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透出“绿光”?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n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纺织印染行业是众所周知的污染大户,但改变也正在发生,在政府、市场与环保组织多方努力下,中国纺织版图上的绿色正一点一点地增加。
  张良军走到公司的污水处理仪器前,拧开水龙头接了一瓶“污水”,一口喝掉大半,然后掉头对记者说:“你要不要试试?这水在处理后跟蒸馏水差不多。”他是佛山一家纺织企业的董事长助理。很难想象,如所有的纺织企业都将排放的污水处理至可以饮用的标准,中国东南部的河流将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目前中国是全球纺织业最大的制造中心。2010年中国纺织业的纤维加工总量为4130万吨,占世界總量的52%-54%。然而,纺织业大量排放却污染了河流、湖泊、天空、海洋,甚至土壤和地下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10)显示,纺织行业在中国39个主要工业的COD(一种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排放量排名第4,总废水排放量排名第3,当年有25亿吨的纺织废水流入江河。
  不要以为污染只是无良企业的恶行,即便是污水净化系统完善的纺织厂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环境。张良军说,他供职的纺织厂,污水要经过两轮处理,在首轮处理之后,污水的COD值在40—60毫克/升之间,然后将污水一分为二,近6成的污水会经反渗透处理后进入水循环体系,COD值降至10毫克/升以下,达到饮用水标准,而余下4成则排放到河涌里。
  为何不把所有的污水处理至可以饮用的标准?张良军坦言,企业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国家的COD排放标准是100毫克/升,我们已经完全达标了,为什么要多掏这些钱呢?反渗透处理的成本很高,每吨要花1.3元。我们每天排放2.5万吨的废水,你可以算一算成本。”
  目前,国内不少纺织企业已经拥有成熟的环保工艺,它们正在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的夹缝中谨慎前行。但正如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所说,尽管中国的纺织业正面临种种困难,但这个污染行业的清污已经“不能再等了”。
  环保组织亮剑
  南通依衣公司的高层们就感受到了一种“不得不变”的压力。
  2007年,南通市环保部门将依衣公司评为“红色企业(差)”,该公司因而被NGO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列入了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其客户广东溢达企业有限公司在借助水污染地图对其供应商进行环境管理时发现这一违规记录,随即要求该企业进行整改。
  溢达是南通依衣的大客户,南通依衣若不做出回应,有可能会失去大批订单。该公司于是致电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希望能撤除其在中国水污染地图的记录。中心负责人表示,要消除记录可以,但企业必须整改,并通过独立的第三方审核加以证明。
  最终南通依衣不得不着手开发耗水较少和污染较低的产品。在新产品投产后,又在工艺流程中引入循环用水,整个治污项目投入了140万元。
  不过,当地政府也没有让企业独立承担环境成本,给了该公司40万元减排奖金。经企业测算,通过技术改造,每年可节约水费约12万元,节约能源费用约30万元,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可收回成本。
  所以说,“纺织业清污,成本固然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并没有部分企业想象的那么难。”马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环保技术的进步,许多卓有成效的环保工艺并不昂贵,而企业在一次性投入后,还能通过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更可在改善与政府、企业和公众关系中收获长远的利益。
