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解各种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对植物叶片稳定碳、氮同位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了蔡家桥林场内马尾松次生林(PM-SF)、湿地松人工林(PE-P)及杉木人工林(CL-P),不同叶龄叶片的养分(C、N、P、K、Ca、Mg)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稳定碳同位素(δ13 C)、稳定氮同位素(δ15 N)含量的关系,探讨植物叶片δ13 C、δ15 N含量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各林型叶片δ13 C含量随叶龄变化不显著,叶片δ15 N含量随叶龄的增大而减小.总体上,马尾松次生林叶片δ13 C、δ15 N含量均高于湿地松人工林及杉木人工
【机 构】
: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各种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对植物叶片稳定碳、氮同位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了蔡家桥林场内马尾松次生林(PM-SF)、湿地松人工林(PE-P)及杉木人工林(CL-P),不同叶龄叶片的养分(C、N、P、K、Ca、Mg)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稳定碳同位素(δ13 C)、稳定氮同位素(δ15 N)含量的关系,探讨植物叶片δ13 C、δ15 N含量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各林型叶片δ13 C含量随叶龄变化不显著,叶片δ15 N含量随叶龄的增大而减小.总体上,马尾松次生林叶片δ13 C、δ15 N含量均高于湿地松人工林及杉木人工林.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养分含量、叶龄和林型的共同影响分别解释叶片δ13 C、δ15 N含量变化的83.94%和83.0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δ13 C含量与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含量/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δ15 N含量与N、P、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a含量、C含量/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体来看,植物叶片对碳、氮同位素的分馏受林分类型、叶龄、营分元素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林型条件下,环境和养分因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了植物叶片δ13 C、δ15 N含量的变化特征.
其他文献
盐芥是研究耐盐机理的模式植物.为从蛋白质水平揭示盐芥响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对不同NaCl浓度处理7 d的盐芥叶片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盐芥叶片中共鉴定到4607个蛋白质,其中281个蛋白质的表达丰度显著增加,95个蛋白质的表达丰度显著降低.盐胁迫差异表达蛋白质的KEGG代谢通路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促进植株光合作用可帮助盐芥适应低盐环境;抑制叶绿素和支链氨基酸合成、调控应激反应基因的表达是盐芥应对中盐环境的重要因素;而有效清除活性氧、
为探求稻田湿润灌溉对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在太湖稻作区开展2年田间试验,设定秸秆还田与否(小麦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和种植体系(常规淹水灌溉、湿润灌溉)双因素试验,采用原位模拟网袋法和土壤有机碳化学分组法测定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率,碳、氮、磷、钾释放率以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湿润灌溉体系下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率较常规淹水灌溉体系显著增加了12.5%,小麦秸秆碳、氮、磷的释放率分别显著增加了8.9%、9.8%和13.1%.小麦秸秆中钾释放较快,不同种
利用蚕豆的22个主要农艺性状和8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对“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收集到的57份江西省蚕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地方蚕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单株分枝数及单株总荚数与蚕豆籽粒的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农艺性状聚类分析将57份种质资源分为两大类,其中第Ⅰ类群单株产量较高,可作为潜在高产优质蚕豆育种材料.8个SSR标记共扩增出65条清晰、可识别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9条,多态率为75.38%.通过N
为探究植物在外源3-吲哚乙酸(IAA)作用下对重金属[铜(Cu)、铅(Pb)、锌(Zn)、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江苏省某重金属复合污染区土壤为对象,通过盆栽种植紫花苜蓿和黑麦草2种先锋植物,研究3-吲哚乙酸对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IAA可促进植物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紫花苜蓿和黑麦草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均比不添加IAA的处理显著高;相比于对照,各处理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其中IAA处理下黑麦草土壤Cu、Zn、Cd含量最低,IAA处理下紫花苜蓿土壤Pb含量最低;IAA作用下
选用田间开放式长期进行的夜间增温稻田(NW)、夜间常温+施加硅肥稻田(Si)、夜间增温+施硅稻田(NW+Si)以及夜间常温稻田(CK),分别采集耕层根际土和非根际土,设置4个氮添加处理,即NH+4-N、NO-3-N、酰胺态氮(尿素)和无氮,研究不同稻田土壤N2 O还原潜力对外源氮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4种稻田的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在厌氧培养过程中N2 O浓度均随时间增长而下降,且变化趋势一致.在无氮添加条件下,NW处理稻田和Si处理稻田根际土的N2 O还原速率分别为19.2μg/(g?d)和16.6μg/(g
探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hcp2a基因缺失对雏鸡脾脏转录组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奠定理论基础.将7日龄雏鸡随机分成2组,用APEC野生株(AE17)及其hcp2a基因缺失株(AE17△hcp2a)分别感染雏鸡,采集脾脏组织制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通过转录组学测序筛选hcp2a基因缺失株感染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分析.AE17和AE17△hcp2a均能引起雏鸡脾脏的病理变化,转录组学测序结果发现
对山东省16个地级市的设施蔬菜地块进行土壤取样,分析并评价土壤酸碱性、有机质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状况.结果表明,在土壤酸碱性方面,山东省烟台、威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普遍偏酸,聊城、菏泽、东营、德州地区设施蔬菜土壤普遍偏碱,济宁地区设施蔬菜的土壤酸碱性多半不适宜且没有统一趋势;在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除枣庄、淄博和日照外,其他地区的设施蔬菜土壤有机质整体上都比较缺乏;在土壤中量和微量元素含量方面,菏泽地区的设施蔬菜土壤有效锰含量普遍较低,泰安部分地区的设施蔬菜地块土壤有效铜含量偏高,要警惕土壤污染风险,其他地区的
针对传统的图像识别方法存在人工提取特征困难、识别耗时长和准确率低等问题,本研究以感染病害的番茄叶片和健康番茄叶片共10类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1种迁移学习和DenseNet卷积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模型,实现了对番茄叶部病害的准确分类.首先将所有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修改尺寸,对部分数量不均衡样本作随机变换;然后将DenseNet网络从ImageNet数据集上学习获得的先验知识应用到番茄病害图片数据集上,进而构建出基于迁移学习的深度卷积网络,经过微调训练得到番茄叶部病害识别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与AlexNet网
为探究耐高温萌发菌在模拟夏季高温条件下漆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与天麻种子萌发的关系.对4株萌发菌进行递增式耐高温驯化,采用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法、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萌发菌胞外酶活性,水琼脂法进行天麻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各菌株之间的酶活性及各菌株之间天麻种子萌发率存在明显差异,经过驯化的耐高温萌发菌4种酶活性和天麻种子萌发率均极显著高于各自对应亲本萌发菌(P<0.01),其中漆酶、木聚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最高的分别是耐高温萌发菌SH-
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以及水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限制因子,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有效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是“十四五”的关注重点.本研究结合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新需求,指出了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面源污染防控的有机结合点,重点阐述了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的建设目标、基本原则、适用技术和相关标准,并提出了当前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期为太湖流域生态农田建设提供相关参考,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高标准农田的融合,助推中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