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光的人?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qj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需要回溯到2009年,我甚至还需要回溯到更久远的从前,关于写作,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又是怎么发生的。我能想到的是我的童年,那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她长时间坐在门槛上,看着家门前丫字形的马路,间或出现两只狗,通常是黄色的大狗,似是欢喜似是恼怒的,追逐着,从她眼前跑过。间或是几头猪,黑白相间的花色,母猪通常走在前面,拖着摇摇晃晃的奶,一摆一摆地走,几头花色相同的小猪崽跟在身后,同样一摆一摆地走。更多时候,马路上什么也没有,风吹过,垃圾打着旋,从四周聚拢到一起,白色的纸片或塑料袋试探着,跃了几跃,终于升起来,飞到很高很远的地方,落到不知何处去。那个孩子一眼一眼地看,却从不敢走去离家门更远的地方,因为她识不得路,她已经好几次找不到家,号啕大哭着被人送回来。
  她是那样的笨拙。
  她长大后仍然笨拙。多年后,当她长成青年,长成中年,仍然需要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才能记住一条路、一个人。
  这个笨拙的人,常常在内心里,自己与自己对话,她的世界是满的,尽管她目光所及,大多只是一条马路。这个笨拙的人,长大后,仍然习惯在内心里,自己与自己对话,直至有一天,她尝试着,把那些话写出来。
  接到《广西文学》主编罗传洲老师的电话时,我在一个名叫西秀小学的村级学校教书。凌云县城从东边扩张蔓延过来,把西秀村变成了城的一部分,我们就在城中,县直部门的办公楼三三两两地立在我们周围,可西秀小学仍然是一所村级小学。我教小学三年级语文,一群从山上教学点来的孩子,常常写不出一句完整通顺的话。我带着他们在操场上转悠,观察树木花草,教他们如何描述一片叶子、一朵花。
  学校只有一间大办公室,十几个老师集中在一起办公,电话机挂在墙上,它响了一声,响了几声,一个老师走过去,摘下话筒,听了两句,就朝操场大声喊,罗南,你的电话。
  我跑过去,心里困惑着,不知道是哪位学生家长找我——除了学生家长,几乎没有电话找我。话筒里,我听到“广西文学”和“罗传洲”几个字,其他的便听不清了,因为心快速跳动的声音盖过了一切。我一直记得那一天,阳光落到门外的台阶下,明丽耀眼,办公室里很静,同事们坐在桌前批改作业、备课,没有人知道我内心波澜。那时候,我还不习惯在稿件里留电话号码,除了一个联系地址,寄出去的稿件里并没有我更多的信息。我不知道罗传洲老师是怎么找到学校电话的,我很惊讶。对于一个尝试写作的人来说,意外接到主编的电话是莫大的惊喜。
  后来我收到一封退稿信,罗传洲老师亲笔写的退稿信,时间是2007年6月25日,我一直珍藏着。时隔多年,我重阅信件,仍被字里行间的真挚所温暖所感动。罗传洲老师在信中说,你的稿子仍觉轻浅,“散文写作一要真诚真实;二要有一定的信息量;三要有见地,也就是有思想和思考……”他建议我多阅读优秀作品,“提高眼界,促进思考与分析生活的能力,才可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2007年夏天,我坐在学校办公室里品着这些话,电风扇在我头顶呼呼地转动,我心里似乎明晰了什么,而更多的却仍是迷茫。关于思想及思考,我狭窄的眼界并不能轻易抵达它们。那时候,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更多的只是我自己。多年后,回头看写作的路,每一步都在印证罗传洲老师的话。
  韦露老师的电话号码是罗传洲老师告诉我的,他特别叮嘱,周末时间不要打电话,编辑老师们平时上班已经很累了,不要轻易占用他们的休息时间。我记住了,也记住了罗传洲老师的细心。
  与韦露老师通电话是因为一封稿件修改意见信,那时候是2008年,我离开学校,借调到县文联工作,寄往学校的信件我没收到。我回学校找过,没找到,便很沮丧地给韦露老师打电话。韦露老师说,没关系,我重新跟你讲。如今我已记不起那篇文章的内容,韦露老师的声音却一直记得,一如后来我与她熟识之后的温和、真挚、耐心。
  温和、真挚、耐烦。多年后,我熟识更多的《广西文学》编辑老师,直至很年轻的李路平、李彬彬老师,我发现这六个字几乎是他们的共性,每一位编辑老师对文学新人的悉心指导,都渗透有这六个字在内。对于文学人才的挖掘、培养、爱护,他们是如此真诚。多年后,我与参加过《广西文学》创作培训班的学员们相遇,大家忆起最初学习写作的时光,谈起我们共同的编辑老师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这六个字。那么多年了,我们一直被温暖,被滋润。
  我想要说的还有2009年夏天,于我来说,那是一个转折点,那个不敢离开门槛半步的孩子,终于站起来,试探着往前迈开步子——我想表达的是眼界,我开始看到门槛之外更远的地方。2009年夏天,我第一次参加文学创作培训活动,第一次见到《广西文学》的编辑老师们,第一次聆听区内外著名作家授课,第一次见到来自广西各地的写作者们。那么多的“第一次”纷至沓来,像一只只叩门的手,对我说,打开、打开、打开。——我想表达的是,对一个最基层的初学者来说,要跳出自己原有的视野和认知是那样的难。《广西文学》举办的创作培训班为基层写作者打开了窗口,我们得以看到更辽远的地方。后来我有幸又参加了几次《广西文学》举办的培训活动,我能感觉到自己一次次被打开,那些有关于视野、胸襟、情怀的东西,像风,像雨,像阳光,像厚厚泥土之下埋藏有一颗种子,我知道它在生长。
  一直到现在,它仍在生长。
  2009年夏天,我从凌云县辗转赶到培训地点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韦露老师坐在大厅里等我,她笑盈盈地说,你与照片上不太一样。我笑着没有说话。除了笑,我并不知道说什么。可我的心暖暖的,想着,韦露老师怎么就一眼认出我来了呢?