  “中国东部已经很难找到干净的河流湖泊了,纺织业排放废水的很大一部分导致湖泊、河流及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中国的环境问题让马军有一种紧迫感,“水污染应受到特别关注,因为中国的人均可用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纺织使得原本就有限的水资源愈发紧缺。”
  他认为,纺织业清污难就难在,现有的规则让企业始终缺乏改革的动力。“比如水费,目前企业的用水成本低,他们没有节约用水的动力;再如政府罚款,企业的违法成本低,对污染企业无法形成威慑力。”有些企业甚至宁愿在年度预算中计算“环境罚款”成本,都不进行环保投入,因为“一些大型纺织企业一天的废水处理成本可能超过10万元”。
  绿色纺织园探索
  企业缺乏整改动力,环境问题迫在眉睫,近年,地方政府不得不越来越频繁地向纺织企业下“逐客令”,广东省早在2005年就出台文件,计划逐步将纺织业等传统产业迁离珠三角。
  NGO也不遗余力地向企业施加压力。今年4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5家国内环保组织在京发布了《绿色选择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调研报告,指出一批大型品牌服装零售商在华供应链存在严重环境违规,并向46家跨国企业的CEO发出信件,希望品牌企业能通过绿色采购倒逼纺织企业的整改提高。
  在这个大背景下,不少珠三角纺织业老板顺应“产业转移”的潮流,抱团北上、西进,甚至远赴国外,试图在另一片土地上重新开始。
  被行内人士尊为“曾爷”的曾祥,是首批到东莞投资纺织业的香港商人之一。见证了珠三角20余年的纺织业变迁后,曾祥认为珠三角已无法容纳污染纺织厂的大发展,北上寻地,发展环保工业才是纺织业的出路。于是,他萌发了设计“环保纺织园”的想法。
  到全国各地考察后,曾祥看中了河南漯河。漯河不仅是棉花产地,也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如果将地下热水用于棉纺印染的生产,经过处理,把冷水再注回。将当地生产的棉花秸秆用来发电发热,循环利用将实现环保节能的效果。”2008年4月,在东莞举办的纺织业高新科技发布会上,香港福祥公司和河南宏伟置业公司联合发布了名为“全球第一座环保节能纺织工业园”的招商项目。曾祥担任该项目的“招商大使”。
  “当时很多港资企业都想搬走了,但又不知道怎么搬、搬到哪去。”曾祥认为,如果简单地把纺织业从经济发达地区搬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污染不会停止,只是换了个地方排放,于环保而言,治标不治本。只有在产业内部解决污染问题,纺织业才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曾祥设计的环保纺织园试图为这个行业提供一套绿色生产的方案,采用节能设备,集中处理废水、废气,回收资源循环再用是其基本理念。
  在园区里,锅炉所需燃料由农作物秸秆和煤按3:7比例混合而成,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残余的煤灰可以利用,将之与工业废水混合,烧成煤砖可再次燃烧。园区水可以循环使用,工业园建筑群体均以环保节能建材建造。   目前,该环保纺织园已有广东恒盛纺织、香港天河针织、澳门银屏制衣等十余家纺织企业,园区包含纺纱、织布、制衣、彩印包装等产业环节,截至2011年初,园区有员工5000人,年产值达20亿元。
  然而,尽管有着先进循环经济理念,环保纺织园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当地政府的行政效率就让曾祥皱眉头。曾祥说,园内至今没有印染厂,产业链条少了一环,目前园区印染业务仍要依靠远在50公里以外的许昌市。“在规划的时候,当地政府是允许我们在园区设印染厂的,但后来因为文件的变更,至今没有落实。”
  更大的麻烦来自于近年国内纺织业的不景气。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介绍,去年中国纺织业出口数量和行业利润大幅下滑,棉价大起大落造成企业成本高、难接单。“去年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的亏损面超过了10%,而且亏损额也比前年翻了一倍。”
  “目前纺织业的环保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有多种资源循环的方案,但前提是有资金投入。”曾祥说,在环保纺织园开张的前两年,进驻的纺织企业在新概念的引领下热情高涨,但这两年纺织业的困局让不少投资者意兴阑珊,对于环保投入也变得谨慎起来。
  曾祥也认可马军等人的理念,他说:“如果所有的消费者崇尚绿色消费,所有的‘大牌子’推行绿色采购,那么中国纺织业就不得不选择绿色生产。”
  干脆转型环保产业?
