会用礼貌用语。  3.在交际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生活中互助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  1.创设情境。  上课前,老师抱着批改过的作业本走上讲台,然后左右寻找,呈焦虑状。  (1)引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师:糟糕,我的眼镜呢?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一切充满好奇,
语言文字虽是抽象的符号,但却来自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一个个词语在生活的情境中,在大千世界里闪动着,它们蕴含着形象意义和情感色彩。孩子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离不开他们的经验,更离不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但是,当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封闭的:黑板上识字,课本上阅读,作文本上习作;课复一课,孩子就被关在小小的教室里。这种从符号到符号,从概念到概念的封闭课堂远离了多彩的生活,切断了认识的源头,符号与生活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复习:小魔方,大魔力。  同学们,自从在拼音王国历险以来,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字母朋友,你还记得它们吗?它们就藏在这个小小的魔方里,快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2.同桌合作轮流投掷并大声读出来。  3.今天,我们要再次走进拼音王国,我们又会遇到谁?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赶紧出发吧!  二、利用情境,正确认读  1.火眼金睛认朋友。(出示课本46页情境图)同学们
《带刺的朋友》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适合中年段学生阅读、学习。两位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之后,體会统编本教材的编写意图,突出中年段阅读教学旨意进行教学,教学目标比较集中,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可供老师们学习、借鉴。  一、整合生字教学方法,形成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课标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中包括“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等要点。两位教师针对识字、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