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丫的心愿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f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刚探出头,露珠还恋在草尖上,大丫就来到了后山。后山有很多野花,白的,红的,黄的,紫的……开得正艳。大丫采了一朵又一朵。今天,是妹妹二丫的生日,她要编一个花环。
  二丫满九岁,算起来,爸爸已去世五年了。
  爸爸为了捡滚落到悬崖边上的几个土豆,不小心脚下一滑,摔下了悬崖。爸爸死后,妈妈变得暴躁起来,动不动就骂人打人。三年前,妈妈离开了家,说是去外面打工,走时把大丫二丫和弟弟托付给姑姑照看。姑姑家上有老下有小,哪有能力照顾,最多只是等地里土豆玉米收获了,接济一点儿。
  妈妈一走,就再没消息。姑姑曾对大丫说,你妈肯定不要你们了。大丫开始不信,但去年有些动摇了。因为妈妈走后,不仅没回来过一次,也没往家里寄过一分钱。每当想起妈妈,大丫就忍不住难过。特别是到了夜里,会一个人悄悄爬起来,坐在院坝,看星星。她希望有颗星星是妈妈的眼睛,能看她和妹妹弟弟一眼。
  妈妈走后,生活的重担就压在了大丫的肩上,她不得不离开学校,开始撑起这个家。
  不一会儿,花就采够了,大丫闻了闻,很香。香气四处弥漫,仿佛空气也变香了。
  回到家,大丫便开始煮早饭。先舀一瓢水在锅里,再放进一大堆土豆。山里只出产土豆和玉米。土豆里还放了一个鸡蛋,那是煮给二丫的。蛋是自家的鸡下的,平时都舍不得吃,得攒起来拿去卖了给二丫买学习用品,给家里买油盐酱醋。
  大丫一边烧火,一边编花环。花环编好了,土豆也熟了。大丫把花环举起来看了又看,满意地笑了。
  阳光爬进院坝了。二丫也起了床,弟弟还在睡。弟弟不大听话,平时喜欢乱跑,昨天,他的脚被玻璃渣子扎伤了,流了很多血。
  大丫悄悄地把鸡蛋塞给二丫,小声说,快吃,免得等会儿弟弟看见了。
  其实,二丫今天最想吃的不是鸡蛋,是蛋糕。过生日吃蛋糕,是听村里的松果说的。松果在场镇上开了个小卖部,一年要到县城进几次货。松果说,城里的孩子过生日都吹蜡烛,吃蛋糕。蛋糕又高又大。大丫也想给二丫买个蛋糕,可她没钱,就算有,山里也没卖的,连松果那里都没有。蛋糕是啥味道呢?肯定又甜又香吧?想起蛋糕,大丫就禁不住吞口水。
  等二丫吃完鸡蛋,大丫便把花环戴在她的头上。
  看看,漂亮不?大丫递过一面镜子。
  二丫照了照,笑得像一朵野花。
  二丫高兴,大丫也笑了。紧接着,大丫拉起二丫就往外走。
  走!带你去个地方。
  干啥呀?姐。
  等会儿就知道了。
  大丫在前,二丫在后。很快,就到了稻田边。
  你等着!大丫说完甩掉拖鞋就跳进田里,弄上来一大坨田泥。
  干啥?二丫问。
  做蛋糕。大丫说着,双手把田泥团成了一个圆形,接着摸出九根火柴插在上面。火柴点燃后,大丫对二丫说,来,许个愿。
  这也算蛋糕!二丫嘻嘻嘻笑了,然后跪在泥团边,双手合十,闭上了双眼。
  过了一会儿,二丫睁开了眼睛。
  许了?
  嗯。
  开始吹吧。大丫说。二丫便呼地吹出一大口气,所有的火柴瞬间就熄灭了。这是个好兆头,说明许的愿肯定能够实现。
  大丫和二丫为此都很高兴。
  蛋糕不能吃,二丫却闻到了蛋糕的香味。快乐,像山泉水一样,哗哗哗地不断往她心里流淌。
  高兴吗?大丫问。
  高兴!
