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构主义角度看翻译教学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xuan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建构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和分析传统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尝试性地得出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应进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课堂环境的有效性、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正确处理教材与学生的关系、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翻译教学;建构主义;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243-02
  
  一、引言
  建构主义作为西方心理学、哲学的流派之一,对教育中的学习观、知识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我们反思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身在其中并乐此不疲的教育模式:知识是什么?如何获得知识?经由过去的私塾、学堂到现在学校的班级授课,知识通过手中的书本和教师的讲解得以传达至学生,并以此循环下去。在这过程中,知识得以继承并烙上时代的印记。传统教学模式自然有着许多优点,如快速地呈现知识并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记忆,然而其缺点也日益暴露,越来越禁锢着学生创作力和想象力自由发挥。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是目前从小学到大学教育改革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与学的新设想,这些设想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五项基本原则”(范玮,2005)并结合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的实际情况阐述五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想法。
  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现代社会应试制度的羁绊,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没有太多的自由空间,教什么、怎么教,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时间,已经让教师们变得按部就班,缺乏激情。而学生们习惯了自小学以来填鸭式的教学,在大学课堂上如果教师跳出课本,给学生提出问题继而讨论,并没有给学生明确的答案,那么学生反而会觉得不适应,认为这堂课老师没讲什么内容。传统教学上,课堂上教师就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所以一旦这种角色颠倒过来,学生自然会感到不习惯。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五项主要原作之首就是教师征求并重视学生的意见。在建构主义课堂中,学生的观点是教师设计课程的依据,这一点在翻译教学上非常重要。在学生来上翻译课之前,他们对翻译一无所知,有的甚至带有某种偏见。在我的翻译课堂上,曾有一名学生很直言不讳地站起来说,翻译课就讲如何翻译好了,学一些翻译技巧就行,那些翻译理论根本就没用嘛。这件事暴露出一个事实:教师在讲一些西方翻译理论时,学生是很抵触的。 如果不让他们明白翻译理论的宏观指导性作用,那么翻译理论课对学生来讲如同过眼云烟,更别谈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评论批判了。在翻译课堂上,赏析不同的译文是种有效的教法,而我的做法是除了在幻灯片上给出书上的“参考译文”,还会给出先上过这节课的两三个学生的优秀译文,有时再加上自己的译文,这样下来一个原文,就会配上四五个译文,但并不注明译者。这样,让学生们讨论哪个译文好,怎么好;结果是很多情况下有一半的学生会选择不是“参考译文”的译文,然后我会把大家认为本班较好的译文再打到幻灯片上。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翻译兴趣,活跃讨论氛围,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翻译水平,进而更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达克沃斯(Duckworth)这样描述她的教学观:“我为学生提供情景,促使他们思考,并观察他们如何做。他们告诉我如何思考,而不是我教给他们如何思考。”这种方法重视学生的观点,并尽量鼓励学生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去思考。
  三、课堂的环境的有效性
  建构主义课堂的原则之二是课堂活动挑战着学生的假设。学生在进入课堂时都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翻译课上同样如此。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翻译课之前都有过不少汉英或英汉的翻译经历,在这些经历中很多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的翻译习惯,有的习惯过分直译,译出看似忠实却是语句不通甚至有悖常理的译文;而有的习惯过分意译,只注重译文语言的华丽而忽略了对原文的忠实和自己的过多创作。可以说,在翻译课堂上,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翻译习惯和风格,尽管有不少都是错误的习惯。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辩论或给出更多的材料来证实或转变学生的这些翻译习惯,支持或反驳学生的假设。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对于一些具体例句的翻译结果和想法有时候是很具有借鉴价值的,他们的某些假设也许听起来没有什么理论根据,但对于特定文本的翻译还是适用的。