  面对多方压力,有人被迫改良,有人抱团转移,也有人主动求变,就地清污。
  姚颖是一家纺织厂的老板,但现在已经准备转型做环保产业。“纺织业越来越难做,既然有污水处理技术,不如干脆转型做环保业务,这样既不会排污,又能赚钱。”今年年初,他从清华大学等国内顶级高校招揽了5名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并成立了一个20余人的“环保科研部”。姚颖说,要是能说服股东的话,他年底前就会成立一个独立的环保公司,为全国范围内有需要的政府、企业提供系统的环保方案。
  姚颖坦言,自己一开始是在地方政府的压力之下“被逼”改善环保工艺的,但后来便“上了瘾”。因为他逐渐发现,环保不是赔钱的生意,而是“赚钱的活”。目前,姚颖的环保业务年收达4亿元,盈利2500万元,收益已经超过了他的纺织业务。
  姚颖与环保结缘的故事要从2005年说起,当年,从跨国纺织集团溢达出来的他自立门户,在佛山市北部开了一家名为“佳利达”的纺织印染厂。
  近几年,珠三角的地方政府一直有清退纺织业的想法,纺织、陶瓷等污染大户首当其冲。为了应对政策压力,2006年姚颖从政府手上收购了一家小型污水处理厂,并在5年间将其扩大了4倍。如今,该污水处理厂不仅可料理自家的纺织废水,同时以2.9元/吨的价钱,为当地工业园区近70家企业提供污水处理业务。
  经过反渗透处理的污水,不但变得干净,水温也高出常温20摄氏度。由于纺织业需要大量蒸汽,而蒸汽需要对水进行加热,姚颖在完成了污水厂的建设后又生一计,打起了这些温水的主意。“1吨水每加热10摄氏度,成本是2元,用回收的温水生产蒸汽,每吨水可节约4元。”
  2008年,姚颖开始利用回收的废水生产蒸汽,在此过程中,姚颖又发现了商机。“出炉的蒸汽压强是很大的,但纺织所需蒸汽的压强要小得多。”姚颖说,企业在管道上安装了减压阀,借用水力发电的办法,将余压用以发电,并进一步投资建设一家热电厂。目前,余压发的电基本可供姚颖的企业日常使用,“一年大概可节约成本5000万元。”2008后,姚颖的巨型锅炉逐渐为工业园区内近50家纺织企业供应蒸汽,他对环保工业的探索颇受当地政府与企业欢迎。
  在当地官员关杰康看来,集中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在客观上促进了工业区环保状况的改觀。“传统纺织片区厂厂冒烟、污水横流,集中管理之后,效果好多了。”
  联润染整公司是佳利达公司集中供热项目的首批用户,该公司总经理林延洪说,自己在外地投资的一家印染厂靠自建锅炉供热,因小本经营,难以做到废气达标排放,常被居民投诉。“这里集中处理,企业就不用担心环保、安全问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工业区在视野范围内只有两根烟囱,排出的烟雾为乳白色,据了解,不少自建锅炉的纺织企业排出的烟往往偏黑。今年2月,姚颖的环保团队与中科院合作完成了一项关于烟囱脱硝的研究,规模经营带来的效益让姚颖舍得投入成本去提高烟囱净化能力。
  弘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爱民也看好姚颖的设想,他认为久病成医的纺织业老板有能力解决行业的清污问题。杨爱民说:“他(姚颖)有优势,因为他了解纺织行业,但他也有缺陷,每个行业具体情况不同,大家相互联系合作才是最好的。”
  姚颖自信满满,他唯一担心的问题是成本:“环保产业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单是污水处理厂,我前后投入了2.6亿元,估计要15年才能收回成本。”但是,环保虽然不是暴利行业,却是个朝阳行业。“我就想着为社会做点事,赚多少钱不要紧,但前提是不能赔钱。”
  (实习生廖翰歆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引言:基于垃圾分类回收宣传的理念,我们小组发明了垃圾分类智能回收宣传垃圾桶组,垃圾桶组由独立智能垃圾桶,垃圾桶组组合装置和LED宣传屏组成,具有了模块化,信息化和网络只能化的环保时尚特点,本身也是对垃圾分类回收的所宣扬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体现。  前言:据统计,我国城市居民每人每日平均产生垃圾1.2kg左右,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平均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可是目前
期刊
那些每年被Universum评为“最理想雇主”的企业,Google、IBM、宝洁等,都在提供员工福利、营造友好工作氛围上表现卓越。  如果我现在说一个致力于提高员工福利和幸福感的公司,其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会比那些成天焦虑着如何压缩成本和克扣工资的公司更高、甚至总体成本更低,恐怕很多老板都要跳出来翻个白眼,啐一口:“呸,胡说八道!”  在人口红利上建立起来的中国速度使人们长期以来坚信,内部福利是企业挣
