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 3产能上来了,特斯拉的机会来了吗?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ki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特斯拉 Model 3的产能问题一直困擾着马斯克,但如今好像这个问题好转了许多。近日,马斯克表示,特斯拉已实现每日生产1000辆Model 3目标。据悉,在马斯克发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中表示,公司已实现每日生产1000辆Model 3汽车的生产目标。而此前产能问题一直是困扰特斯拉的一个重要问题,甚至被资本市场多次“砸空”也是因为其产能达不到市场预期,造成市场的不满。
  众所周知,特斯拉于2016年初推出Model 3,并在整个2017年反复承诺,将在年底前按计划每周可以生产5000辆该款汽车。如今这个目标达到了,不过,尽管特斯拉实现其生产目标,但该公司仍需要对外证明是否能够维持这一水平。马斯克还表示,本月末在美国订购的Model 3将于12月31日之前交付。也就是说特斯拉现在的产能速度已经可以快速消化订单了。这对于特斯拉的营收无疑也是有好处的,之前,特斯拉在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实现了盈利,并承诺在第四季度再创佳绩。
  此外,马斯克也表示,将使用专用船只运往车辆至欧洲和亚洲。将在3月、4月交付中国的Model 3订单。将使用同样的方式交付Model S和Model X。在产能跟上之后,那么无疑会有助于维持订单势头,这对于特斯拉来说才是最关键的。毕竟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了,需要足够的市场支持才能保持着继续发展的动力。由于Model 3相对低廉的售价和不错的综合性能,在市场上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如果产能能够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那么对于特斯拉回笼资金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周产能提升至7000辆,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由于价格实惠,市场对于Model 3的需求还是非常大,这个产能对于特斯拉来说只能说稍微缓解了一些压力,远没有到高枕无忧的时候了。马斯克表示,车身制造是制约Model 3产能的主要因素。如今这个掣肘是不是已经好转了?
  有意思的是,马斯克曾公开表示,今年在实现Model 3产量目标前,特斯拉距离“破产不足10周”。他表示,由于Model 3产量提升,公司烧钱不止,随时要破产,而解决当时出现的问题面临极大困难。不知道这是不是当初马斯克的推特上“口无遮拦”地发泄情绪,要私有化特斯拉的原因之一?但无论如何,现在的特斯拉正在逐渐好转,产能的提升,虽然意味着成本消耗的增大,但也会由此带来订单的快速履约,进而形成新的订单机会,进而实现足够的现金流支撑。
  由于价格的优势,Model 3被马斯克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它提供可观现金流,改善现有的财务状况。然而,产能不足的问题一度成为悬在特斯拉头顶的达摩利斯之剑。此前,马斯克还表示,为了特斯拉首款大众市场车型Model 3能够早日完成周产5000辆的目标,自己每周工作时间长达120小时,往往一去工厂就长达三、四天。如今可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特斯拉终于可以实现周婵7000辆的Model 3了。市场也普遍认为,能否真正实现Model 3的量产将成为特斯拉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了,甚至将关乎特斯拉的未来。
  事实上,上个季度,特斯拉已经因为Model 3的产能提升而获益了,公司已经走向了盈利通道,并且展示出惊人的动能。据特斯拉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在2018年第三季度创造了68亿美元的收入,并带来了3.12亿美元的净利润,特斯拉目前拥有现金流和现金等价物约30亿美元,较第二季度增加了7.31亿美元。而且,第四季度或许这个业绩会更好,因为如今Model 3的产能又有了提升。
  据悉,特斯拉超级工厂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成千上万的机器人,以及超过七千名工人正在建造特斯拉Model 3的电池组和驱动器件。随着这款电动车销量的增长,特斯拉正计划推出更多低价车型。这将意味着,特斯拉需要以更低的成本生产这些电池组件。
  还有一个重要的需要关注的地方就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之前,据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透露,特斯拉今年10月在中国只卖出了211辆电动汽车。不过,特斯拉宣布,对在中国销售的Model S和Model X车型下调售价,降幅达12%至26%。特斯拉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价格调整,可以让更多中国消费者拥有特斯拉产品。降价行为或许会有助于提振销量,不过也有人表示特斯拉真正想在中国市场获得机会,或许要等到其在上海的工厂投产之后了。
  如今,受中美贸易战40%关税的影响,Model 3中国市场起步价高达54万元,与消费者心理预期落差较大。毕竟其成本价应该在3.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也不过20多万。据悉,特斯拉中国工厂将率先投产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产能目标为25万辆/年。只有那时候,或许才能真正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吧?
