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诺贝尔:小编们的阅读之旅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诺贝尔文学奖,小编拥有一种感觉,那是遥远的诺贝尔。不过,自从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似乎又变成了一种亲近的阅读。
  事实上,不论获得何种文学奖项的作品,被阅读,即是完成了一次价值的体现。阅读,也是完成了一次文学语系的碰撞。而且,这个碰撞,绝对是剧烈的碰撞。
  唯美与魔幻
  @寒云
  读过的诺奖作家里,读的最多的是莫言和川端康成。当时的诺贝尔文学奖主席评价川端康成:“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昧的诗意。”川端康成的作品,秉承日本“物哀”的传统,没有大起大伏,没有波澜牡阔,却有着最细腻的情感与笔触,能够熨帖人心灵最深处的褶皱。《雪国》《伊豆的舞女》《睡美人》《千只鹤》《古都>都是他最经典的代表作。川端康成作品的魅力在于,也许时隔多年你已经记不得其中的情节是什么,但是当初读书时的那种平静的心境以及书中唯美的情感却能至今萦绕在你的心头。
  当代作家里,读得最多的是王小波与莫言。莫言的书里最喜欢的是《酒国》,《檀香刑》炫技而华丽,故事昧儿太浓,文学性要弱一些;《生死疲劳》六道轮回的形式挺别致,然而故事的呈现显得刻板;<丰乳肥臀》则厚重而乏味;《蛙》更像是对计划生育史的一种记录,不像是小说。只有《酒国》,魔幻而荒诞,讽刺辛辣,批判大胆。作者虚构了一个叫“酒国”的国度,里面的人热衷于吃婴儿,主人公是检察院的侦查员,进入其中调查。魔幻的故事中,处处都可以看到现实的影子,以酒国讽喻现实中的官场。《酒国》用了三重文本,小说中的现实,另外两位主人公往来的信件内容,以及随信附上的小说内容。三重文本相互穿插,相互渗透,虚实交加,真假互映,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文学世界。不得不感叹莫言功力的深厚与笔力的高超。
  诺奖于我
  @肖尧
  于我而言,诺奖只是选择几本好书。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跟我一样的体会。如今的社会,更先进的科技之下,当无数的信息,好的坏的真的假的扑面而来,更多的时候,我的选择是:屏蔽掉。屏蔽一切,世界好安静。对比之前被硬塞进来的信息造成身心的疲累相比,此刻的身心是松快的,但弊处是单调。人天生对外界有好奇,对世界上的人和事保持关心,对灵魂的不同角落有探究的欲望。一味屏蔽,实在也不是明智之举。那怎么办?好想有一些共同的机会,有一些巨大的盛会,让精致的书籍、表演、比赛、较量,来替我们裁决。是的,这就是标准。这是该看的比赛,该关心的人,该留意的事,以及该读的书。当标准严苛,训练得当,优秀和美好必然降临。我们期待这样的盛会,期待盛会有裁判,用最严苛的标准来遴选出最佳选手。偶像可能出现,标准由此建立,世界由此丰盈。这就是诺奖的意义。奥运会呢?其他各种门类的各种比赛昵?莫不如是。人类因此而有了遴选的机会。就是如此简单。
  我想说,提名就是肯定,得奖就是标准。如此一来,我不必去海选好书,不必被庸俗的观点折磨,我直接去读提名和得奖的作品,面对优质内容,优质思想本身。
  这是对我有用的方式,也是简单而直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的方式吧!所以,诺奖这一集体狂欢的嘉年华,必须准时准点出现。感谢优秀的评审人,提前帮我们过滤了劣质,让我们享受到带有一部分偏见的公平的答案。并让我们探知和细致分辨答案的优劣。
  文明的规则与野蛮的统帅
  @明灯
  《蝇王》是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小说背景是在设想出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时,一架搭载几十个孩子的飞机因受到攻击,被迫在坠毁前把孩子们投放到一个孤岛上,为了生存和获救,起初孩子们以幼稚的民主形式集结在一起。后来,因为误解和恐怖,“蝇王”出现了,孩子们开始互相残杀,失去理智。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乍一看去,这只是荒岛历险故事和乌托邦故事的变种。可是《蝇王》作为文学瑰宝流传下来了,这与小说本身的寓言性是分不开的。