期刊
据福布斯杂志日前报道称,Google的CPO拉兹洛·巴克在接受媒体访谈时不经意间透露,Google对去世员工提供特别优厚的福利,去世员工配偶、伴侣可支领半薪10年,其间其子女还能按月领取零用钱。此消息已得到Google发言人证实,称这项“死亡福利”并无年资限制,也就是说只要是Google员工几乎都有。巴克甚至表示,当年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曾提出,给每个有子女员工提供一名“公费保姆”,但被其他创始
期刊
简朴生活(simple living)是一种生活方式,强调减少生活欲望,拒绝奢侈浪费,重视精神生活。梭罗的《瓦尔登湖》被视为19世纪倡导简朴生活的重要作品。  1990年代初,美国社区教育家塞西尔·安德鲁斯(cecile andrews)在社区里提倡“简单生活圈”运动,引发数以万计的居民参加。  日本作家和思想家中野孝次也带來了日本的反思热潮,1992年,他出版了《清贫思想》,在书中,他描绘了日本
期刊
不管使用的是鲨鱼的哪一部分,鲨鱼种群数量的锐减已是不争的事实。香港大学海洋和淡水生物学院教师薛绮雯认为,只要市场价格没有限制,那么对鲨鱼的捕杀仍将继续下去,鱼群将最终消失。“如果没有了鲨鱼大家都是失败者。”因此,对政策制定者来说,眼下最紧要的是要基于科学研究和保护鲨鱼的目的,制定出可以让各利益相关方都能妥协的办法。  过去的一个月是崔和最郁闷的时刻。因为一段关于“拒食鱼翅是极大浪费”的言论,时任中
期刊
目前在欧美国家,环保组织和产业并不完全是战场上的对手,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伙伴。环保组织能够实际参与到捕捞配额的管理中,通过影响政策制定和影响零售商来对生产企业形成约束。中国企业要想成功竞拍到国外捕捞许可,亦必须符合其定下的各类环境友好准则。  9月,香港仍无秋意。  毗邻维多利亚港的香格里拉酒店,是领略繁华最好的地方。5日,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在这里举行“第十届国际水产峰会”。偌
期刊
从商界跨到“娱乐界”,再到公益界,跨界社会活动家袁岳乐此不疲、游刃有余。  第一次见到袁岳是在一个学术报告厅里。他以商业领袖——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的身份出现,谈的却是社会管理创新。讲得兴起,时不时抖点包袱,便拿自己开涮。“社会管理就像人的左右手,得有分工。中国人过去右手吃饭,左手就用来擦屁股。我小时候就用左手擦,后来改用棉花棒子,现在才用纸。”台下笑倒一片。走下讲坛,热情的观众很快在门口把他团
期刊
人们有千百种方法进入一座城,可要想了解它,懂得它,可行的方法并不多。由熟悉工程历史而熟悉一座城,从建筑物的建设、衰老或消失看城市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记得有次在香港,为了去一处地方喝早茶,从港大一路蜿蜒下山,途经幼儿园、天桥、市场、社区中心等各色建筑物,不断转换台阶、街道和电梯的途径。同行的友人一路指点着建筑物的历史,说窄小的香港,建筑深得英国工程设计精髓。有了《香港工程考》这
期刊
江明修  台湾政治大学公民社会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创办人与召集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苗栗小区大学校长  每年8月的第四个星期日,是台湾的“祖父母节”,尊老敬老立意良善,但往年并未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直至今年一群热情的年轻人,于“祖父母节”当天,在台湾20个火车站当起“临时孙子”,帮年长、行动不便的民众抬行李,获得台湾民众热烈回响与赞许,也让“祖父母节”一时之间变得热络起来,并唤起各界
期刊
20世纪初,日韩台地区开始建设综合农协。综合农协成为了农村最重要的社会基础组织,蒲韩乡村社区这个土生土长出来的社区,让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团看到日韩等地的综合农协发展经验,在中国的农村实践中找到了样本。  郑冰说“自己很幸运”,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关注,来北京开会分享她认为“不算啥的经验”。何况,在这座城市逗留片刻仅为了开会,城市里的楼房和汽车还让她特别不舒服。可一谈起寨子村的树呀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