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王景春是在上海影城,在《警察日记》国内公映期间,他特地从北京赶来参加上海影协与上影演员剧团联合召开的“上海影协青年会员王景春交流座谈会”。
在第26届东京电影节上,王景春因成功演绎《警察日记》中的警察局长郝万忠,获“最佳男演员奖”殊荣,成为第五个获东京电影节“影帝”的中国内地男演员。
有些黝黑的脸上带着若隐若现的微笑,说话慢条斯理,这位“影帝”显得谦逊低调,我们的访谈从“上海”开始。
上海的“爹”和 “家”
王景春,1973年生于新疆阿勒泰市,父亲是军人,一直希望王景春能上大学。“但我中学毕业后就工作了,工作了一年后父亲去世了,我没有上大学成为他的遗憾。也就是那年,一个电影学院毕业的朋友,建议我去考电影学院。” 王景春回忆道。虽然从小爱好文艺,也一直在学校、单位表演或编排舞蹈、小品节目,但考大学对他而言似乎太遥远了,如梦一样。“但朋友不断跟我说,你具备这个素质,应该去考,于是,我就经常跟他在一起,知道了什么是电影,什么是表演,然后决定考学。一考就考上了上戏,从此改变人生,也实现了我父亲的遗愿。”
进入了上戏,王景春非常刻苦,不断练习台词,纠正新疆口音。大学四年,三年多时间他都天天起晨课。“那时,他在班上是一个戏痴,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戏,他能够在生活中没事就找同学聊天谈戏,找老师研究,他还能够举一反三。我跟他们说戏的时候,告诉他你要怎么样,他会说‘你别说,你让我想一想,实在不行,明天我告诉你’。自己动脑筋,这样才学得快。他对表演的执着,对这个事业的执着,这是他的最大特点。”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糜曾感慨着回忆道,他认为王景春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必然性在里面。
“其实糜曾老师,我们同学都称他为‘爹’,他一直把我当儿子一样看待。”王景春也有些动情地回应道。他非常感谢他的恩师,在一些公开场合经常会提起。2009年王景春凭借在《疯狂的玫瑰》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十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优秀男演员奖,他打电话给糜曾:“糜老师,你一定要看(电视)”。因为在那天得奖的现场,他特地提到了糜老师。
虽然离开上海已经十年,但是王景春依然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深厚的情缘,除了上戏的恩师“爹”外,还有个剧团“家”。至今,王景春一直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上海影协的会员。
“大学三年级时,我接拍了电视剧《生死之门》。那是我第一次进上影演员剧团小楼,去试镜。沿着楼梯上去,我看到了赵丹、上官云珠、石挥、金焰等巨幅照片,这些都是我很尊敬的表演艺术家,我心里就想着毕业要是能分到这里来该多好啊!”心想事成,大学毕业后,王景春考进了上影演员剧团,开始在影视界崭露头角。2003年,他接拍了一部电视剧《都市男女》,把一个怕老婆的上海男人形象演得惟妙惟肖,深入人心,以致于很多观众都以为他是上海人。
2004年,王景春离开上海去了北京发展,开始十年北漂生涯。
“我虽走了,关系还在,团里依然很支持我,特别感谢崔杰团长,他跟我说,团里永远是你的家,在外面打拼不容易,你尽管去闯!有什么困难就回团里来,大家一起帮你想办法!这些年在北京北漂,能坚持这么久,团里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如今,王景春斩获大奖,上海这边也替他高兴,特地为他举办了交流座谈会。大学教授、导演、演员、上戏部分在校生60余人观摩了影片,并参加了座谈会。会上,有专家指出要通过上海文艺界把他这个光荣符号最大化。
找到“警察”职业背后的人
在王景春的从影经历中,演过各种各样的警察形象,户籍警,片儿警,刑警,重案组警察等等,因此得了“警察专业户”的外号。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警察”职务也越来越高了,从普通民警演到队长再演到了局长。在《警察日记》里,王景春饰演英模郝万忠,一个在工作岗位上积劳成疾去世的公安局长。
《警察日记》的开头,一名资深记者被上级委派去采写已故英雄郝万忠的事迹,刚开始记者是拒绝的,他直率地向领导发问:“就算我把这篇报道写出来了,他(郝万忠)能经得起网友的人肉搜索吗?”
