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科组博客提升教师教研力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3297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所好学校。确实,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发展之根本。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博客;教师教研力;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校以“深化学习型团队建设,打造学科品牌,构建科研型学校框架”为工作目标,以“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抓手,着力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搭建锤炼的平台,创设展示的舞台,想方设法引领了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成为学校积淀内涵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教师论文53篇在县及以上级评比中获奖,其中获省、市、县一等奖16人;县级以上级课题立项22个,其中省、市级以上5个;教师基本功比武市级以上获奖8人;获县级优秀教研备课组3个;县级教学业务先进教师14人。在此基础上,学校被评为县教科研先进集体。
  是什么让我校教师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我们觉得做得最好的、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法宝的还是学科组博客的建设。
  一、缘起:让“一日一课”活动呈现新的态势
  我镇小学一直开展以“一日一课”为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这种教研方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同行的好评。但由于镇内完小点多、区域分散、教师课务重等原因,“一日一课”教研活动在开展时,经常会出现教师交流不能各抒己见、资源不能真正共享、资料不能及时收集等问题。例如事先安排了有听课、评课、辩课、讲座等一系列内容的教研活动,但因有临时工作的挤兑,往往有一些教师不能准时参加活动;又因活动时间的匆忙,评课时也往往有部分教师能躲则躲,能逃则逃。连评课都懒得评,更不用说议课、辩课了。说实在的,这样虎头蛇尾开展的教研活动有时只是一个“虚晃一枪”的形式而已,施教者的教学能力,听课者的评课、议课、辩课能力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收效甚微。
  为了让学校的品牌教研活动——“一日一课”呈现“一路走来一路新”的良好态势,同时也为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整体提升教师的教研力,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去年上半年开学初,我们有了创建学科博客的设想,并马上付之于行动,创建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十一个学科教研组博客。想通过教研组博客的组建与风行,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升教师的教研力和教师专业水平,逐渐构建校本教研的新模式,展示教本教研活动的新亮点。
  二、实践:让博客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我们制定了博客管理要求,在全镇教师中作了宣传发动工作,“软硬兼施”,要求人人参与。经过一年多的有序运行,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一大批教师借着博客成长了起来。现将有关情况具体介绍如下。
  (一)博客是教师思维的碰撞处
  自创建学科博客开始,我们要求每个教研组的任何活动都在博客上组织交流,包括教研活动的有关通知、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教研活动的图片、听课教师的评课心得等,上传资料一点都不能少,听课教师的评课心得一个都不能漏,学校教务处、各教研组长、各备课组长、各活动组织者都是博客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对于没有及时上传相关资料的教师先由活动组织者通知其上传,如果还是没能上传,那就在小学QQ群里点名让他们上传。这样一来,他们在家也同样可以了解所有教研活动的情况,参与活动的每一个都能及时上传相关资料,博客成了教师思维的碰撞处。由于教案和上课教师的评课、反思都在网上,评课的针对性更强了,也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节约了大量资源成本,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二)博客是外出教师的“反刍地”
  学科博客“诞生”后,我们要求教师每一次外出教研活动后,都要把自己的心得、收获及时演绎成文字并上传到相应的学科博客,以便让没有外出学习机会的教师也能共享这些资源。特别是外出轮训的教师,每天都得及时撰写学习收获,并及时将相关文章发回学校相关人员,让相关人员及时、同步上传。
  (三)博客是热点问题的交流室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为有效、快速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我们以集体之力消除个人疑问,每个教研组,每月都定期将收集的本学科的疑难问题挂到相应的博客上,然后发动该学科的所有成员在网上及时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各教研组一月一主题,要求人人参与讨论,人人发表己见。
  (四)博客是教学资源的分享站
  利用学科博客,形成学校的教科研互通有无的一个平台,同时建立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多方面资源。为了让广大师生减少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各“博主”还把许多优秀的教育网站和全国一些知名博客与相应的学科做成链接,让老师们共同分享,教师教育活动中一般所需要相关的资料,都可以在学科博客这个载体中查找学习。此时,博客成了教学资源的分享站。
  (五)博客是课题研究的芳草地
  一直以来,我们镇高级别的课题立项能力比较薄弱,为彻底打破这一“枷锁”,每学年初,我们要求每一个四十周岁以下的教师都申报一个镇级小课题,通过筛选后确定镇级小课题,在镇级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再申报县市级课题。凡是立项的镇县市级课题,方案全发到博客上,供全体老师们学习探讨。并要求把课题研究的情况及时上传到博客,以便能具体了解课题研究的活动情况。如此,教科室、校长室和全体教师都能及时了解课题进展,研究过程中出現的拦路虎也能够及时消灭,此时,博客又成了课题研究的芳草地。
  三、成效:教师美丽嬗变实现了“三大转变”
  学科博客的建立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方式、成长方式。学科博客对管理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十分明显,教师实现了三大转变。
