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与“李克东难题”

来源 :远程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在中山大学王竹立老师的博客(我看“李克东难题”——兼向黎加厚教授请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0diwg.html)上,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李克东教授在2008年12月20日举行的广西南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二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把李克东教授的问题称为当前中国教师博客发展的‘李克东难题”’。
  “李克东难题”耐人寻味、值得深思。博客的发展,如同众多新技术推广所经历的一样,从互联网精英层的个性化启蒙,到向所有网民、非网民的大众化发展,已成为最个人化的个人网站和电子日记。教师博客与博客群迅猛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教师博客群。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博客对教师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李克东难题”便是这样的追问之一。
  
  李克东难题之一:为什么教师博客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
  教师博客为什么缺乏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这个问题至少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子题”:第一、教师博客缺乏思想碰撞,是否有教师个体或者教师群体的主观因素?第二、教师博客缺乏深度互动,博客这种媒介本身是否存在某些局限性?
  对于第一点,我们应该结合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来看,教师群体有时间利用博客互动吗?他们习惯于这样互动吗?他们又该如何高效地利用博客进行思想碰撞?当一个群体忙得无暇思考的时候,会有多少思想的碰撞?退一步讲,那些写博客和读博客的教师利用博客开展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的情况又是怎样?
  对于教师博客为什么缺乏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这个问题,中山大学的王竹立老师认为,这“可能与博客的性质和功能的局限有关,博客本来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后面的留言与回复只是附加的功能,对字数和格式等有诸多限制,不利于深度的交流与讨论”。我认同王老师的这个说法,但又产生新的疑惑:BBS想必比博客更擅长于互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使用BBS,人们之间的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就会必然发生。可见,技术的成效归根结底在于人。
  
  李克东难题之二:教师博客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
  这几年,我国教师群体中博客发展迅猛。可是,教师博客究竟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这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鼓励教师使用博客的时候,一味地强调使用博客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显然,只关注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李克东难题”给如火如荼的教师博客群来了个当头棒喝,虽然我们用无法三言两语回答问题,但恐怕也不能由此就认为教师博客没有解决任何教学问题。对此,王竹立老师的看法同样深刻:“假如我反过来问,我们每年发表了上万篇教学研究论文,到底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恐怕也不好马上回答,也要具体就某篇文章涉及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王老师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教师博客究竟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确是一个颇具分量的拷问。也许,我们无法直接回答教师博客解决了什么问题,但间接地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影响吗?对教师的隐性知识的分享有帮助吗?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有促进吗?这远非一个YES或NO那样简单的问题。“李克东难题”,也许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给出见仁见智的具体答案,真正的意义在于呼唤对教师博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因为有教师博客存在,我们永远就无法回避李克东教授这样地追问。
  
  李克东难题补充:为什么许多一线教师不乐意写博客?
  在过去的几年间,利用应邀到各地开展教师培训、学术报告、研讨交流的机会,我不遗余力地给许许多多中小学一线教师推广博客的应用,介绍如何利用博客开展教育叙事,探讨博客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在为供职学校的全校教育硕士上公共课时,我也热衷于谈论这个话题,甚至曾几次要求选修公共课程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师利用博客提交课程作业。而事实上,能真正坚持下来的硕士教师和一线教师实在少得可怜。绝大多数教师后来都相继放弃了“写博”。于是,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一线教师为什么不写博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老师最终放弃了博客?
  不久前,应邀为一所中学进行培训活动时,我随机对其中23位教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要求他们罗列出自己或自己的同事不写博客的原因和理由。结果,一线教师之所以不写博客的主要理由包括:没时间;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缺乏睡眠,没有时间去写;博客的内容对自己作用不大;不想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想法,习惯纸质版日记,没有习惯和毅力坚持;真实的东西难以表达;教育问题的敏感性;教师群体是比较封闭的群体,不愿外露;有点懒;缺乏必要的思考,缺少话题;没有新意,没有新鲜的事情可写;没有感受到博客的好处等等。
  仔细揣度这些原因,多多少少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这不可否认。但,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其他的、深层次的根源吗?关中客将这个问题,留给读者诸君?!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概要介绍了J. Michael Spector, M. David Merrill, Jeroen Van Merrienboer & Marcy P. Driscoll主编的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Third edition)〔《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Lawr
期刊
[摘 要] 本文首先对综述中用到的关键术语进行了界定,并讨论了思维技能、学习和技术三者之间的联系;然后从讨论一般思维技能是否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思维技能能否被教授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接着对技术在思维技能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并认为信息和通讯技术(ICT)在思维技能教学中的作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作为导师或者教学机器、提供思维工具以及支持学习性对话。最后为使用技术支持思维技能的教学制定了指南
期刊
[摘要]今年第十三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09)的主题是:华人世界数位学习的合作与推广。会议主旨是希望通过各项活动促进华人地区数位学习的合作与发展。本次大会主要围绕十个主题进行:行动与无所不在的学习、悦趣化学习与社会、华语文数位学习、电脑支持的合作学习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创新学习环境构建与教育软体设计、数位化测验与评量、企业e-Learning:平台、资源与模式、中小学教师论坛
期刊
[摘 要] 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特征是“以教为本”,但是其业绩效能已经挖掘殆尽。此时,必须进行变革形成新的S曲线。从S1到S2曲线,两个S 重叠的部分是就是组织效能低下的区域。如何摆脱旧的教学模式,采用系统设计教学的理念,面向社会发展与培养新人的需要,佛罗里达SY2000创意便是一种值得参照的尝试。  [关键词] 宏观教学设计;SY2000;学校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 组织和开展教学的途径主要可以分为接受式、直导式、指导发现式和探究式四种结构。它们反映了吸收、行为和认知三种不同的学习模式。每种教学结构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尤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经验以及学习任务的迁移类型。应依据学习活动中主要的认知过程特点来提出相应的教学原则——认知减负、集中注意、利用旧知、心智建模、实现迁移、自我监控和认知激励等,同时考虑各项教学原则与四种教学结构间的动态关系,以此达
期刊
[摘 要] 视线追踪作为视觉心理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正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将视线追踪技术应用于e-Learning系统中,将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介绍了视线追踪技术及其特点,并通过两个眼动实验案例论述了该技术在e-Learning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e-Learning系统设计的启示。最后以AdeLE项目为例,阐述了视线追踪技术在适应性e-Learning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也因此,21世纪给世界各地传统学校和传统教育体制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师范大学、美国肯恩大学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第11届西博会“21世纪学习”国际论坛,论坛邀请了21位国际教育技术专家和6位国内教育技术专家,共做了26场报告。报告的主题包括五大方面:(1)信息通讯技术(
期刊
[摘 要] 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以及认知学徒制和合法边缘性参与理论指导下,结合网络课程学习社区的组成要素,以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为例,探讨基于Claroline的网络课程学习社区模型的设计与构建。  [关键词]Claroline;网络课程学习社区;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09)05—0046—04  
期刊
[摘 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第十三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09)中“悦趣化学习与社会”(本文称游戏化学习)子会议的全部录取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据此探讨全球华人社区游戏化学习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教育游戏;现状;趋势;GCCCE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09)05-0069-05 
期刊
[摘要]文章将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引入Web学习资源的设计。首先将资源进行功能模块划分,构建Web学习资源的视觉传达设计模型;进而结合Web学习资源实例,分析并提出“整体定位设计→模块设计→整合资源设计”的Web学习资源视觉传达设计方案。  [关键词]Web学习资源;视觉传达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09)04—0051—03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