事实上,当王景春刚被邀请演这个人物时,他也有类似的疑惑:这个人真的那么好吗?“其实接这个戏时,看了剧本,很担心,这别又是一个浅薄化的所谓主旋律戏吧。其实我个人对有些主旋律影片是非常排斥的,因为我觉得,戏拍得挺假的,表演挺假的,音乐煽情煽得挺假的。”不过,见到导演宁瀛之后,王景春消除了顾虑。宁瀛告诉他,她想拍一个人物传记片,她还给他看了电影结构图,非常详尽,这点吸引并说服了王景春。
为了走近角色,王景春开始做大量功课。在他看来“警察”只是一个职业,他更关注的是职业背后的这个人。以往饰演的角色都是虚构的,而这一次是个真实人物,如何把这个真实人物还原出来是一个挑战。“一个还原的表演那就存在局限性。为了突破局限性,首先我用了增肥的手段,我增肥了20多斤。学习语言也是一个方式。”王景春说道。同时,他尽一切办法从侧面了解人物,他跟郝万忠的战友一起喝过酒,跟他的爸爸谈过天……“角色总是慢慢了解后才会爱上的,表演前我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更理性地对待,每个人对他的印象都不一样,我要全部了解了之后,把他的这个魂找着了以后,再把自己投入进去,把他的魂放到我身上。”
最终,王景春找到了这个英雄人物的常人的部分。“郝万忠是个工作狂,从小渴望当刑警,他是一个渴望成功、雄心勃勃、带有野心的人,没有什么爱好。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就是这样的工作狂,一心工作,忽视了家庭和自己,对家庭是有一些歉疚的。”
拍摄地鄂尔多斯环境比较差,因此拍摄条件艰苦。冬天很冷,有时零下二三十度,冻得受不了,连台词都没法说。影片中最大的一场戏是,郝万忠带领全副武装的警察抓捕某煤炭集装站罢运的组织者。然而因为那边粉尘特别大,拍了三条后,王景春的嗓子嘶哑了,之后完全发不出声音了,去医院清洗,鼻子、耳朵里都是黑的。 拍戏虽然艰苦,不过王景春也有颇感自豪的时候。有一天,剧组从劳务市场找来了一群真的农民工。导演一看见农民工的感觉挺好的,就把机器偷偷架在一旁,然后跟他们说,你们有什么情况没有,我叫公安局长来跟你们聊。王景春过去了,这群农民工真把他当局长了,向他诉苦,三十多个人,没有一个没被欠过薪的,他们有说山西话的,有说陕北话的,有说四川话的,跟王景春聊了半天。王景春当时也感觉自己已经和角色无缝对接了。
座谈会上,上影演员剧团演员陈鸿梅称赞道:“景春演戏不是拼命地演,他很自然,把这个人物表现得非常恰到好处,但又不过分,这是我们演员需要好好学习的。”
上影集团导演朱枫也有类似的评价,“我们以前一接触到这种英雄人物,就往往会有一种特别不好的心理暗示或者是一种表演的暗示,就是英雄情结,英勇无比,疾恶如仇,大爱大恨。一到警察戏,这种暗示往往会使得表演失控。景春还是抓住了北方警察的朴素情感。很难说他是一个本色演员还是一个性格演员。每看到景春的这张脸,都觉得是王景春,有他本色的成分,但他也有许多性格表演的技巧,他善于在性格和本色之间创造一种模糊的空间,而这个模糊空间正是他表演光彩的地方。”
怎么样才能完全塑造好一个人物呢?有很多招。但在王景春看来这些招都只是辅助的工具,“其实我觉得表演应该回到最根本的地方,就是表演元素,还是真听、真看、真感受。如果能回到这儿,把那些技巧都抛弃掉了以后,这种表演就是一个最质朴的表演,也是一个最真实的表演。”
为了追求这种表演的真实,王景春在细节方面也是苦下功夫。郝万忠是在早上集训时心脏猝死的。对于猝死这场戏,王景春之前做了很多的调查。拍那一场戏时,他做了一个安排,让化妆把他的嘴唇化成紫色。因为他了解到,心脏病患者脸上会有潮红,嘴上是有点紫的。化妆跑去找导演了,说“王老师非要化这个,行不行?”“听他的吧。”宁瀛说。导演很信任他,知道王景春是做过研究的。
