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中学生花200小时学英语,一年能读林肯传;今天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小时学英语,七年而不能读安徒生。
那时候的老师,几乎没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得咽炎!
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犹太小孩在12岁的时候,要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100遍。《旧约全书》不仅仅是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名著。
在中国,把三国那么厚的一部书读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再一位是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演义》读了100遍。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就能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念书,就是重复。
重复是人类语言的规律。
尽管英语单词数量巨大,然而,1%的单词构成99%的文字,99%的单词构成英语1%的文字。1000常用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0%的文字;1000个常用单词最重要,掌握这1000个单词就掌握了英语90%的天下,这就是四两拨千斤。2000个基础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5%的文字。
2000个基础单词是铺路石,念书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用铺路石把羊肠小路铺成高速公路。
苏霍姆林斯基对念书与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判断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一是看他有没有达到200小时的朗读积累,二是看他有没有达到2000小时的阅读积累。
七十年前的中学生,把印度人的英语课本当《三字经》念,念了100遍,恰好是200小时的朗读积累;杨振宁、李政道等西南联大的学生刚到美国时,读200本英语小说,200本500页的书,恰好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2000小时的阅读积累,也是中国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编辑:关晓星)
那时候的老师,几乎没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得咽炎!
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犹太小孩在12岁的时候,要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100遍。《旧约全书》不仅仅是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名著。
在中国,把三国那么厚的一部书读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再一位是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演义》读了100遍。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就能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念书,就是重复。
重复是人类语言的规律。
尽管英语单词数量巨大,然而,1%的单词构成99%的文字,99%的单词构成英语1%的文字。1000常用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0%的文字;1000个常用单词最重要,掌握这1000个单词就掌握了英语90%的天下,这就是四两拨千斤。2000个基础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5%的文字。
2000个基础单词是铺路石,念书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用铺路石把羊肠小路铺成高速公路。
苏霍姆林斯基对念书与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判断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一是看他有没有达到200小时的朗读积累,二是看他有没有达到2000小时的阅读积累。
七十年前的中学生,把印度人的英语课本当《三字经》念,念了100遍,恰好是200小时的朗读积累;杨振宁、李政道等西南联大的学生刚到美国时,读200本英语小说,200本500页的书,恰好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2000小时的阅读积累,也是中国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