  “蝇王”即苍蝇之王,源自希伯来语“Baalzebub”。在《圣经》中,被称为“万恶之首”。在小说中,蝇王最直接的意象代表是孩子们用来“祭祀野兽”的野猪头。它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被无数苍蝇叮咬,发散出阵阵恶臭,极端恶心和恐怖。它一边连接着孩子们无法战胜的自然神秘主义,一边连接着孩子们因恐怖而被激发的惊人兽性。小说迷人的地方也正好在此——丰富,自然,条理清晰地使用意象。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范围内,探讨人本性中的善恶,原始兽性和现代文明的交锋,还有无法调和的茫然与绝望。一边是文明的规则,一边是野蛮的统帅。若是没有人守着文明的规则,那么野蛮便可以统帅一切,最后一切变得残暴,从而变成恶魔,毫无人性。这也许就是小说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魔幻大地上的魔幻家族
  @清扬
  书架上很早就摆上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部长篇小说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这部书讲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和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
  家族第一代人害怕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何塞带着一家人离开,在别的地方建立了小镇马孔多。
  从第一代人到第七代人,家族中总有人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他们也总是受到爱情的折磨。
  家族的第七代人出生了,“他是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但却没有避免这个家族一直避讳着的魔咒:生下了一个长着猪尾巴的男孩。这个孩子是这个家族唯一一个靠爱情孕育出的人,所以他没有一脉沿袭着的顽固恶习和孤独天性。但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这时,第六代人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词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一个家族百年的命运,不过归结为这么两句留在羊皮卷上的话而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然而,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多么像人类,永远也无法看清自己。
  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之外并不广为人知。《百年孤独》刚一面世即震惊拉丁美洲文壇及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并很快被翻译为多种语言。马尔克斯也一跃成为名噪一时的世界级作家。
  一部《百年孤独》讲了一个魔幻家族的故事。人们,正生活在魔幻大地上,人孤独,小镇也孤独。我们都在对抗着孤独又眷恋着孤独。
其他文献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这片美丽的牧场。微风拂过,轻轻拾起一丝柔软的光,带给那群穿着白色睡裙的美丽“姑娘”。“玫儿,起床啦。”风姐姐轻声呼唤,将这群姑娘托出温暖的梦乡。  玫儿微微睁眼,映入眼眸的便是碧空如洗、白云悠悠的美好景象。她睡意全无,迫不及待地将姐妹们唤醒。这片蔚蓝的天空拂去了少女们眼中最后一丝睡意,使她们纷纷起身,随着轻柔的风翩然起舞,薄如蝉翼的白色裙摆荡漾开来。湿润的空气给舞动的少女们的肌
期刊
毫无征兆地,雨倾泻而下。  近处,远处,全都是雨雾拉起的屏障,天空毫无生气地注视着大地。这场出乎意料的雨打乱了我们全天的行程。本想好好欣赏荷兰室外景观的我们一行人,只能无奈地躲进了火车站内。  火车站的空气是潮湿的。一颗颗迫不及待的心被火车站的单调和枯燥所牵绊着,烦躁焦躁。我倚着墙,身边同伴连连抱怨:“为什么意外总会这么多呢?”  雨下得更肆意了,好像要把大地吞噬一般。莫非今天就要这样荒废了?  