追求真实的人往往也是朴质的。当我问他,演了《警察日记》后,有什么感悟或收获时,王景春没有说什么高大上的漂亮话,而是停顿了一下,认真而朴实地回答道,“一大感触是,身体很重要,家庭很重要。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亚健康,很多人猝死。人生有很多事情,要有工作也要有家庭,即使你要做一个英雄,也要对家庭负责。其实我也是一个工作狂,以前看剧本的时候,家里人谁也不理,拍戏的时候,都不允许他们探班,我觉得会分心,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照顾他们。去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跟家里人在一起,接下来,我要多陪陪他们。”
在雾霾一样的电影环境中坚持飞翔
在东京斩获“影帝”时,王景春激动得红了眼眶,“这个奖就像翅膀,让我在电影的天空继续飞翔,点亮黑暗。”
为何会在如此光亮的、备受瞩目的时刻提到“黑暗”,也许是因为王景春之前的经历。相对于他的同班同学陆毅的星路坦荡,王景春的星途相对曲折而黯淡。
王景春离开上海北漂的十年,很艰辛,“戏少,经济上困难,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压力。”王景春对我说,但他不愿意透露细节。“北漂的经历我从来不愿意跟别人说。我以前看到一些我的朋友,业内同行,他们接受采访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他们痛苦的和比较凄惨的事儿。但我从来不想跟任何人说,那个就是我的生活,那就是我的命。不管好坏,都是一个必须接受的过程。如果没有那段经历,我可能也就没有今天了。”
从艺近二十年,王景春已经主演或参演了四十余部影视剧作品,如《农民工》《无法结局》《疯狂的玫瑰》《向阳坡传说》《我11》《笑过2012》《HOLD住爱》等。然而影响不够大,有些影片甚至上不了院线,无法与观众见面。
“那么长一段时间,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却没有好的回报,你如何坚持下来的呢?”我有些疑惑地问他。
“就是因为喜欢表演,我的世界里每天就是演戏这点事。”王景春朴素地笑着说道,“而且我对我的业务还是比较自信的,相信自己终会在这个行业里走出来。”
“同学走红得比较快,你会受此影响而着急吗?”我又问。
“要说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但是后来我慢慢感受到,能不能走红可能不是很重要,拍好戏才是特别重要的。”
如同有一双上帝之手把王景春按在充满生活磨砺的泥潭中,没有虚华的光鲜和接踵的诱惑,反而让他沉下心来,完全沉浸在表演的追求中,不讲究角色大小,不计较片酬多少。
近日,与《警察日记》同步上映的还有一部影片《白日焰火》。王景春在这部片中饰演了一位脾气古怪的洗衣店老板,与以往的警察硬汉形象不同,此次他塑造的人物 “阴柔”了许多,甚至有些猥琐。
王景春透露,《警察日记》与《白日焰火》是同时接拍的。一般王景春是不会赶场子的,接了一部戏后不会再接第二部,这次是因为接拍了《白日焰火》后,宁瀛导演极力邀请他拍《警察日记》,才有了这个特例。
拍完《白日焰火》的夏天戏之后,王景春去拍《警察日记》,《警察日记》拍到中间的时候,又去拍了《白日焰火》的冬天部分。上飞机前是猥琐小老板,下飞机后就成了一身正气的公安局局长,角色忽然的转换让他有些奔溃。也许有人会说,《白日焰火》里不就是一个戏份不多的小配角嘛,应付一下不就行了。但是王景春却不,即便是一个再小的角色,他也会做足功课,表演的时候会变成塑造的那个人。
在刚接到《白日焰火》剧本时,王景春看到有场戏是为廖凡饰演的警察缝皮夹克,他想既然是洗衣店老板,那缝缝补补这些手上功夫自然不在话下。其实王景春生活中很少做家务,但为了这场戏,他特意向岳母学习并练习了一个多月。“缝羽绒服和缝裤子的手法不一样,每种扣子的缝法也不一样。”王景春俨然成了熟练的缝衣工。在拍摄现场,他展现出娴熟自然的手法,令现场工作人员甚至导演都很惊讶。
