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建设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393761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批判者是将危楼拆给你看,那么建设者就是让全新楼宇拔地而起。我们既不能在危楼中消极地承担风险,又不能对着一片片废墟无动于衷。批判和建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是不乏批判的。网络,广播等各色媒体时时刻刻充满着对社会的不满与批判。有些自以为是之人,甚至以评头论足为乐,通过对或有或无之事大肆炒作,以賺取他人关注。这不是真正的批判。
  成为一个批判者,需要思考。需要有通过物种减少看到环境恶化的敏锐,需要有通过学生逃学、自杀看到校园欺凌、学生压力甚至教育体制缺陷的慧眼。不满是容易的,而批判则不易。当不满情绪、忧郁感弥漫,若能深入思考,究其根源,批判便会产生且显示力量。批判,还需要担当。因为它意味着逆潮流而上,违众意而行。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言:“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落空。”冷嘲热讽不可避免,但若真的以社会国家为责,便可无畏阻挠,将想法至真至纯表达出来。如此,才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批判。这样的批判才是真正可贵的,才是我们需要的。
  但是,从某种意义而言,建设比批判更为不易,更为可贵。因为批判是对现有的否定,是从有到无;而建设则是给予时代以其所需,是从无到有。
  然而建设并不意味着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无效建设。它始终是在批判基础之上的,是科学的建设。
  当今社会的无效建设,实际不在少数。为提升城市化水平,有人不顾实际,在农村大做房产,高楼起来了,GDP起来了,但不少农民却在高房价下成了“房奴”,一座座新城,也沦为“鬼城”;为让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推出3 3模式,但不少学校却想方设法钻体制空子,想出各种对策大搞应试教育,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也愈演愈烈。这种违背科学规律的建设,只会让社会陷入混乱。
  真正的建设者,在默默无闻、潜心工作的同时,同样具有思考力与批判精神。他们在批判的基础上创新,有社会责任感,且具有前瞻性。他们能真正规划旧城的革新,而非将破砖旧瓦垒成另一种危险形态。
  批判是“破”,建设是“立”。没有“破”的觉悟,建设难以跳出现有缺陷。而没有“立”的目标,批判则难成体系,难以深入。批判与建设乃矛盾的两个方面,却都以思考与担当维系。若谈批判,则必有建设,若谈建设,则总包含批判。
  批判诚可贵,建设价亦高。
其他文献
高考的功过是非任人评说,在当下尚无一个公平高效的人才选拔替代方案。平凡若我,也始终在教育体制内沿着高考之路进发,但高考不是生活的全部,在高考之外的生活中,文学艺术是不可或缺的。  点燃文学之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大自然与人类的孩童泰戈尔让我明白人的生命本身是融于自然的,心灵也可以从中汲取无限的养分;“以柔软心除挂碍”,林清玄以其富有禅意的文字熨过我的心灵;“世界愈喧闹,我心愈安静
期刊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课外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是夯实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整体性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但在操作实践中很多教师对作业的设置更多的是依靠各种教辅材料采取拿来主义,极少能够自主设置,学生就在重复、机械的题海战术中摸爬滚打,产生厌学情绪也就在所难免。如何才能创新课外作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尊重实际,在选择中体现课
时光荏苒,一年的赴美交流一眨眼就过去了。虽然不能说赴美交流是我人生中最精彩的一页,但是这一年充满了很多珍贵的回忆,它让我的这一年变得异常特别。在这一年里,我看到了很多我在国内看不到的东西,很多我没来美国前的对美国的观念随着我对美国文化的逐渐了解而发生改变。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两国人生活上还有观念上的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换种话说,这种文化上的碰撞使得我的这一年变得异常精彩。  去年九月十八号那天我出发
期刊
藕官十八岁那年,被姑母第一次带进了城。  城里可新鲜啦,大大小小的店铺林林总总,花花绿绿的霓虹灯闪闪烁烁,藕官抓紧了姑母的手,生怕在车水马龙间跟丢了,迷失在这一个光怪陆离的大城市里。来这城市的第一个晚上,姑母带她到一家百货公司去,里面分外明亮,暖黄色的灯光有种魔力,能使每个人看上去都要比往常漂亮。藕官凑近了贴着精美壁纸的墙壁上挂着的一面镜子,藕官以前还从没见过这样大的一面镜子,她注视着镜子里映出的
期刊
这里的“任务”型,某种意义上讲是需要阅读与写作共同合作,从而完成特定目标的一种课型。这里强调的是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发展,交互作用,共同参与。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读写结合”的局限性,能促使其结构向纵深发展。  一、挖掘素材,寻找读写“生成点”  根据一定的语境以及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阅读文本中的素材,实现阅读文本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里的“任务”,需要寻找阅读与写作的“生成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雪原,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心灵的成长,使你懂得了享受生活,体味生活,让人不会一生无味,给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许多人在办公室和书房墙上悬挂“宁静致远”的字幅,将“非淡泊无以明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却常常因“人在江湖”而身不由己。特别是喧嚣的名利场和种种的诱惑,总是让身处滚滚红尘中的人们难以保持内心的
期刊
语文学科不仅要带给学生知识,还要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注重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这就是新课改对现在的语文课堂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情感教育创设良好的情境,同时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考、感悟的过程中把握文本中传递的情感,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情感  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情境,可以让学生
一、观察劳动过程,为作文积累素材    有这样一个例子,家长让学生暑假去学游泳,学生极其不愿意,并郑重表示:只要是带“学”字的都不去。但是家长话语稍转,说让他去“玩水”,他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可见,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得当,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小学作文题材多数是关于人、物、事或是景色的描写。在农村学生的天地里,没有游乐园、公园、动
喜欢陆蠡,喜欢陆蠡的散文。好多年前读陆蠡的散文集,就感动于他情感的纯朴、真挚与坦诚,惊讶于他文笔的雅净、流畅与优美。读他的散文,有如围炉听他夜话,温暖而亲切。然而《
鲁迅的《故乡》是其代表作之一,初接触这篇文章时,因过长的篇幅,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畏难的心理,这给教学的开展与对全文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文本深入解读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整理文章整体脉络的基础上,活用插图等元素,让情节的发展更加生动形象,引导着学生走进“故乡的过去”,审视“故乡的现在”,憧憬“故乡的未来”。  一、追忆过去,“画”出神奇  《故乡》中的“我”追忆起过去,便联想到“深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