期刊
借助“互维电脑IP自动改”这款小软件我们可以搞定IP地址快速修改问题。    最近上级要组织一个大型的远程网络培训,需要将本单位网络机房当中的电脑IP地址临时更改为城域网的IP地址,通过“网上邻居”的相关属性设置操作,按部就班地更改一百多台电脑的IP地址,往往要花很长时间,非常麻烦。借助“互维电脑IP自动改”这款小软件(下载地址:http://www.sz1001.net/soft/38110.h
期刊
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题记     泱泱华夏,伴着丝竹管弦,携着披红戴绿的飞天,从墨色深处踱步而来。那婉转的低吟浅唱,将锦绣山河细细勾勒,亦将人间冷暖娓娓道来。  昆曲,又称吴门幽兰,是江南音色的无冕之王。它凝聚了江南的美,同江南一般摄人心魂。  是“壚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江南哺育出逶迤华美、曼妙多情的昆曲。提起江南,你一定能想到细雨霏霏,连绵远山被水
期刊
和煦的阳光倾洒下来,照在正伏案看书写作的一个瘦骨嶙峋的身影上。  那是我已患病多年的爷爷。  爷爷是个诗人,素来喜欢清净。家里的小院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他总是安静惬意地在院子里读诗写诗。但每到过年之际,大街小巷燃放爆竹之时,小院也被迫充满了熏人的烟尘。他总是无奈地皱皱眉,一言不发转身进入里屋。年幼的我喜爱玩闹,像个泥猴,不时被妈妈揪着耳朵提回家。当我推开门时,目睹的是一天不见踪影的爷爷专注的神色,专
期刊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落在他人眼里是惊艳,落在阿城心里却是一片寒凉。戏台,已经经受不住这一场雪了。  戏台,在百年前曾风靡一时。戏子以一袭水袖演过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那戏台呀,多似方镜,才子佳人,醉卧霓裳;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一一映照。  那方天地,曾受多少人的追捧,如今却成多少人的彷徨。  阿城从祖父那里接手时,这戏台还是当初那个让男女老少一掷千金的灯火楼台。但时光兜兜转转,终究让戏台盛况不再。
期刊
穿山的风迂回着,缠绕过重重山头。  一粒草籽在气流中翻滚,怀着殷切的企盼寻找它的归宿。眼前兀地伫立起一棵树,挡住了风的去路。近了,近了,草籽耳畔,风刮过叶间的沙沙奏鸣声,愈发嘈杂,甚至于狂暴。  仿佛穿越密密的封锁线,耳边是子弹叫嚣着划破硝烟。它失控了,径直砸向叶片,然后如断翼之鸟,世界在眼前颠倒,旋转。  坠落,似是无尽的坠落。  又是一下重击,草籽仿佛明白了什么,身子突然一颤。这一击,意味着它
期刊
信仰如明灯,劈开黑暗,照亮前程;信仰似向导,披荆斩棘,所向无敌。我泱泱大国,数千年文明,信仰深入骨髓,浸入灵魂。可有些西方人却经常言之凿凿,说中国人毫无信仰,更是拿盖洛普的全球宗教信仰调查数据说事,道:既然近六成中国人是无神论者,那么这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不会有任何精神寄托的。  可笑至极!荒谬至极也!信仰并不单单是指宗教信仰,而是指对某种思想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中国人,恰恰对
期刊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延续至今的信心源泉。只要提到中国文化,人们便不可避免地想到儒家思想。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孝”文化作为其重要思想,千百年来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孝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之一,也在于这个人对待亲长能否发自内心地感恩和赡养。在近代思想变革中,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想潮流之间的碰撞便带来了当代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摩擦与冲突。  受正统思想的影响,儿女在父母面前永远需
期刊
自我与他人往往被看作水与火,互不相容,是自私与无私最能淋漓极致体现的载体。殊不知,如同一个圆形轨道,在相悖而驰的起点,总有能相遇的终点。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便是如此,看似是对立实则正负相似的作用力,实则共同推动价值的实现。  满足个人需求,是脚踏实地,是奉献他人的必要前提。  现代社会越来越关注大众的个人需求,共同追求物質与精神的双重实现。这种追求,不只是局限于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个人物质等生存资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