“王景春在《白日焰火》里那个洗衣店老板的角色,演得非常自如,那种体态,那种表情,低着头,男人对那个女人的欲望,跟《警察日记》里的局长完全是两回事。可见王景春的人物塑造能力特别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仲年赞道。 在生活泥潭里摸打滚爬出来的王景春,有了精湛的演技,又有了生活的阅历,表演时浑身都是戏。有观众赞扬王景春演的洗衣店老板猥琐得连戴的假发都有戏!
2014年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白日焰火》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主演廖凡获得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王景春很为廖凡高兴。事实上,在去柏林时,他们私下就相互调侃,廖凡称王景春为“东帝”,王景春就叫廖凡“熊帝”,结果一叫成真。廖凡也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一下出了两位影帝,戏剧学院很振奋。“王景春和廖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特别的敬业,把表演作为自己全身心的事业来苦练,不跟时尚的潮流走,而是追求自己艺术当中的那种理想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形象。”张仲年说。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熬出了头并不意味着接下来就一帆风顺。《警察日记》虽获了大奖,但是上映排片率却很低。为了写这篇采访文章,我特地跑去影院看了《警察日记》。我发现在上海,众多影院中,每天只有一到两个影院会放一场《警察日记》,周末可能就只有金山的某个影院放映一场。最后我是在设施比较陈旧的浙江电影院看到了电影。
“我真心地希望《警察日记》这部电影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我只是一个演员,片子什么时候上映,有多少排片率,我没法干涉。我觉得现在的电影环境有点像雾霾,但是怎么办呢?还得坚持下去。”王景春感叹道。
虽然外界的肯定来得有些晚,但是王景春却认为自己还是幸运的,“其实我周围有很多在表演上很有追求的人,一直还没有机会冒出来。所以我很幸运了。”
其貌不扬却坚韧自信,即便在没有光环与掌声的黑暗中依然朝着表演的理想一往无前,这就是一个“影帝”的炼成记,与我们印象中的明星成名路截然不同,这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一系列反思。
“像他这样的,如果现在来应考的话,说不定戏剧学院就把他刷掉了。现在的导演来挑演员也是这样,只问,‘你们有没有长得漂亮的’,为什么不问我,‘有没有演戏演得好的人’呢?”糜曾有些气愤地说道,“因此,戏剧学院也要反思,招生不能光招俊男靓女,我们还是要看他内在的素质,看他有没有当演员的潜质。”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惟杰指出,王景春的表演和获奖,对他的校友,尤其是后辈,实际上是一个提示,对他们将来从艺生涯的考量以及表演理念,可能是一个重新思考的契机。“现在我们的荧幕上充斥了太多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表演界就有那样的一种呼声,据说首先是从女性的群体当中发出的,叫‘寻找男子汉’。实际上我们并不缺长得端正、漂亮的人,但是表演确实是需要天分的,而且需要非常勤奋。王景春刚过了41岁就获得东京影帝的奖,是对他之前近二十年从艺事业和探索的最大承认,这也让我们很欣慰。”
在第26届东京电影节上,王景春因成功演绎《警察日记》中的警察局长郝万忠,获“最佳男演员奖”殊荣,成为第五个获东京电影节“影帝”的中国内地男演员。
有些黝黑的脸上带着若隐若现的微笑,说话慢条斯理,这位“影帝”显得谦逊低调,我们的访谈从“上海”开始。
上海的“爹”和 “家”