其他文献
2018年10月17日,中国平安“云以致用智造未来”平安云发布会在深圳春茧体育馆启幕,这是“平安云”首次全面公开亮相。同年12月20日,平安科技在上海世博中心举办了第二届SMART科技大会,“我们四五年前就开始做云了,但是今年是我们云公司转型的第一年。”方国伟 ,平安科技首席技术官兼总架构师,他总结道:“去年我们科技集团做科技转型,马总说到’赢科技者赢未来,得云者得天下’。而平安科技作为集团平台搭
期刊
Ane Sacks现为德州仪器全球副总裁兼DLP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在服务TI的13年里,她为公司的创新和变革一直做着积极贡献。她曾领导着公司的一个汽车电子业务部门从小做到大,并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你必须具备远见去思考未来几年整个行业的动态变化,这样才会时刻保持上进和新鲜感。”这是Ane Sacks的成功信条。  尽管Ane Sacks负责DLP技术的相关业务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是这位女总裁却继承着
期刊
2016年12月,北京嘉里中心坐落了一家咖啡店GREYBOX COFFEE,这是一家致力定义第三代精品咖啡的品牌。截至2018年,GREYBOX COFFEE在上海、北京、杭州、成都、深圳、重庆、南京等城市开了 20 家门店,其中北京相继在国贸、芳草地、东方新天地等多地设立了新门店,后续还将会有多家门店陆续坐落在北京。2017年,GREYBOX COFFEE获1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布局了中国市场后
期刊
在一个不断释放新概念的技术世界,过去几年,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热议周期已实属漫长,在从业者,资本和媒体的合力缔造下,社会舆论迫不及待地将AI奉上神坛,整个市场对AI概念本身的狂热,也在很大程度蒙蔽了大众对AI的认知。  不知你是否察觉,在一个不断释放新概念的技术世界,过去几年,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热议周期已实属漫长,在从业者,资本和媒体的合力缔造下,社会舆论迫不及待地将AI奉上神坛,整个市场对AI
期刊
2019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先生带来七份书面建议,涉及产业互联网、基础科学研究、科技伦理、粤港澳大湾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就业、生态环保等热点问题。  我认真阅读了马化腾的这七份建议。这是继2015年两会提出“互联网+”,并被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之后,马化腾对“互联网+”提案的再次迭代和升级。  产业互联网、基础科学研究和科技伦理,这三项提案又构成了一个整体
期刊
“吃喝玩乐”是线下消费流量的最大来源,其中“玩和乐”已经被人们约等于旅游了。宅男宅女很难设想旅游市场盘子有多大,对他们来说可能在朋友圈里就已经阅尽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在一些咨询报告的表述中,2017年全球旅游总人次118.8亿人次、产生了5.3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绝对是后工业时代的第一产业。  而人口规模最大、正处于消费(生活品质需求)升级的中国,旅游最大的特征就是已经离不开手机了,人们在手机上订票
期刊
近2018年的手机市场,非常寒冷。全球手机销量出现下滑,中国区下滑更为严重。手机企业想要保持增长,就必须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据Counterpoint、Canalys等多家市场研究公司报告,华为、荣耀、小米等企业在海外市场获得不错的成绩,其中荣耀手机更是增长迅猛,进入俄罗斯、德国、芬兰等八个国家的TOP5。  2018年第三季度开始,必将是中国手机品牌进军海外市场的转折点,也必将迎来如同国内市场
期刊
天猫双11落下帷幕,2135亿的成交额再次刷新纪录,很多人关注到,支付宝发布数据称,11日当天,消费者通过指纹、刷脸完成支付的比例达到60.3%。相当于每10笔支付就有6笔是通过指纹、人脸等生物识别的方式完成。  支付笔数已经不再是关注点,指纹和刷脸成新宠  之前,支付宝发布的相关数据中,往往强调最高峰的交易数量和移动支付占比,这两个数字在2017年分别达到了惊人的数字。2017年11月11日凌晨
期刊
公众眼里的拼多多是个万花筒。  在流行“不说人话”的创业圈,它是近年来最大的惊喜。  下沉党和流量党觉得拼多多激发了线下人群的巨大潜力。  营销族狂喜的是社交扩散和裂变传播终于主宰商业模式了。  程序猿、产品汪和运营喵惊叹算法归集海量需求的伟力,一边压缩供应链创造爆款,一边便宜有趣好玩,貌似还能优化配置,降低成本。  拼多多又是特别欢乐的,这里有变成玩具的剃须刀,社会人专用金链以及9.9元的智能V
期刊
“我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好像并不合适做研究类工作。”采访张洪伟是在北京租金昂贵的建国门地区的一个写字楼里,这位逻壹博达咨询公司的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虽说一直在强调自己不合适做研究工作,但是无论从外表看,还是从采访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谨逻辑,都更符合人们对于“理工男”的定义,他甚至用朴实来形容自己。  在2002年从天津大学化工专业毕业后,张洪伟选择去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工作。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