  那时候,韦露老师真年轻呀。
  那时候,李约热老师真年轻呀。
  那时候,冯艳冰老师真年轻呀。
  他们全都笑盈盈地,我想,他们肯定看到了我的局促。
  几天的培训,我几乎没有说话,我只是看着、听着。李约热老师在说到阅读的时候,随口就能说出一长串一长串的作家名字和作品名字,他的渊博让我再次看到我的渺小。   后来,我尝试着写小说,并把它们投给李约热老师。李约热老师说,我先推荐给《民族文学》,要是他们不用,我们才用。我一直记得内心里的那份欣喜和感动,《广西文学》像一个慈爱包容的母亲,对她的孩子说,去吧,大胆往前去,碰壁了,转回来还有家呢。——那篇小说,《民族文学》没采用,后来发到《广西文学》上,那是一个中篇小說,近三万字。我第一次写那么长的篇幅。
  在《广西文学》发表了两个中篇小说后,我感觉到自己虚构能力的不足,我并不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于是又转向写散文。从散文到小说,再从小说到散文,某一种东西无形中被打通了,关于散文,我多了一些思考,比如说,可以借鉴小说的叙述,让散文更开阔。
  关于韦露老师,我一直有种奇怪的感觉,她总能准确找到我的盲点,告诉我,往哪里去,才能通达散文的秘境——她的修改意见,总会让我得到顿悟,明白稿子的缺陷所在。一次次点拨,一次次顿悟,之前混沌的东西就会清晰起来。
  把《然鲁》交给韦露老师是2020年夏天,从上一个夏天,到这一个夏天,时间已过去十一年。十一年里,我从未离开过《广西文学》的视线,从未离开过韦露老师的指导。写下《然鲁》时,脱贫攻坚战已到尾声,扎在山村几年,我内心每一天都有波澜,总想着要记录些什么,比如说,用散文的方式,记录那个名叫后龙村的村庄以及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日常,就是这个时代的细节。在我的计划里,我需要写十个人,十个人十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独立成篇。写下《然鲁》时,这一切仍是混沌的,我并不很清楚我应该怎么去叙述。脱贫攻坚工程太庞大了,进入我眼里心里的东西很多,我难以取舍。
  把《然鲁》发给韦露老师时,她正带着女儿去医院,小姑娘皮肤过敏。韦露老师匆匆忙忙的,仍抽空回复我的信息——她总是这样的,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工作状态中。我有些不安,觉得很愧疚,本想问问小姑娘病情的,最终却没能问出口来。我一直都是笨拙的人,用口头去表达内心,于我是一件羞涩艰难的事。那篇稿子韦露老师当晚就看了,她说,让我想想,这篇散文的亮点在哪里。
  我觉得惭愧,又觉得温暖。那么多年了,韦露老师一直在帮我找亮点。
  《然鲁》我修改了六次,每一次几乎都是推倒重建,如果以字数计,这篇散文,我前前后后写了六七万字,最后成形的只有一万三千字。在韦露老师一遍又一遍点拨中,我一次又一次纠正我偏离的方向。《然鲁》终于成稿的时候,那群生活在后龙村的人们面目也清晰了,韦露老师为我打通了一条道,我知道如何叙述才能通向他们。
  举一个例子,是因为有太多相似的例子。像一个在漫漫黑夜里行走的人,《广西文学》的编辑老师们告诉我,往前走,一直走,就能寻找到光。
  【罗南,广西凌云人,有散文、小说散发在《花城》《作家》《美文》《广西文学》等刊物,散文集《穿过圩场》获第八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责任编辑   韦 露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九大对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和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作出了部署。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是谋求乡村产业兴旺之良方、改善乡村生态宜居之好计、树立乡村文明乡风之手段、提高乡村治理成效之基础、拓宽乡村生活富裕之路子。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进行基层协商民主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和乡村振兴,应着力在协商思想认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毕节试验区统一战线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服务毕节试验区乡村振兴战略,彰显其重要意义。毕节试验区统一战线不仅具有统一战线普遍具有的优势,而且在长期参与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中形成定点帮扶、干部挂职、联席会议、东部十省帮扶毕节试验区等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运用这些独特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统一战线服务毕节试验区乡村振兴。毕节试验区统一战线应更好地运用人才优势、沟通协调优势和