王景春,1973年生于新疆阿勒泰市,父亲是军人,一直希望王景春能上大学。“但我中学毕业后就工作了,工作了一年后父亲去世了,我没有上大学成为他的遗憾。也就是那年,一个电影学院毕业的朋友,建议我去考电影学院。” 王景春回忆道。虽然从小爱好文艺,也一直在学校、单位表演或编排舞蹈、小品节目,但考大学对他而言似乎太遥远了,如梦一样。“但朋友不断跟我说,你具备这个素质,应该去考,于是,我就经常跟他在一起,知道了什么是电影,什么是表演,然后决定考学。一考就考上了上戏,从此改变人生,也实现了我父亲的遗愿。”
进入了上戏,王景春非常刻苦,不断练习台词,纠正新疆口音。大学四年,三年多时间他都天天起晨课。“那时,他在班上是一个戏痴,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戏,他能够在生活中没事就找同学聊天谈戏,找老师研究,他还能够举一反三。我跟他们说戏的时候,告诉他你要怎么样,他会说‘你别说,你让我想一想,实在不行,明天我告诉你’。自己动脑筋,这样才学得快。他对表演的执着,对这个事业的执着,这是他的最大特点。”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糜曾感慨着回忆道,他认为王景春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必然性在里面。
“其实糜曾老师,我们同学都称他为‘爹’,他一直把我当儿子一样看待。”王景春也有些动情地回应道。他非常感谢他的恩师,在一些公开场合经常会提起。2009年王景春凭借在《疯狂的玫瑰》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十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优秀男演员奖,他打电话给糜曾:“糜老师,你一定要看(电视)”。因为在那天得奖的现场,他特地提到了糜老师。
虽然离开上海已经十年,但是王景春依然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深厚的情缘,除了上戏的恩师“爹”外,还有个剧团“家”。至今,王景春一直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上海影协的会员。
“大学三年级时,我接拍了电视剧《生死之门》。那是我第一次进上影演员剧团小楼,去试镜。沿着楼梯上去,我看到了赵丹、上官云珠、石挥、金焰等巨幅照片,这些都是我很尊敬的表演艺术家,我心里就想着毕业要是能分到这里来该多好啊!”心想事成,大学毕业后,王景春考进了上影演员剧团,开始在影视界崭露头角。2003年,他接拍了一部电视剧《都市男女》,把一个怕老婆的上海男人形象演得惟妙惟肖,深入人心,以致于很多观众都以为他是上海人。
2004年,王景春离开上海去了北京发展,开始十年北漂生涯。
“我虽走了,关系还在,团里依然很支持我,特别感谢崔杰团长,他跟我说,团里永远是你的家,在外面打拼不容易,你尽管去闯!有什么困难就回团里来,大家一起帮你想办法!这些年在北京北漂,能坚持这么久,团里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如今,王景春斩获大奖,上海这边也替他高兴,特地为他举办了交流座谈会。大学教授、导演、演员、上戏部分在校生60余人观摩了影片,并参加了座谈会。会上,有专家指出要通过上海文艺界把他这个光荣符号最大化。
找到“警察”职业背后的人
在王景春的从影经历中,演过各种各样的警察形象,户籍警,片儿警,刑警,重案组警察等等,因此得了“警察专业户”的外号。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警察”职务也越来越高了,从普通民警演到队长再演到了局长。在《警察日记》里,王景春饰演英模郝万忠,一个在工作岗位上积劳成疾去世的公安局长。
《警察日记》的开头,一名资深记者被上级委派去采写已故英雄郝万忠的事迹,刚开始记者是拒绝的,他直率地向领导发问:“就算我把这篇报道写出来了,他(郝万忠)能经得起网友的人肉搜索吗?”