  要实现课堂环境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兴趣,那么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应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假设。建构主义者认为,不论教师多么富有魅力、教学内容多么具有吸引力,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某种程度的内心共鸣,与其心里原有的假设没有任何关联的话,多数情况下学生会觉得课堂没有意思。传统的课堂活动组织时,教师是教室中唯一能够确定什么是“对”的决定者,绝大多数学生学会期望自己不受批评,抑制自己不去质疑教师的观点,这种课堂环境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建构主义教师鼓励和接纳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他们的教育使命在于使学生成为具有思考力、探究意识、能够自己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的个体。他们注重培养能够提出问题并着手分析及寻求答案的学生,这些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而不是教师或者家长,他们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或是旅途中,都能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更为重要的是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我们需要培养的翻译人才,不是在课堂上只会按照翻译技巧或框架来翻译句子的人,而是不论何地都能够发现“翻译问题”,比如城市标语、道路指示、或者广告宣传等英文翻译。
  四、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建构主义课堂原则之三就是教师不断提出与教学核心相关的问题。建构主义教师们承认学习者的中心地位,组织那些能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意义系统。他们更注重帮助学生将当时的观点与新观点联系起来,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整合起来,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学生掌握多少资料上。对于翻译课堂上的学生,教师当然不能完全抹去学生原有的翻译习惯,所以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将更合理和有效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融入他们已有的翻译能力体系,使他们原来模糊、杂乱的有关翻译的想法在翻译理论学习后能清晰和有序起来。当他们将来步入社会,面对真正的翻译任务时,这要比让他们多做几个翻译练习要更有用一些。任何一本翻译教材都不能概括出全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不能阐述出所有的翻译理论,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翻译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这些翻译知识也不能全部被学生所理解吸收。我们更强调的是,通过课堂的讲解和问题的提出,加上学生的翻译练习,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翻译现状,包括翻译知识、翻译能力、翻译兴趣等有所了解,进而逐步总结出自己翻译体系。正如每个学生对于同一思想内容都会写出不一样的句子,那么翻译也正是如此。对于同一个翻译材料,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写出和别人一样的译文,除非抄袭。所以,我们不能要求翻译教学就像生产饼干一样,而是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大量的翻译练习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翻译观。
  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自我学习程度有所了解,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并要求学生尽量详细阐述。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详尽回答问题,一方面又对学生的观点提出质疑或建议,这样做会使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观点,使思路更加清晰。在翻译课堂上,无论是在学习抽象的翻译理论或是具体的翻译练习,这种做法都可使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并反思答案的可靠性,从而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五、正确处理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建构主义课堂原则之四是教师围绕主要原理和重要观点来建构课程。建构主义教育者认为,“太多的课程被局限在范围既小又缺乏关联的局部内容中,从来没有被学习者整合起来。学生为考试而记忆材料,但许多学生,即便是那些考试过关的学生,也不能在其他环境中应用那些局部知识,不能证明自己确实理解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联。建构主义教师常常提出学术问题,为学生提供挑战,使他们尽力解决那些重要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调查或实践辨明观念”(范玮, 2005:VI)。对于翻译课来说,大多数课堂上都有教材,目前大学英语专业的翻译教材内容大都讲授一些包括翻译基本知识,如翻译的定义、标准、译者的素养等,翻译技巧以及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等,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翻译练习。那么,这些教材当然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一些翻译知识。但是,仅凭书本知识就能培养出一个好的译者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实告诉我们,有些优秀翻译家并没有系统地学习翻译知识或接受翻译培训,但凭借他们的博学多才和高超的语言能力同样能精彩地转换两种不同的文字,而且他们大量的译作也印证了我们正在学习的翻译技巧,有的译句水平甚至高出了书本里讲授的翻译方法。这就告诉我们,教材只是我们让学生参考学习的一个模板,不能把教材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优秀的译者不是靠书本来知道如何翻译,而是通过书本获得有用信息,加上自己对语言的领悟得来的。在翻译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事实:课本中所提供的译文只是一种选择,你们可以译得更好。
