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小平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s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热爱着事业,也倚重家庭,在家里,他是妻子永远的爱人同志,妻子是他至诚的随行者。
  他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却始终做他们的倾听者。在孩子们眼中,小平是一位随和亲切而又威严的父亲。
  他最终的愿望实现了,过上一个真正的平民的生活。
  
  桥牌 海水 足球
  
  邓小平酷爱打桥牌。他的桥牌技艺常常令专业选手叫好,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的“高级桥牌迷”。
  他说:“唯独打桥牌时,我才什么都不想。”这种特殊的休息方式,也成了他暮年寄情之所在,在他退休之后的日子里,每天下午他会邀上牌友,然后整个下午打牌。
  邓小平酷爱体育,足球是他最久远的爱好,他说过“我生平最爱看足球”。在他艰苦的法国勤工俭学时期,足球依然保持着对他的强烈吸引力。有一次举行奥运会足球赛,他十分希望能够一睹为快,却苦于没钱,忽然,他跑回寓所拿出自己的一件外衣送到当铺,买票看了这场精彩的足球赛。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第一次在群众场合露面就是看足球比赛,他刚出现在主席台,群众就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1990年世界杯足球赛,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的52场比赛,86岁的小平看完了50场。同时他还坚持着把爱好、兴趣同锻炼身体、训练思维、磨炼意志、陶冶情操联系起来。
  他常常登山、散步、游泳。每年的夏天他都要带上全家人到海边去游泳。在北京,他经常去景山、香山等地攀登。年至80岁的小平常对友人说:“我能游泳,特别喜欢在大海中游泳,证明我的身体还行;我打桥牌,证明我脑筋还清楚。”
  1983年7月,邓小平在视察完东北和华北一些地区之后来到黄海之滨,在棒槌岛休息的7天中,邓小平每天上午都投入大海,运动于蓝色的波峰浪谷之间。
  这时的邓小平已近80高龄。入海90多分钟,依然没有丝毫疲倦的神态。
  
  香烟 辣椒 酒
  
  邓小平常常是抽着烟陷入思索之中,他与中外朋友的会谈,也常从抽烟开始。小平也因此被人们善意地称为“中国的头号烟民”。1979年邓小平访美与卡特会谈。他笑问卡特:“美国国会有没有通过一条会谈中禁止吸烟的法律?”卡特回答:“没有。只要我任总统,他们就不会通过这样的法律。你知道我的州种植大量烟草。”
  1980年8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副总统候选人乔治·布什。当布什首先转达对他夫人卓琳的问候时,邓小平说:“谢谢,她身体不如我好。”布什问:“她也同你一样吸烟吗?”邓小平回答:“她根本不抽烟,所以她身体不好。”说得在场的人都笑了。
  邓小平爱吃辣椒也爱喝酒,尤其是家乡出产的“五粮液”。“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江西,他亲自制作米酒,还向当地拖拉机厂的车间主任陶端缙介绍做酒的方法。
  
  爱人同志
  
  邓小平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张锡瑗结合于白色恐怖时期的上海。1925年张锡瑗来到北京,认识了李大钊、赵世炎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同年下半年,她由中共北方党组织选派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这里,张锡瑗和邓小平相识。
  那时,邓小平22岁,张锡瑗20岁,活泼、爽快、性情温和。多年以后,邓小平对女儿毛毛说,“张锡瑗是少有的漂亮。”
  邓小平学习不到一年,因革命形势的需要,提前回国来到武汉任中共中央秘书工作。“八七”会议之后不久,邓小平在武汉意外地遇见了张锡瑗。张锡瑗在武汉中央秘书处工作。两位老同学相遇,既惊且喜。
  不久,中共中央迁往上海,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张锡瑗在邓小平属下的秘书处里工作,也到了上海。
  他们相爱了。第二年年初,两人喜结良缘。
  婚后大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和周恩来夫妇住在公共租界的一幢房子里。周恩来夫妇住在楼上,邓小平和张锡瑗住楼下。邓颖超曾说,他们常常听见邓小平和张锡瑗在楼下又说又笑。
  小平在回忆和张锡瑗的共同生活时说:“我们在上海做秘密工作,非常艰苦,那是吊起脑袋干革命,我们没照过相,连电影院也没去过。”
  1930年1月,张锡瑗因生小孩患上产褥热而去世时,邓小平正赶往形势逼人的广西革命区,他没来得及为妻子“送行”,就急匆匆赶往了广西。
  邓小平认识金维映是在张锡瑗去世的第二年。金维映与邓小平同年出生。
  1931年7月中旬,邓小平和金维映一同被派往江西的中央苏区工作。一路上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于1931年的8月间到达江西的瑞金。到达瑞金时,正值红军主力反击敌人第三次“围剿”。到达中央苏区后不久,邓小平和金维映结为夫妻。
  