事实上,当王景春刚被邀请演这个人物时,他也有类似的疑惑:这个人真的那么好吗?“其实接这个戏时,看了剧本,很担心,这别又是一个浅薄化的所谓主旋律戏吧。其实我个人对有些主旋律影片是非常排斥的,因为我觉得,戏拍得挺假的,表演挺假的,音乐煽情煽得挺假的。”不过,见到导演宁瀛之后,王景春消除了顾虑。宁瀛告诉他,她想拍一个人物传记片,她还给他看了电影结构图,非常详尽,这点吸引并说服了王景春。
为了走近角色,王景春开始做大量功课。在他看来“警察”只是一个职业,他更关注的是职业背后的这个人。以往饰演的角色都是虚构的,而这一次是个真实人物,如何把这个真实人物还原出来是一个挑战。“一个还原的表演那就存在局限性。为了突破局限性,首先我用了增肥的手段,我增肥了20多斤。学习语言也是一个方式。”王景春说道。同时,他尽一切办法从侧面了解人物,他跟郝万忠的战友一起喝过酒,跟他的爸爸谈过天……“角色总是慢慢了解后才会爱上的,表演前我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更理性地对待,每个人对他的印象都不一样,我要全部了解了之后,把他的这个魂找着了以后,再把自己投入进去,把他的魂放到我身上。”
最终,王景春找到了这个英雄人物的常人的部分。“郝万忠是个工作狂,从小渴望当刑警,他是一个渴望成功、雄心勃勃、带有野心的人,没有什么爱好。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就是这样的工作狂,一心工作,忽视了家庭和自己,对家庭是有一些歉疚的。”
拍摄地鄂尔多斯环境比较差,因此拍摄条件艰苦。冬天很冷,有时零下二三十度,冻得受不了,连台词都没法说。影片中最大的一场戏是,郝万忠带领全副武装的警察抓捕某煤炭集装站罢运的组织者。然而因为那边粉尘特别大,拍了三条后,王景春的嗓子嘶哑了,之后完全发不出声音了,去医院清洗,鼻子、耳朵里都是黑的。 拍戏虽然艰苦,不过王景春也有颇感自豪的时候。有一天,剧组从劳务市场找来了一群真的农民工。导演一看见农民工的感觉挺好的,就把机器偷偷架在一旁,然后跟他们说,你们有什么情况没有,我叫公安局长来跟你们聊。王景春过去了,这群农民工真把他当局长了,向他诉苦,三十多个人,没有一个没被欠过薪的,他们有说山西话的,有说陕北话的,有说四川话的,跟王景春聊了半天。王景春当时也感觉自己已经和角色无缝对接了。
座谈会上,上影演员剧团演员陈鸿梅称赞道:“景春演戏不是拼命地演,他很自然,把这个人物表现得非常恰到好处,但又不过分,这是我们演员需要好好学习的。”
上影集团导演朱枫也有类似的评价,“我们以前一接触到这种英雄人物,就往往会有一种特别不好的心理暗示或者是一种表演的暗示,就是英雄情结,英勇无比,疾恶如仇,大爱大恨。一到警察戏,这种暗示往往会使得表演失控。景春还是抓住了北方警察的朴素情感。很难说他是一个本色演员还是一个性格演员。每看到景春的这张脸,都觉得是王景春,有他本色的成分,但他也有许多性格表演的技巧,他善于在性格和本色之间创造一种模糊的空间,而这个模糊空间正是他表演光彩的地方。”
怎么样才能完全塑造好一个人物呢?有很多招。但在王景春看来这些招都只是辅助的工具,“其实我觉得表演应该回到最根本的地方,就是表演元素,还是真听、真看、真感受。如果能回到这儿,把那些技巧都抛弃掉了以后,这种表演就是一个最质朴的表演,也是一个最真实的表演。”
为了追求这种表演的真实,王景春在细节方面也是苦下功夫。郝万忠是在早上集训时心脏猝死的。对于猝死这场戏,王景春之前做了很多的调查。拍那一场戏时,他做了一个安排,让化妆把他的嘴唇化成紫色。因为他了解到,心脏病患者脸上会有潮红,嘴上是有点紫的。化妆跑去找导演了,说“王老师非要化这个,行不行?”“听他的吧。”宁瀛说。导演很信任他,知道王景春是做过研究的。