  六、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课堂原则之五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比我们现在的评价系统,即通过学期末的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建构主义者更提倡评价学生应放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现在的大学生往往都会在考试前突击学习,这种突击学习只是去记忆课本里的条条框框,很难发挥自己的创造意识。而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在平时对所学知识吸收的同时能够进行思考、整合和创新,这些评价内容往往会体现在课堂中学生的提问、回答和作业里。
  建构主义范式下的教育理念其实并不神秘,许多理念都是我们内心清楚但又被忽略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重新审视现在的教学模式,重新反思教育的真正目的,重新构建教学的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1]范玮译,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高文,徐斌艳,吴刚编.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对形体训练的塑造形体的价值和培养高雅气质与风度等作用进行深入认识的基础上,从高职高专的专业特点和专业需要角度对高职高专开设形体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学生喜好、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的现状,提出了高职高专开设形体训练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形体训练;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4-0054-02  
期刊
摘要: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汉语中有些词义在英语中不存在,反之亦然,这种语义空缺现象是文化空缺现象的直接反映。那么在汉英文本转换中,译者就会面临很多翻译的难题,其中包括指称意义空缺、言内意义空缺以及语用意义的空缺,对于这些空缺,译者应该对症下药,找出最能够让读者认可的翻译。  关键词:汉英文本;文化;差异;意义空缺;制约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
期刊
摘要:日前,计算机网络在使各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成为可能的同时,也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计算机网络的存在与发展固然给高校带来了进步的、有利的改变,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高校切实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8-0021-02    
期刊
摘要:本文总结了笔者对“多元智力理论”的理解,以及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多种外语教学法在英语和汉语教学过程中实践,着重探讨了这两方面的问题:一、如何针对学生“多元智力”的特点择取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二、如何运用多样的外语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外语教学法;牛津英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248-0
期刊
摘要: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亦称翻译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关键词:语用学;
期刊
4月25日,北京的天空在春雨洗涤后显得格外湛蓝,紫荆雅园社区微协商议事会又要开了。在紫荆雅园党支部和居委会组织下,紫荆园居民代表和小区内海绵工程施工方代表以及北京武夷物业参加了此次协商会。  紫荊雅园党支部书记裴春妍主持发言,当天协商主题是“海绵工程的路面问题”,按照微协商会议既定流程和“有事好好说,有事大家议,有事大家办”的原则,居民代表开始陆续发言。“海绵工程的路面严重脱落、起层且反复修补效果
期刊
高等职业教育为具体的实用技术职业教育,是一种定向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教育,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明确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教育旨在构建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特点的教育体系。公共英语教学指在高等院校
期刊
阳春四月,甜水园社区新任领导班子走访辖区居民,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另外,社区还举办了两场专题讲座,为居民做好服务。  新班子走动式办公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  4月11日,甜水园社区主任杨欣,副主任洪秀娥、刘宁带领本社区居干走访辖区内工作站,深入百姓家中切实了解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新任领导班子首先来到甜水园平房区杜阿姨的家中,询问杜阿姨的生活状况。2019年雨季即将到来,杨主任提醒杜阿姨在雨季要注
期刊
本报讯 由首都文明办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北京电台共同主办的“迎国庆展形象做新时代文明北京人——‘V蓝北京’行动”4月22日启动。活动表彰了2018年度“优秀环保公益组织”及“绿色生活好市民”,发布了“V蓝北京”主题曲以及2019年的重点活动。  为更好地宣传“三绿色一志愿”的环保理念,让广大市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绿色生活的诸多益处,当天的发布会现场特别推出了2016年至2018年“V蓝
期刊
摘要:日本的海外归国子女教育及其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从最初将这些孩子“去外国化”、将其视为“被救助的对象”,到逐渐转而将其具有的“异文化”背景视为优势并加以利用。笔者希望能在简单回顾日本海外归国子女教育的发展历程的同时,解读其发展历程中教育理念及其方法的转变,以及在学校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期能对我国的海外归国子女的研究有所启迪。  关键词:日本;海外归国子女;教育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