  1933年5月,邓小平因在政治上遭遇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与金维映分手。
  1939年秋季,邓小平与卓琳相识在延安。战友和朋友的热心帮助让两位同志爱人最终成为终身伴侣。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后来回忆,“1939年7月,邓小平从太行回延安,准备参加七大。那时,邓小平没有妻子,大家都非常关心这事,于是,邓发等同志帮他找。当时延安的女性同志不少,女子大学、陕北公学都有。卓琳很年轻,也很不错,在陕北公学已经毕业了,所以就把她介绍给邓小平。”
  邓小平当时是八路军129师政委,对这位从前方来的长征干部卓琳并不熟悉。卓琳回忆道:“我那时在公安部工作,他(邓小平)经常到公安部来,大概在那个时候就对我有意了,我不知道,他就找我的女朋友,让那个女朋友来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意不同意。我不想那么早结婚,我当时就拒绝了”。
  “后来他就找我谈了两次,第一次谈他的情况;第二次谈他的希望。我觉得这个人还可以。他有点知识,是知识分子。第二个呢,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结婚。我那时候已经23岁了,我说算了吧,凑合吧。”
  邓小平与卓琳的婚礼是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住的窑洞前举行的。保存下来的婚礼照上,可以看出他们幸福的笑容。
  婚礼几天以后,卓琳便随小平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太行山。卓琳说:“后来到了前方以后,他在师部,我在后方。我就说,你是不是给我写个信啊。他说,我写什么啊。我说,你就写写你怎么生活,你有什么感想。他说,好,我以后叫秘书给我写一个,我印几十份,一个月给你发一份。我说,算了算了,你别这样搞了,我也不要你写信了。”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卓琳随他来到“将军楼”。
  卓琳后来回忆:“我们住的那个‘将军楼’,前头有一块空地,后来我们就开了一块地,我拣石头。我那个时候有高血压,不能多动,我连上楼都说,喂,老爷子,拉着我。我上不动了,他就拉着我。我一手扶着栏杆,一手他拉着我上楼。”
  
  “老爷子”
  
  孩子们和他在一起时,都亲昵地喊他“老爷子”,然后又闹着喊“老爷子,看我们多热闹,跟我们一起聊聊天嘛”, 邓小平会说:“哪有那么多说的。”看孩子们闹得太不成样子时,邓小平会说一句“胡说八道”,算是把孩子们骂了。
  平日有空时,邓小平会和孩子们一块儿玩耍,带他们看足球赛、听京剧。夏天的时候,他和卓琳常常在屋顶上放一个大铁皮盆,里面放上水,先让太阳把水晒一上午,再把孩子们脱光,让太阳把孩子们晒一会儿,然后让被太阳晒过的孩子跳进被太阳晒过的水中,一边嬉戏,一边洗澡。这叫“日光浴”。
  
  1968年8月,还是北大物理系四年级学生的邓朴方,由于父亲“问题”受株连,坠楼造成脊椎骨严重折裂。
  在得知儿子的事情之后,邓小平向毛泽东申请把儿子接到身边照顾。卓琳曾回忆“朴方那时的下肢瘫痪站不起来,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他告诉我们‘从胸口往下,都不是我的了,都没有知觉,我成半截了’。朴方来了以后,夏天最难熬,帮他洗澡更难。每天我将水热好,然后组织全家人一起将朴方抬到洗澡间。他(邓小平)的任务最重,是主要劳动力,即要帮助抬,又要给儿子擦胸擦背,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邓朴方回忆当时父亲照顾自己的情形:“他并不说什么,他为我做事情,每件事情做得都非常认真细致,有时候就会感到心里面酸酸的。”
  
