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边疆民族地区辍学情况调查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概要 从1986年中国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到1992年,小学入学率已达97.95%,初中入学率已达66.91%;并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2.19%,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5.78%。但是,这一数字是建立在中国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基础之上的。截止1991年,中国所有的大城市、70%的中等城市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小学毕业生就近升入初中就读。这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地
其他文献
<正>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这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如何在《纲要》的总的指导思想下,现实地选择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途径与模式,无疑是当前高教理论界及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于高等教育的自主权、竞争、特色化,并不是新鲜的概念和陌生的话题。本文试图通过探求以上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考察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模式与走向。此即:
<正>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九十年代,高等教育要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辽宁省为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提出辽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遵循“规模扩大,稳步发展,结构合理,条件改善,质量与效益提高相统一”的原则。为使《纲要》中制定的目标顺利实现,普通高校的现行规模适不适应社会需要?规模发展会遇到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又要遵循什么原则、采取什么对策?这
<正> 本文主要探讨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对科技人才成长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包括这一阶段的正规学校教育,也包括在这一阶段开展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教育。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家在经过50年代的恢复休整后,于60年代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期。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数学、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失业率的持续上涨,也引起了政府、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
<正>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北京市中青年教育科研学术交流会暨北京市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筹备会,于1995年3月21日至22日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260篇,内容涉及教育基本理论、幼儿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学科教学及科研方法论等方面。200余位中青年专、兼职教育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教育学院的教师参加了会议。
<正> 1994年9月13—16日,“中学JIP全国终结评估会”在京召开。中学JIP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的简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从1990年起在全地区实施的一项旨在帮助教师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以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的计划,该计划又是“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社会发展服务”(APEID)的项目之一。我国的这项实验研究,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签订的为期三年的实验项目,也是国家教委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之一。
<正> 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整体改革实验逐渐形成了一股浪潮。许多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有意无意地把促进学校竞争的杠杆放在整改实验上,许多学校的领导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推动本校发展的“赌注”押在整改实验上,许多教育科研人员则或多或少把探索教育模式、建构教育理论的希望寄托在整改实验上。整改实验事实上已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改实验的热点与重心所在。
<正> 记者: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关系,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证明了这一点;而这种相互作用在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着具体特点和特殊规律。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逐步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的同时,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在稳步进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发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
本文在对“我国教育经费结构性短缺”的现状和趋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投资性学杂费剩余”创立“教育发展互助投资基金”,以全面实现上述反短缺目标的新构想,并对“教育经费短缺强度”、“具有反短缺机制教育投资体制的三元结构模式”、“教育经费反短缺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正>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学分制改革中提出要实行“彻底学分制”(或“完全学分制”)。所谓“彻底学分制”,从其提出的背景看,主要是针对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过程中一度出现的只重形式、不重效果的情况而言的。作为一种改革的尝试,这一提法本身无可非议,但据笔者了解,在这一提法的背后,有一些十分模糊的认识,如果在这些模糊的思想指导下,把它作为一种改革的趋势甚至目标来追求,很可能使改革误入岐途,因而感到有必要对这一提法作一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