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注解中,“通”与“同”术语的使用极为混杂,由此导致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术语的乱用乱解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更是搞不清楚。本文从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和学习情况出发,考虑到高中文言文注解术语“通”“同”的理论来源,首先在《辞源》《汉语大字典》等相关辞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术语“通”“同”的理论介绍和使用情况,为以后术语使用的规范、高中教材注解找到理论依据,也便于教师能够的更好的教学和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相关辞书对“通”“同”术语的解释
在相关的辞书中,都对“通”“同”术语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以《辞源》为例。
在《辞源》的凡例中写道,“多义词的解释一般以本义、引申、通假为先后”,下面我们可以从《辞源》中的例子看出这两个术语的使用情况。例如,“嗽,漱口,通‘漱’。史记一0五仓公传:‘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在这里,“嗽”和“漱”是通假字,因此用术语“通”,可见术语“通”用来解释通假字。
三、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对“通”“同”术语的使用情况
在不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也谈到了“通”“同”术语的使用情况,以现在的苏教版教材为例。
在2004年新审定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4﹚中,文言文的篇数有所减少,也没有谈到有关的用字情况,但是其中有关的用字现象都用了术语“同”。在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中写道:“‘通’‘同’都是通用的意思。文字学上所说的“通用”,指不同的字在某种或某些用法上可以相互代替现象。文字学讲通用,往往着眼于汉字从古到今的全部使用情况。所以他们所说的通用字并不限于现在可以通用的字。过去曾经相通用过的字,以至虽然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用法,但并未同时使用过的字,也都可以称为通用字。”按照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中提出的观点和相关辞书的解释,“同”指的是通用的意思,课本中的字都可以解释为通用字,指不同的字在某种或某些用法
上可以相互代替现象,即不管字之间的用字原理,统一术语,都用“同”表示。在教学中,这也未尝不可。
但是,在必修3的文言文后面的“积累与应用”中,又出现了这样一个习题,“整理本专题中的通假字”。课本中并未出现有关通假字的任何解释,这样让学生整理专题中的通假字,未免有些突兀;而且,在课文中,注释“同”的字并非全是通假字,它也包含了古今字和异体字。先不说古今字和异体字的用字形式和术语,但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通假字的用字形式应该是“某,通某”,可见通假字应用术语“通”。因此这里又是术语“同” 和“通”的混乱。例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原注:有,同“又”。在例子里,如果把它当作通用字看,用“同”这个术语是可以的。但是课本中提出了通假字,这组字是通假字,则应用“通”这个术语,课本的提法无异于前后矛盾,又会给教师和学生造成误解,在教学和学习中带来困难,也难怪教师会把通用字解释为通假字。
四、大学《古代汉语》教材中“通”“同”术语的使用
(一)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在某一种意义上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产生在前的称为古字,产生在后称为今字。”一个字的不同书写形式,通行时间往往有先后。古今字的产生是由汉字的表意特点决定的。古今字中的古字和今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有联系,只是由于古字所表示的意义过多,才以古字形体为基础,增加或改变意符,另造一个新字,取代或分担古字中的一个意义。在训诂界,古今字普遍采用的注释方式是:“某,后来写作某。”
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说,与郑人盟。”,课本注释为“说,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说”本是说话的意思,后来引申为“说话时的表情、语气、形态”,在这个意义上造了“悦”字,是喜悦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和“悦”形成古今字关系。
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如“反返”“共供”“知智”“责债”“舍捨”等字,这些都是古今字。
(二)异体字
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严格地说,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异体,才能称为异体字。但是还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称为部分异体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异体字。”在训诂界,同时根据有关辞书的注释,异体字普遍采用的注释方式是:“某,同某。”可见,术语“同”专门解释异体字。
这是异体字的一些理论知识。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通假字产生的原因:通假字,在现代人看来就是写成了错别字,但在文字未产生之前,中国的文化是口耳相传的,在流传过程中难免用同音字代替;而且,文字产生后,在文献流传过程当中,由于传抄、刻写的缘故,加上上古时期的文字还没有规范,汉代以前也没有促进规范化的字典,书写工具又有许多不便,书面材料辗转传抄,也比较容易采用同音代替的办法。
通假字产生的条件是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这就形成了两种通假现象,一种是音同通假,例如,《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慧,智慧。﹚“惠”和“慧”读音完通假。这组字中前者是借字,后者是本字。
另一种情况是音近通假,例如,上面提到的“女”和“汝”,今天的差別比较大,但古音十分相似,所以会形成通假字。同时,在音近通假中,由于借字和本字现在读音不同,一般就要求按所表示的本字的音来读。
这是关于通假字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可以供大家参考。
五、在高中语文教材和教学中应规范注释并正确理解“通”“同”术语的使用
一是应该区分通假字和其他字,通假字术语使用按训诂界的要求,统一使用术语“通”。因为在中学教学中已经提到了通假字,而且应该对其用字原理进行一定的解释。
二是古今字和异体字可以都归纳为异体字,因为古今字是指不同时代的字的写法,可以归纳到异体字中的部分异体字,不需要特别辨别是古今字。在异体字术语使用方面按照训诂界的要求,统一使用“同”,并应在文言文基础知识方面说明“怎样学习异体字”。