  (一)教师由“被动者”成为“先行者”   以往“一日一课”活动重在听课过程,而评课过程往往是走过场。一是由于时间紧,老师们听完课后匆匆忙忙走人;二是老师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能逃则逃,应付了事。因为教研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有些教师在镇级教研活动时成了“逃避者”,反正来与不来一个样。而有了学科博客之后,开课老师先提前两天上传教学设计,听课教师可以预先看到教师所上课的教学设计,听课时针对性强了。开课后,由教科室主任或教研组长首先在开课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下进行跟贴发布信息,主要内容有听课情况、参与听课的教师等,然后进行第一时间的评课,听课教师逐一在下面跟贴,最后由开课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因为所有活动资料都要挂在博客上,因此无形中给活动组织者、施教者、听课者增加了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有了这动力的促动,参与活动的所有人都不敢再敷衍了事了:组织者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不敢有半点马虎之意;施教者认真设计每一个教案,不敢有半点懈怠之意;听课者认真撰写每一则听课心得,不敢有半点敷衍之意。参与活动的每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也有了字斟句酌的热情与习惯,他们都成了活动的“先行者”。
  在老师们的积极配合与参与下,“一日一课”活动又呈现了一种“老树春深更著花”的态势。对于开课者而言,同事们的理性评价对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引领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听课者来说,开课者的优质教学对他们是学习借鉴的榜样,既可以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又可以提高他们评课议课的能力。教师也正在这样扎扎实实的教研活动中提升了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评课议课的能力。
  (二)教师由“输入者”成为“输送者”
  原来许多教师觉得外出教研是一种清闲,是一种享受,正如一位老师在其博文中所写:“去年上半年的一次‘千课万人’因为当时学校也没什么听课任务,只为听课而听课,感觉就好像是去杭州休闲了两天,适时给自己忙碌的身体、紧张的心灵放了两天假。”可抱着享受的意念出去学习的人是不会有多大收获的。正如她所写“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因而两天的听课过后,也没给自己留下点片言只语,甚至连听课笔记也好像没有记完整。两天时间就这样一闪而过,大师的教学风格、大师的教学智慧、大师的巧引妙导并未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些许的值得回味的记忆。”可自从教研带着反刍的任务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同样是外出听“千课万人”,她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一次,除了认真听记好每一堂课以外,竟然还利用课间短暂的休息时间,及时记录了自己听课的些许思考,点滴收获。”
  (三)教师由“教书匠”成为“研究者”
  有了博客“疑难问题”热点讨论这个平台,教师困惑的问题在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下一个个得以解决。因为博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就可相交流。教师可遨游于信息的海洋里,寻求来自普通教师的“网络日志”,撷取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聆听“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更可以进行个人间的交流,校际间的、组内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思维进行碰撞,隐性知识得到挖掘和启发。思路逐渐畅通,那些只能意会的知识渐渐地清晰地显现于眼前。
  有了博客课题研究的这个平台,许多教师自觉主动地沉潜到探究实践中来,他们活跃在教科研的舞台上,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摒弃,并认真地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记录下来,一篇篇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内容真实的学科论文和案例新鲜出炉;一节节设计奇妙、驾驭灵活、气氛活跃的教研课被观摩,被学习。随着一篇篇论文案例的发表与获奖,随着一节节好课、优课的诞生,教师也逐渐由“教书匠”走向“研究者”。近两年,教师论文省级以上发表近200篇,教师论文县级以上获奖近百篇,其中2010、2011连续两年论文获奖成绩居全县第一。
  四、思考:让教师乘着博客的翅膀更好地飞翔
  (一)如何发挥学科组博客的联动效应,促进教师个人博客的建设
  学科博客是该学科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和研究、相互促进和提高的一个平台,由于学科的特点需突出集体性,自然有了一定的局限:教师发表评论针对性要强,一旦发表即不能随性所动,导致大家异常小心谨慎,不敢高谈阔论自由畅谈。为更好展示教师自己的个性,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倡导个体开设个人成长博客作为补充。个人博客空间没有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完全凭个人嗜好设计,自己的所思所想均可毫无掩饰表露出来。
  (二)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研,让主题沙龙常态化,博客交流经常化
  学科博客开设后,资料积累比较完整了。有教研活动通知、教学设计详案、上课教师反思、互动评课内容。但深究不难发现:评课或泛泛而谈蜻蜓点水一般,或评说内容过于简单敷衍了事,或溜须拍马不至于让上课教师难堪。热点问题讨论跟贴的也不是很多,有些只是这样地随便来出个声,报个到,算是留下了所谓的“脚印”,没有真正地交流起来,热议起来。主题沙龙参与者也不够热烈,往往要组织者多次提醒后才会有一些教师不痛不痒地说上几句,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没多大好处……如果仅仅这样,学科博客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并非创建集体学科博客的初衷。这就需要不断地有团队中的“专家型教师”进行引领,有效开展网络教研,从而让主题沙龙常态化,博客交流经常化,使学科博客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平台。
  学科博客的搭建,开启了管理校本教研新的平台,促进了常规教研活动的正常化和規范化运作,给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媒介,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是随着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管理模式。学科博客的诞生,虽然还暂时存在着一些遗憾和不足,我们有信心在探索中逐步改良和完善,让教师们通过这个网络管理平台,乘着博客的翅膀飞得更快更高更远!
  (编辑:李敏)
其他文献
课改前的课堂——老师一本正经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课,身体挺直,双手在背后交叉,原本生动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尊尊小蜡像,在老师的严格控制下,被动地学,盲目
本文以国有企业销售团队的管理模式为例,在对现阶段国有企业销售团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基础上,结合其团队管理模式的演变发展,对促进国有企业销售团队管理模式
文章在阐述电子商务会计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传统会计职能、传统会计组织、传统会计原则等方面的影响,并结合电子商务和传统会计发展实际情况,从强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提高和应用,实现了质的提升和跨越,成为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重要的发展动力,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年来,网络媒体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