追求真实的人往往也是朴质的。当我问他,演了《警察日记》后,有什么感悟或收获时,王景春没有说什么高大上的漂亮话,而是停顿了一下,认真而朴实地回答道,“一大感触是,身体很重要,家庭很重要。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亚健康,很多人猝死。人生有很多事情,要有工作也要有家庭,即使你要做一个英雄,也要对家庭负责。其实我也是一个工作狂,以前看剧本的时候,家里人谁也不理,拍戏的时候,都不允许他们探班,我觉得会分心,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照顾他们。去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跟家里人在一起,接下来,我要多陪陪他们。”
在雾霾一样的电影环境中坚持飞翔
在东京斩获“影帝”时,王景春激动得红了眼眶,“这个奖就像翅膀,让我在电影的天空继续飞翔,点亮黑暗。”
为何会在如此光亮的、备受瞩目的时刻提到“黑暗”,也许是因为王景春之前的经历。相对于他的同班同学陆毅的星路坦荡,王景春的星途相对曲折而黯淡。
王景春离开上海北漂的十年,很艰辛,“戏少,经济上困难,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压力。”王景春对我说,但他不愿意透露细节。“北漂的经历我从来不愿意跟别人说。我以前看到一些我的朋友,业内同行,他们接受采访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他们痛苦的和比较凄惨的事儿。但我从来不想跟任何人说,那个就是我的生活,那就是我的命。不管好坏,都是一个必须接受的过程。如果没有那段经历,我可能也就没有今天了。”
从艺近二十年,王景春已经主演或参演了四十余部影视剧作品,如《农民工》《无法结局》《疯狂的玫瑰》《向阳坡传说》《我11》《笑过2012》《HOLD住爱》等。然而影响不够大,有些影片甚至上不了院线,无法与观众见面。
“那么长一段时间,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却没有好的回报,你如何坚持下来的呢?”我有些疑惑地问他。
“就是因为喜欢表演,我的世界里每天就是演戏这点事。”王景春朴素地笑着说道,“而且我对我的业务还是比较自信的,相信自己终会在这个行业里走出来。”
“同学走红得比较快,你会受此影响而着急吗?”我又问。
“要说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但是后来我慢慢感受到,能不能走红可能不是很重要,拍好戏才是特别重要的。”
如同有一双上帝之手把王景春按在充满生活磨砺的泥潭中,没有虚华的光鲜和接踵的诱惑,反而让他沉下心来,完全沉浸在表演的追求中,不讲究角色大小,不计较片酬多少。
近日,与《警察日记》同步上映的还有一部影片《白日焰火》。王景春在这部片中饰演了一位脾气古怪的洗衣店老板,与以往的警察硬汉形象不同,此次他塑造的人物 “阴柔”了许多,甚至有些猥琐。
王景春透露,《警察日记》与《白日焰火》是同时接拍的。一般王景春是不会赶场子的,接了一部戏后不会再接第二部,这次是因为接拍了《白日焰火》后,宁瀛导演极力邀请他拍《警察日记》,才有了这个特例。
拍完《白日焰火》的夏天戏之后,王景春去拍《警察日记》,《警察日记》拍到中间的时候,又去拍了《白日焰火》的冬天部分。上飞机前是猥琐小老板,下飞机后就成了一身正气的公安局局长,角色忽然的转换让他有些奔溃。也许有人会说,《白日焰火》里不就是一个戏份不多的小配角嘛,应付一下不就行了。但是王景春却不,即便是一个再小的角色,他也会做足功课,表演的时候会变成塑造的那个人。
在刚接到《白日焰火》剧本时,王景春看到有场戏是为廖凡饰演的警察缝皮夹克,他想既然是洗衣店老板,那缝缝补补这些手上功夫自然不在话下。其实王景春生活中很少做家务,但为了这场戏,他特意向岳母学习并练习了一个多月。“缝羽绒服和缝裤子的手法不一样,每种扣子的缝法也不一样。”王景春俨然成了熟练的缝衣工。在拍摄现场,他展现出娴熟自然的手法,令现场工作人员甚至导演都很惊讶。