在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注解中,“通”与“同”术语的使用极为混杂,由此导致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术语的乱用乱解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更是搞不清楚。本文从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和学习情况出发,考虑到高中文言文注解术语“通”“同”的理论来源,首先在《辞源》《汉语大字典》等相关辞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术语“通”“同”的理论介绍和使用情况,为以后术语使用的规范、高中教材注解找到理论依据,也便于教师能够的更好的教学和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相关辞书对“通”“同”术语的解释
在相关的辞书中,都对“通”“同”术语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以《辞源》为例。
在《辞源》的凡例中写道,“多义词的解释一般以本义、引申、通假为先后”,下面我们可以从《辞源》中的例子看出这两个术语的使用情况。例如,“嗽,漱口,通‘漱’。史记一0五仓公传:‘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在这里,“嗽”和“漱”是通假字,因此用术语“通”,可见术语“通”用来解释通假字。
三、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对“通”“同”术语的使用情况
在不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也谈到了“通”“同”术语的使用情况,以现在的苏教版教材为例。
在2004年新审定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4﹚中,文言文的篇数有所减少,也没有谈到有关的用字情况,但是其中有关的用字现象都用了术语“同”。在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中写道:“‘通’‘同’都是通用的意思。文字学上所说的“通用”,指不同的字在某种或某些用法上可以相互代替现象。文字学讲通用,往往着眼于汉字从古到今的全部使用情况。所以他们所说的通用字并不限于现在可以通用的字。过去曾经相通用过的字,以至虽然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用法,但并未同时使用过的字,也都可以称为通用字。”按照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中提出的观点和相关辞书的解释,“同”指的是通用的意思,课本中的字都可以解释为通用字,指不同的字在某种或某些用法
上可以相互代替现象,即不管字之间的用字原理,统一术语,都用“同”表示。在教学中,这也未尝不可。
但是,在必修3的文言文后面的“积累与应用”中,又出现了这样一个习题,“整理本专题中的通假字”。课本中并未出现有关通假字的任何解释,这样让学生整理专题中的通假字,未免有些突兀;而且,在课文中,注释“同”的字并非全是通假字,它也包含了古今字和异体字。先不说古今字和异体字的用字形式和术语,但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通假字的用字形式应该是“某,通某”,可见通假字应用术语“通”。因此这里又是术语“同” 和“通”的混乱。例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原注:有,同“又”。在例子里,如果把它当作通用字看,用“同”这个术语是可以的。但是课本中提出了通假字,这组字是通假字,则应用“通”这个术语,课本的提法无异于前后矛盾,又会给教师和学生造成误解,在教学和学习中带来困难,也难怪教师会把通用字解释为通假字。
四、大学《古代汉语》教材中“通”“同”术语的使用
(一)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在某一种意义上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产生在前的称为古字,产生在后称为今字。”一个字的不同书写形式,通行时间往往有先后。古今字的产生是由汉字的表意特点决定的。古今字中的古字和今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有联系,只是由于古字所表示的意义过多,才以古字形体为基础,增加或改变意符,另造一个新字,取代或分担古字中的一个意义。在训诂界,古今字普遍采用的注释方式是:“某,后来写作某。”
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说,与郑人盟。”,课本注释为“说,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说”本是说话的意思,后来引申为“说话时的表情、语气、形态”,在这个意义上造了“悦”字,是喜悦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和“悦”形成古今字关系。
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如“反返”“共供”“知智”“责债”“舍捨”等字,这些都是古今字。
(二)异体字
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严格地说,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异体,才能称为异体字。但是还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称为部分异体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异体字。”在训诂界,同时根据有关辞书的注释,异体字普遍采用的注释方式是:“某,同某。”可见,术语“同”专门解释异体字。
这是异体字的一些理论知识。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通假字产生的原因:通假字,在现代人看来就是写成了错别字,但在文字未产生之前,中国的文化是口耳相传的,在流传过程中难免用同音字代替;而且,文字产生后,在文献流传过程当中,由于传抄、刻写的缘故,加上上古时期的文字还没有规范,汉代以前也没有促进规范化的字典,书写工具又有许多不便,书面材料辗转传抄,也比较容易采用同音代替的办法。
通假字产生的条件是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这就形成了两种通假现象,一种是音同通假,例如,《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慧,智慧。﹚“惠”和“慧”读音完通假。这组字中前者是借字,后者是本字。
另一种情况是音近通假,例如,上面提到的“女”和“汝”,今天的差別比较大,但古音十分相似,所以会形成通假字。同时,在音近通假中,由于借字和本字现在读音不同,一般就要求按所表示的本字的音来读。
这是关于通假字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可以供大家参考。
五、在高中语文教材和教学中应规范注释并正确理解“通”“同”术语的使用
一是应该区分通假字和其他字,通假字术语使用按训诂界的要求,统一使用术语“通”。因为在中学教学中已经提到了通假字,而且应该对其用字原理进行一定的解释。
二是古今字和异体字可以都归纳为异体字,因为古今字是指不同时代的字的写法,可以归纳到异体字中的部分异体字,不需要特别辨别是古今字。在异体字术语使用方面按照训诂界的要求,统一使用“同”,并应在文言文基础知识方面说明“怎样学习异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