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机械相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新课标实施以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懂得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懂得了只有有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才能学得愉快、学有成效,才能不仅有知识量的不断递增,更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可喜提高。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实践体会。
一、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心理发育还很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差,因此,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对他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很难想象,在严厉管束的环境中学生能学得自由自在,能放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散思维,能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活泼地卓有成效地学习。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的方法不少,我最常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高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学实践也有力地证明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论断。我在传授知识之前很讲究切入知识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能以高昂的兴致投入学习。提高兴趣有故事法、课件法、实验法和作业评讲法等,教师在使用时不要单一使用某一种,可以交叉使用。二是以激励为主。学生是需要激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小试验:两个学生,做错了同样一道题目。我对其中一个进行了批评,对另外一个则表扬他步骤正确,鼓励他以后要认真细心,不能粗心。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这两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有了明显的不同。激励不能单单针对学习态度好、成绩优的学生,更要针对中等生、后进生,以激发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特别是后进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寻找他们学习中的亮点,哪怕是只有一点点。只有这样,后进生才能在落后的情况下树立信心,激发起学习的动力。三是幽默处理。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还不太懂事,因此,学习中难免就有教师预设不到的偶发事件发生,有的事情甚至还很让我们恼火。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处理原则是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进行幽默处理,即使批评也相当委婉。实在不太好处理的,我就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留到到课后处理,让事情有个缓冲的过程。
二、主张积极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原先的学习方式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在今天还有它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纯粹地使用这种方式也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新课标强调教师除了不能偏废接受式学习外,还积极主张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并且指出,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重中之重。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就是发现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是针对于过去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的。它与接受式学习的不同之处是它的学习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出现,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新课标实施几年来,我认为化学实验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较强的助推作用,也是我觉得较为成功的一条经验。我们都知道,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接受式学习的最大不足是学生动脑动手不够,而化学实验却能完全改变学生这一被动状况。实验中,每一个学生不得不亲自动手,不得不想方设法将实验做成功。因此,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即使小实验,我们也不要放弃让学生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思维活跃,能力提高。实践证明,通过实验确确实实能帮助学生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完成新型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建立好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新课程对于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不但教师原有角色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补充新的角色。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从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的地位上退下来,成为学生探索化学王国奥秘的领路人、良师益友。教师只是指导引路,决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学习的意义;帮助学生对某些化学现象作出独立判断,而不是将现成答案告诉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设疑、解惑、发现、创造;帮助学生发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等等。由于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因而,课堂活动是主要的学习活动,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化学教学就要充分体现这种新理念,教学方法上就要由原来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发现学习化学的快乐。
师生“学习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对教师而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是教师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只有从这一高度去理解,才能真正建立起师生的“学习共同体”,也才能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心理发育还很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差,因此,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对他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很难想象,在严厉管束的环境中学生能学得自由自在,能放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散思维,能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活泼地卓有成效地学习。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的方法不少,我最常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高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学实践也有力地证明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论断。我在传授知识之前很讲究切入知识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能以高昂的兴致投入学习。提高兴趣有故事法、课件法、实验法和作业评讲法等,教师在使用时不要单一使用某一种,可以交叉使用。二是以激励为主。学生是需要激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小试验:两个学生,做错了同样一道题目。我对其中一个进行了批评,对另外一个则表扬他步骤正确,鼓励他以后要认真细心,不能粗心。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这两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有了明显的不同。激励不能单单针对学习态度好、成绩优的学生,更要针对中等生、后进生,以激发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特别是后进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寻找他们学习中的亮点,哪怕是只有一点点。只有这样,后进生才能在落后的情况下树立信心,激发起学习的动力。三是幽默处理。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还不太懂事,因此,学习中难免就有教师预设不到的偶发事件发生,有的事情甚至还很让我们恼火。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处理原则是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进行幽默处理,即使批评也相当委婉。实在不太好处理的,我就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留到到课后处理,让事情有个缓冲的过程。
二、主张积极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原先的学习方式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在今天还有它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纯粹地使用这种方式也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新课标强调教师除了不能偏废接受式学习外,还积极主张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并且指出,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重中之重。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就是发现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是针对于过去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的。它与接受式学习的不同之处是它的学习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出现,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新课标实施几年来,我认为化学实验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较强的助推作用,也是我觉得较为成功的一条经验。我们都知道,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接受式学习的最大不足是学生动脑动手不够,而化学实验却能完全改变学生这一被动状况。实验中,每一个学生不得不亲自动手,不得不想方设法将实验做成功。因此,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即使小实验,我们也不要放弃让学生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思维活跃,能力提高。实践证明,通过实验确确实实能帮助学生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完成新型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建立好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新课程对于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不但教师原有角色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补充新的角色。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从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的地位上退下来,成为学生探索化学王国奥秘的领路人、良师益友。教师只是指导引路,决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学习的意义;帮助学生对某些化学现象作出独立判断,而不是将现成答案告诉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设疑、解惑、发现、创造;帮助学生发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等等。由于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因而,课堂活动是主要的学习活动,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化学教学就要充分体现这种新理念,教学方法上就要由原来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发现学习化学的快乐。
师生“学习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对教师而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是教师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只有从这一高度去理解,才能真正建立起师生的“学习共同体”,也才能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