“王景春在《白日焰火》里那个洗衣店老板的角色,演得非常自如,那种体态,那种表情,低着头,男人对那个女人的欲望,跟《警察日记》里的局长完全是两回事。可见王景春的人物塑造能力特别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仲年赞道。 在生活泥潭里摸打滚爬出来的王景春,有了精湛的演技,又有了生活的阅历,表演时浑身都是戏。有观众赞扬王景春演的洗衣店老板猥琐得连戴的假发都有戏!
2014年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白日焰火》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主演廖凡获得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王景春很为廖凡高兴。事实上,在去柏林时,他们私下就相互调侃,廖凡称王景春为“东帝”,王景春就叫廖凡“熊帝”,结果一叫成真。廖凡也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一下出了两位影帝,戏剧学院很振奋。“王景春和廖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特别的敬业,把表演作为自己全身心的事业来苦练,不跟时尚的潮流走,而是追求自己艺术当中的那种理想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形象。”张仲年说。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熬出了头并不意味着接下来就一帆风顺。《警察日记》虽获了大奖,但是上映排片率却很低。为了写这篇采访文章,我特地跑去影院看了《警察日记》。我发现在上海,众多影院中,每天只有一到两个影院会放一场《警察日记》,周末可能就只有金山的某个影院放映一场。最后我是在设施比较陈旧的浙江电影院看到了电影。
“我真心地希望《警察日记》这部电影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我只是一个演员,片子什么时候上映,有多少排片率,我没法干涉。我觉得现在的电影环境有点像雾霾,但是怎么办呢?还得坚持下去。”王景春感叹道。
虽然外界的肯定来得有些晚,但是王景春却认为自己还是幸运的,“其实我周围有很多在表演上很有追求的人,一直还没有机会冒出来。所以我很幸运了。”
其貌不扬却坚韧自信,即便在没有光环与掌声的黑暗中依然朝着表演的理想一往无前,这就是一个“影帝”的炼成记,与我们印象中的明星成名路截然不同,这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一系列反思。
“像他这样的,如果现在来应考的话,说不定戏剧学院就把他刷掉了。现在的导演来挑演员也是这样,只问,‘你们有没有长得漂亮的’,为什么不问我,‘有没有演戏演得好的人’呢?”糜曾有些气愤地说道,“因此,戏剧学院也要反思,招生不能光招俊男靓女,我们还是要看他内在的素质,看他有没有当演员的潜质。”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惟杰指出,王景春的表演和获奖,对他的校友,尤其是后辈,实际上是一个提示,对他们将来从艺生涯的考量以及表演理念,可能是一个重新思考的契机。“现在我们的荧幕上充斥了太多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表演界就有那样的一种呼声,据说首先是从女性的群体当中发出的,叫‘寻找男子汉’。实际上我们并不缺长得端正、漂亮的人,但是表演确实是需要天分的,而且需要非常勤奋。王景春刚过了41岁就获得东京影帝的奖,是对他之前近二十年从艺事业和探索的最大承认,这也让我们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