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亮点及价值 :人民论坛2010年11月(下)《中国的政治优势——政治体制改革该搞清楚的一个大问题》策划,呈现了三大亮点:一是“中国的政治优势究竟在哪里”调查报告,深入分析了不同群体对政治优势的不同感受及公众最认同的政治优势,调查结果发人深思;二是约请多位权威专家就如何辩证看待政治优势、中国政治优势面临的当前挑战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三是就政治体制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应该说,2010年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论战相当激烈,但在这种讨论的背后却缺乏对核心问题,即中国的政治优势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的政治优势”专题使读者能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厘清了人们的认识,引领了社会思潮,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
策划反响:“中国的政治优势”策划专题推出后,引发舆论热议,绝大部分读者表示人民论坛杂志邀请多位知名专家撰文,分析到位,推出及时,提高了人们思想认识;但也有个别网友对调查结果、主要专家文章的观点表示了不同看法,甚至有网友极端地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政治优势,所谓的政治优势是个伪命题。
正因为存在争议,厘清中国的政治优势非常有必要。这一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200多家媒体在相关显要位置转载、评论专题相关文章。策划专题也引起有关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及批示。学术界进行了积极的回应,特别是一些学术类网站,如“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专门制作专题对“中国的政治优势”进行讨论。
■质疑与回应
质疑一:有网友表示,“守住政治优势”是个“伪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陈红太回应:这里可能包含有一些对这个问题看法的不同视角。比如说从我国的政治体制是否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来说,3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就应该能够作出正面积极的回答。国家和社会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如果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以及现代化建设之间,没有相互的适应性和推动促进关系,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怎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经济社会自由化、法制化建设等方面的快速推进,如果仅仅从经济社会领域的制度变迁来解读,很难得出必然性的答复。因为满足这些经济社会制度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很多,那怎么没有取得像中国这样让世界震惊的成就。所以,中国正在运作的政治体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能够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能说是个伪命题。
但如果我们撇开经济社会与政治相互关联性的视角,无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成就,仅从单纯的形式民主或宪政民主等西方政治建设的经验甚至教条出发,或者从是否解决了权力过分集中、党政分开,是否比较好地限制和杜绝腐败,使权力运作真正实现了法制化、公开化、程序化、规范化等等问题出发,当然又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质疑二:有网友认为,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是搞市场化改革的结果,与政治因素或政治优势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树华回应:不能否认中国成功的政治密码。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话题越来越热。在热议“中国奇迹”的背后,一些西方研究者喜欢多讲“中国模式的经济成就”,不谈或者有意回避“经济成就”背后的政治因素或政治优势。国际上一些汉学家,不遗余力地试图从中国文化传统等领域寻找中国成功的历史密码,视而不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因素。以西方政治模式和政治价值框架观察和解释当代中国问题,不仅很难全面理解中国模式的“政治内涵”,同时也不可能找到中国成功的“政治密码”。在追求民主、自由的同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陷入种种理论或认识误区,比如:将民主口号化、将民主概念过于片面化、意识形态化。(来源:2011年1月,《红旗文稿》)
质疑三:有网友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没有比较优势,要民主就要学西方,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回应:我国的政治制度,内在地包含着所有基本价值。在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一词有点过于“意识形态化”。这样的氛围,给各种奇谈怪论提供了市场,比如“只要经济发展,民主与否无关紧要”;比如“选举民主不适合中国国情”;又如把民主说成是西方的“普世价值”等等。这种思维定式,如果任其形成,会极大地制约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应当承认,各国人民在为政治权利而斗争的过程中,对民主、人权、自由等普世价值存在基本的共识,这些不能放弃,但是我们也要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塞进去的内容剔除出来,构建我们自己的制度框架。我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在地包含着上述所有基本价值,我们应该按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逻辑来梳理它,让它良好地运行起来。(来源:2011年12月,《中国改革》)
应该说,2010年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论战相当激烈,但在这种讨论的背后却缺乏对核心问题,即中国的政治优势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的政治优势”专题使读者能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厘清了人们的认识,引领了社会思潮,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
策划反响:“中国的政治优势”策划专题推出后,引发舆论热议,绝大部分读者表示人民论坛杂志邀请多位知名专家撰文,分析到位,推出及时,提高了人们思想认识;但也有个别网友对调查结果、主要专家文章的观点表示了不同看法,甚至有网友极端地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政治优势,所谓的政治优势是个伪命题。
正因为存在争议,厘清中国的政治优势非常有必要。这一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200多家媒体在相关显要位置转载、评论专题相关文章。策划专题也引起有关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及批示。学术界进行了积极的回应,特别是一些学术类网站,如“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专门制作专题对“中国的政治优势”进行讨论。
■质疑与回应
质疑一:有网友表示,“守住政治优势”是个“伪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陈红太回应:这里可能包含有一些对这个问题看法的不同视角。比如说从我国的政治体制是否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来说,3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就应该能够作出正面积极的回答。国家和社会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如果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以及现代化建设之间,没有相互的适应性和推动促进关系,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怎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经济社会自由化、法制化建设等方面的快速推进,如果仅仅从经济社会领域的制度变迁来解读,很难得出必然性的答复。因为满足这些经济社会制度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很多,那怎么没有取得像中国这样让世界震惊的成就。所以,中国正在运作的政治体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能够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能说是个伪命题。
但如果我们撇开经济社会与政治相互关联性的视角,无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成就,仅从单纯的形式民主或宪政民主等西方政治建设的经验甚至教条出发,或者从是否解决了权力过分集中、党政分开,是否比较好地限制和杜绝腐败,使权力运作真正实现了法制化、公开化、程序化、规范化等等问题出发,当然又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质疑二:有网友认为,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是搞市场化改革的结果,与政治因素或政治优势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树华回应:不能否认中国成功的政治密码。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话题越来越热。在热议“中国奇迹”的背后,一些西方研究者喜欢多讲“中国模式的经济成就”,不谈或者有意回避“经济成就”背后的政治因素或政治优势。国际上一些汉学家,不遗余力地试图从中国文化传统等领域寻找中国成功的历史密码,视而不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因素。以西方政治模式和政治价值框架观察和解释当代中国问题,不仅很难全面理解中国模式的“政治内涵”,同时也不可能找到中国成功的“政治密码”。在追求民主、自由的同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陷入种种理论或认识误区,比如:将民主口号化、将民主概念过于片面化、意识形态化。(来源:2011年1月,《红旗文稿》)
质疑三:有网友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没有比较优势,要民主就要学西方,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回应:我国的政治制度,内在地包含着所有基本价值。在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一词有点过于“意识形态化”。这样的氛围,给各种奇谈怪论提供了市场,比如“只要经济发展,民主与否无关紧要”;比如“选举民主不适合中国国情”;又如把民主说成是西方的“普世价值”等等。这种思维定式,如果任其形成,会极大地制约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应当承认,各国人民在为政治权利而斗争的过程中,对民主、人权、自由等普世价值存在基本的共识,这些不能放弃,但是我们也要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塞进去的内容剔除出来,构建我们自己的制度框架。我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在地包含着上述所有基本价值,我们应该按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逻辑来梳理它,让它良好地运行起来。(来源:2011年12月,《中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