期刊
一封信被打开的同时  一封信被打开的同时  一个人站在灯前  她笔尖上的言语、放松的身体  温热着脸庞  她在星空中间的梭巡  保持目光并沉默于月亮的恋爱  被蚕丝挣破  挣破一朵云,离开水  在一张纸上横流  仿佛月亮,黎明前化身的一滴水  破开春天的私处  一个人在信里面  隐秘地被灯光辨认  隐秘地在一朵花的低处饮水  雨 天  那些带翅膀的虫子  一到雨天  便绕着夜幕雀跃  那么小的生命
期刊
物业管家小李出现时,她正站在园子里,琢磨着过些日子往哪块地方移栽小葱。头一年白露时种下的小葱,第二年清明时返青了,但五一过后得适时移栽,不移栽小葱发得太密,不容易长粗长壮。真开始在园子里种菜,她才切身体会到,种菜其实不是能吃苦、肯受累就行,不像旁人看上去那样简单,得懂节气,哪块地方、什么时候、种什么,既要守种菜规矩,同时也要结合自己家园子里的实际。她家园子里的土质黏,种地瓜、土豆长得都不好。不同植
期刊
摘 要: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对市场信号反应最灵敏的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既是法治建设的受益者,也应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较大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法治意识逐渐觉醒,但选择性知法、信法和守法的现象仍然存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法治使命及其实现,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的共同推动。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法治意识;法治诉求  doi:10.3969/j.issn.1
期刊
在這样一个物流四海、网联八方的时代,谈孤独,谈细小,谈边缘,谈怜爱,仿佛有点“隔世”之感,偏偏小瓶子的组诗《锁不住的小小的力》,力透纸背,让我眼界大开。     爱的孤悬,很多人把它看成是一种“私有”,而小瓶子的《深爱》,我则把它看成是艺术创作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有一句话说得好,爱到深处人孤独。这个“孤”,便是“私有”,就是怜爱的独白。这首诗,既有爱的“孤绝”,又有爱的“独有”:“爱她
期刊
1  才七点钟,雨中的冬夜已漆黑一片。  三辆警车在拐角停住,车上的人利索跳下来。领头者一挥手,他们三人一组向钟楼包抄。裤腿摩擦的沙沙声,和着淅沥沥的雨声,整条街陡然紧张起来。  一组撞开钟楼底层旧木门,两个人冲上去扭住里边的人,喝道:不许动!反应不及的那个人愤怒大喊,我是守钟楼的,你们要干什么?他挣扎着一脚踹向桌边的热水瓶,“哗啦”一声撞上墙壁碎了。  我们是公安局的,请你配合,有人亮出证件。控
期刊
人间每天都有哀愁上演,即便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小的村庄里。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被这样的哀愁浸润。  我写了许多年关于故乡的文字,但似乎从未厌倦。大约,这种哀愁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除非生命停止,它在我的体内,将永远流淌。而我所有的写作,不过是将这点弥漫在村庄雾气中的哀愁,将这点从我还是一个孩子时就一直注视下的哀愁,记录下来而已。  我因此写了“乡村四部曲”,并希望自己能够远离这些喧哗的乡村
期刊
夜里,秋风起,秋雨急,窗外雨声滴滴答答响个不停,忽然想起那个煎木薯粑的秋天。  很小的时候,应该只是上小学三四年级吧,一天中午,天气很凉,秋风啾啾地刮个不停,不知道它们那么急地想赶往何处。秋雨也沙沙地下,在天上,它们是纷纷扬扬的,但下到我们的茅草屋顶后就聚成一条条晶亮的线条,倒挂在茅草尖上,从屋里往外看,就像一张晶莹剔透的珠帘挂在门上。我们一家人围在火灶旁边烤火边聊天。  “不如我们做木薯粑吃吧?
期刊
摘 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题写“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贺匾,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心、厚爱和期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打得牢是广西民族工作的重要成果和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发展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要求。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把握历史轨迹,深刻认识国务事理,统筹落实决策部署,进一步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