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5月7日 教育家袁吉六逝世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63076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吉六,湖南省保靖县葫芦寨人,生于1868年。1913年后,先后在长沙任教于一师、一中、长郡、明德诸校,以后参加筹建湖南大学,并在湖大任教。晚年潜心研究古典文学和古文字,著述甚多。1932年5月7日逝世,享年65岁。
  1913年春,袁吉六任湖南省第一师范国文教员。1915年,一师学生掀起反对校长张干的学潮,张为此大怒,决定开除学生毛泽东等17人。袁等在张干面前据理力争,说:“毛泽东等皆杰出人才,挽天下于危亡者,必斯人也。”张干被迫收回成命。
  1916年后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堂(现北师大)、湖南第一师范、省立一中、明德中学、长郡中学。1927年与胡元炎一起参加湖南大学的筹建工作,并任该校教师,直至1930年退休。
  毛泽东主席对吉六非常敬重。1950年,当袁的老同事王季范写信告知他的遗孀生活困难时,毛主席即去信湖南省主席王首道:“请省府酌予接济。”使袁夫人得以安度晚年。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袁吉六墓碑题写了碑文。
其他文献
美国春田学院伫立在风景秀丽的马萨诸塞州,前身是一所教会学校,创立于1885年,百余年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1890年,正式更名为国际基督教青年会培训学校,开始逐渐接受世界范围内的基督教组织的行政主管来校培训进修,规模不断扩大;1912年,更名为国际基督教青年会学院;1953年正式更名为春田学院,沿用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学院不断创新教学理念,科学设置专业,提高特色教学水平,致力于打造各
期刊
20世纪初,正是中国历史上新旧力量激烈冲突、社会矛盾和斗争复杂的时期。1919年5月,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应邀到中国讲学,直至1921年7月离开中国。  杜威的中国行,起初是他的学生胡适的鼎立邀约。1919年初,杜威和他的夫人爱丽丝·奇普曼赴日旅行。在日本,他接到北京大学胡适教授的邀请信。恰巧当时北京大学的陶孟和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等正欲赴欧洲考察教育,途经日本,他
期刊
据《齐鲁晚报》4月29日报道,虽然距高考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高校抢夺生源大战已经悄然提前打响。不少高校早早启动了高招会、教育拓展等宣讲活动,借此吸引生源。记者观察发现,比起相对偏远的农村高中,高校更愿意将城市里的重点高中作为宣讲大战的主战场,农村考生因此受冷落。  当我们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高校尤其是“985工程”国家重点大学,都不应该忽视非重点高中,特别是农村高中。一方面是因为985大学是国
期刊
翁独健,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原名翁贤华,福建省福清县人。1928年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35年赴美留学,193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入巴黎大学深造。于1939年回国,先后担任云南大学、北平中国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历任燕京大学代理校长,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历史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
期刊
2010年,教育部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如何进一步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做到文化互融,打造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带着这样的思考,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把企业的生产元素、职业能力、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根据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
期刊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几年来,大学校园恶性案件不断发生,我们痛心地发现,一些大学生自私、缺乏爱心、没有责任感、沉迷网络、功利主义至上,更有马加爵血案、刘海洋泼熊、徐力弑母等极端的例子。这样的人怎么能担负起振兴国家和民族的重担?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和谐美满的人生?这些现象反映出了一些大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同时
期刊
2013年的麦肯思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希望的毕业生表现和实际的毕业生表现不相互匹配,在接受麦肯锡调查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一表示曾难以找到高技能人才,61%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应届毕业生没有进行基本的就业训练,学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  为此,如何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满足岗位需求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合理地界定就业能力及其结构。  大学生就业能
期刊
不久前,中山大学历史系一位研究生在“找不到工作”“无法按时毕业”的焦虑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痛惜。  从就业市场的状况看,在毕业生焦虑的同时,很多用人单位也在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焦虑。“市场想要馒头,高校却送来了面包”,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的“错位”,呼唤双方之间更好的对接,增强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耦合性。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环境的改变难免让毕业生感到不适。在校园时光的最后阶段,学校、家长和相关社会
期刊
前些年,一些欧美的“野鸡”大学专门忽悠中国人:只要交钱,就颁发文凭。不仅仅是这类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即便是有一点名气的高校,在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时代境遇下,为了带动经济发展,纷纷瞄准新兴市场国家,大力推销高等教育服务,以贩卖学位之方式维持常规运转。在一般人眼里的,西方国家的很多大学,都是神圣的知识殿堂,但是这个殿堂目前已经充满铜臭味,当经济与大学结为朋友之后,大学的权威性正在被消解。为了阐释教育、人才
期刊
日前,有教育部负责人透露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着重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应该说,这是客观就业形势所迫,更是适应中国转型发展的正确战略选择。但在对待职业教育和技术工人的态度上,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还有不小的偏见,认为上职校就是没出息,当工人就是没地位。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历史上就有皇、官、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排序。工人,即使是能工巧匠,即使是发明家,也没多大地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