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对外资银行的管理

来源 :国际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在各国经济日益开放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同时,各国的金融信贷体制也在逐步开放,各国的外国银行数量日益增加。这一趋势在工业发达国家尤为明显。8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已扩展到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东欧国家。目前我们国家也已批准少数外国银行在部分地区开设了分行,办理银行业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银行及合资银行的数量还将有所增加。因此了解各国外国限行的业务开展情况及有关国家对外国银行业务的管理,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正> 本刊讯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于1992年3月26日在北京新世纪饭店宴会厅举行。上午9点15分,在长圆形会议桌前就位的学会主要领导同志有:会长卜明;顾问石英、崔平;副会长陈克东、季崇威、赵秉德、崔延绪,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念鲁。出席这次会议的常务理事有:方莹、牛致中、王林生、田自勤、纪蘅、关英甫、张德宝、李超英、李崇淮、林震峰、姚蕴芳、徐世伟、秦琪、唐赓尧、黄玉峻、蒋祖
<正> 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即存款准备金制度、人民银行的再贷款、综合信贷计划和利率管理进行客观的分析、研究,对我国目前中央银行主要调节手段的产生、发展、作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实践及未来发展,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对策。关于存款准备金制度。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为控制信贷规模,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开始实行的。此后准备金率经过三次调整,发挥了控制信贷规模调节经济生活的作用。目前准备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方面:一
<正> 1991年9月11日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新章程第五条提出:“为推动我国国际金融学术研究,设立中国国际金融学术委员会,评选、审定和推荐优秀研究成果。”第六条提出:“设立中国国际金融学术奖励基金,以奖励优秀研究成果。”本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认为,争取在1992年内,经过努力工作,完成上述两项任务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及时的。根据会章的精神,常务理事会特作如下决议:
1991年2月,美国财政部提出了内容广泛的银行改革方案,试图打破在30年代大危机后建立起的行业分离的银行体制。但是这项提案并没有得到国会通过。作为阶段性的成果,美国国会在1991年11月通过了《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存款保险公司的借款能力,加强对银行的管理、提高对其资本水平的要求、从而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等,这必将对美国银行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详细内容请看《美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正> 为适应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发展对外金融活动的需要,经本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讨论并一致决议如下:1、增补周小川、秦柳芳、林志远、王善庆、刘光中和郑鸣雁等六同志为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2、增选周小川同志为本学会常务理事;3、增补郑鸣雁和陶礼明同志为学会副秘书长。
<正> 一、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代理国库的历史回顾代理财政行使筹集、保存和转移国库资金的职能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美国独立后,自1791年开始,美国第一银行、第二银行、州立银行和国民银行先后都为政府行使贷款、代理金库和调拨资金等有效职能。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
<正> 在加利福尼亚银行业的集中程度要比纽约州高得多。在纽约州大银行林立,中小银行更不计其数。加州则不然,银行业十分集中。四家大银行:美州银行、安全太平洋、威尔士·法戈和第一联美几乎垄断了整个银行业。但由于这些类似寡头式的垄断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消费者和小企业还是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好处。然而这些为数不多的大银行的合并会使这种情况发生巨大变
<正> 证交所最富吸引力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保证上市证券可按公平、合理的价格买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纽约证交所董事会任命了一些特种会员(Specialist)来保证每种上市股票价格的有序连续。每个特种经纪人负责一种上市股票。为了履行这一功能,特种会员可充当两种角色——经纪商和自营商。作为经纪商的特种会员,当二元经纪人无法立即执行客户的买卖委托时,他们就将这些委托转托给负责该证券的特种会员。这些委托的价格通常偏离市价较远。这种委托包括以限
利率和货币调换(互换)是最近十几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交易广泛、数量巨大的金融工具,并已被应用于我国的外债管理中。因此,需要对这种金融工具的形式、功能、操作方式、派生产品、惯例及规范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苏联原主要领导人雷日科夫新近出版了总结苏联解体教训的专著《大国悲剧》,作者在指出苏联解体的一些原因外,也突出了大国主义的倾向。这一倾向源于斯大林制定国策时的大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也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对此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予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