  普通老人的晚年
  
  1989年11月9日,邓小平像往常一样,按时起了床,准时而又有规律地吃了早饭,坐下来看书、看报、看文件。下午3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进行表决,通过了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请求。这是邓小平退休的第一天。
  退休后的小平,保持着一位纯粹的普通老人的生活习惯。他常和子女、子孙一起享受生活,有闲暇时间也常到各地走走,或登山、或踏青。遇到重大的足球比赛,他就是电视的热心观众了。
  他每天保持着有规律的生活。清晨6点半起床,然后在庭院内散步半小时。8点左右进早餐,多是喝豆浆、吃油饼、馒头。早餐之后,在书房听取秘书读国内外报刊摘要。到10点左右,开始阅读中共中央办公厅送来的简报和文件,看完之后不作任何批示。中午12点,邓小平多和家人一起用餐,他的桌边常放一碟盐浸辣椒,这是仅有的特殊服务。午饭之后,休息到3点,小平约好牌友打桥牌,通常到下午7点多才意尽而散。
  每天的晚餐,邓小平要求全家人都到齐才开饭。餐桌上,小平很留意子女的进食胃口,一旦发现子女少吃饭就会询问:“是否是身体不好,去看过医生吗?”晚上10点,邓小平结束他一天的生活。
其他文献
邢小利是国内知名的评论家、散文家和小说作家。不同文体的多重交叉创作,使邢小利的文学道路丰富多彩,具备了小说的感性、评论的理性和散文的抒情性交织融合的鲜明特色。散文家、小说家和评论家的三重身份,使邢小利的文学身份成为国内当代鲜有的学者型作家和作家型评论家。近年来,他的文学创作影响以陈忠实研究最为突出,有关陈忠实的评论、传记、年谱和画传,立体构建陈忠实的审美人生世界,用史传之笔法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陈忠实
期刊
1970年代末,随着内地推行改革开放,香港大众得以再次循正常途径往返内地,基于实际的生活需要、对内地发展的好奇,以及对中华文化和身份的認同;加上交通相对便捷、旅费相对廉宜等客观条件,促成了大量港人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地往返内地探亲、旅游、公干和进行文化交流。  在这些人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批正值青壮年、属于战后成长一代的年轻作者。他们大多在香港出生,或自小就移居香港,在香港接受教
期刊
山水含清暉之四(油画)
期刊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诗人的作品、生活,尤其是通过诗歌建构起来的精神和品格,都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华语电影诞生后,也迅捷地捕捉着诗人的形象。自1926年的《三笑姻缘》(又名《唐伯虎点秋香》)始,诗人形象便在银幕上占据了独特的一角。在有关诗人的华语电影中,最常见的两种形象莫过于正面和负面。在正面形象中,诗人是诗意的立法者,是心忧天下的知识分子,肩负着崇高的价值;在负面形象中,诗人跌下了神坛,
期刊
我昨天到了现场,在教室里捡到一本没有写完的练习本,上面写着“4+4=6”,这个孩子叫尼古拉耶夫,不知道他有没有活着  9月1日,新学期第一天。  但对于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小镇的孩子们,灾难却在开学典礼时从天而降。  上午9点零5分,30多名恐怖分子突然包围了别斯兰第一中学的操场,1000多师生和家长被扣为人质。之后的3天,泪水、鲜血、伤痛,将3万3千人的小镇紧紧裹住,令全世界为之揪心。  
期刊
上海策防“白发城市”    上海为缓解户籍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已采取相应措施遏制白发时代来临。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城市。2003年末,本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4.67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9.49万。如果人口不流动的话,2020年上海3个人中将有1个老人。上海将成为“白发城市”。  上海的人口自然变动已经持续11年负增长。2003年,上海户籍人口出生5
期刊
邓绍昌,也许有很多原因解释他为什么送16岁的儿子出国,但他给中国的今天,送出了一个奇迹。    发蒙    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一个孩子诞生在川北道顺府广安州望溪乡姚坪里(今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其父邓绍昌,按谱系为这个孩子取名邓先圣。  邓家原籍江西吉安卢陵县。1380年,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邓氏一脉诗礼传家,人才辈出,一直是广安的名门望族。  1909
期刊
过去两年内,他从国内各主要城市的地产商的头上抢走了1200万平方米的土地。他个人则多次放言,要从大腕们的头顶上跨过去,成为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商  能在凌晨2点,拿出自己的内部文件,向一个远方来客,反复念叨着枯燥的名词,解释自己的公司战略,这样的老总,你见过没有?天津顺驰的大老板孙宏斌就是这么一个固执而认真的人。  8月末,天津城酷暑渐去。孙宏斌在他的总部接受了《南方人物周刊》的专访,希望一次性将“以
期刊
小时候,他不叫小平。也没有人说他会改变什么。  历史让我们困惑:如果他15岁那年,父亲将儿子送往欧洲的决定,在母亲挽留的眼泪中终止会有什么答案?  他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数十年后,人们和世界发现,那个叫邓绍昌的中年四川人,送给中国和世界一个奇迹。  他和普通青年一样,开始拥有爱情,开始孕育属于自己生命延续的后代,开始在工作中结交朋友。开始有自己的政敌。  1978年开始,邓开始发言,他还原了经典马克
期刊
在纽约,差点要宣布破产了,手里紧抓住最后一张可透支6万美金的信用卡和一台小摄录机,对自己说 :“我还是要拍电影”  听话筒里她在说话,声音沙沙的,礼貌而有距离感,怎么也该40岁了。  与她在星皓电影公司见面,居然是一张令人羡慕的BABY FACE,白鞋、浅灰裤、深灰衣、铅灰帽,帽上有可爱醒目的小红边,这副模样,怎么看也就二十多岁。  坐下来与她交流,说话快得就像泉水一样汩汩冒出来,透着女人少见的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