  等以后有钱了,一定给你买个能吃的大蛋糕!大丫说。
  吃完早饭,再喂了猪,大丫便背上背篼上山去打草。大丫喂了两头猪,还小,才几十斤,每天得喂一背篼草。出门时,大丫吩咐二丫,等会儿别忘了叫弟弟起来吃饭。
  太阳越来越猛,汗水湿透了大丫的衣服。她看了看天,见太阳已走到天正中了,便背起背篼往家赶。很大一背篼草,压在她瘦弱的背上,几乎把她淹没了,远远看去,不见人,只见一大堆草在慢慢移动。
  午饭是玉米糊,里面加了些青菜,还有一大碗泡菜。
  吃饭的时候,大丫问二丫,上午你许了个啥愿?是不是想妈妈早点儿回来?
  不是,妈妈不要我们了。二丫一脸难过。
  能吃的蛋糕?
  二丫摇了摇头。
  新衣服?
  二丫还是摇头。
  那是啥?
  给弟弟买双凉鞋,我怕他哪天脚又被扎了。
  弟弟六岁了,还从沒穿过买的鞋。大丫闻言,转眼去看桌下弟弟的脚,正来回在地上不停地搓。
  其实,大丫早就想给弟弟买双鞋了,可她一直攒不够那钱。大丫不想让二丫的愿望落空,心想,下午去找一下姑姑。
  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轰隆隆的爆破声。大丫知道,那是开山炸石的声音。春节时,松果说过,进山的路,今年就要修,等路通了,地里的土豆玉米,还有腊肉,就可以运到城里换钱,到时,大家都有钱用了。
  大丫没想那么多,想的是,路一通,妈妈回来就方便了。
其他文献
小妹妹,一起去看录像?  她惊觉回头,左侧一个中年男子推着一辆自行车,突然把脸凑了过来。  她的头发根根竖起来,心怦怦跳,寒意从脚踝涌上来。  桥上,偶尔有一两辆汽车开过,两侧的自行车流像桥下的江水,滚滚向前。人行道上,行人络绎不绝,熙来攘往。  她想破口大骂,恐惧让她只是盯了他一眼。  她继续往前走,那辆自行车就像一条尾巴,不疾不徐地踩住她的身影。  到了青少年宫附近,沿街是一溜饭店。她猛然跑起
期刊
破旧的窗台上,搁着半壶油,亮堂堂的明黄色,在阳光下闪着柔光。只要外面伸进来一只手,这半壶油就会被偷走。  这里是汉阳南岸嘴的高公街。1998年的夏天,为避水患和兴建晴川桥的需要,多数巷子都在拆迁中。  林芳租住的对门,住着当地的两户下岗职工。胖嫂一家有存款,一日三餐还正常。旁边的林兵两口子,家里已有几天没有炒菜,仿佛成了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了。  林兵在林芳搬来的那天,跟她套过近乎,说一笔难寫两个林
期刊
从局长办公室出来,老郭有点气喘。  老郭头大脖子粗身材矮胖,多说几句话或者一气急就脖子红到耳根,还气喘。  办公室的走廊是安静的,他明显听到自己重重的喘气声。  此刻他觉得脚步比平时轻了,他像一只刚刚斗胜利的公鸡,有点气喘但喘得舒坦。  老郭本就属鸡。  五十出头了,副局长当了十二年了,也是老资格的人了。他边走边想。那条几十米的长廊今天显得特别短。  办公室在走廊西边的尽头。  这是一个梗,心怀多
期刊
周塘的天空还是乌色的,外面的树一大团一大团,像黑云。父亲一个人起来了,一点亮电灯,蚊子就活跃起来。屋里放满了刚收割的一箩筐一箩筐的早稻,没个落脚处。屋外的蛙叫声仍像前半夜一样,仿佛它们整宿不眠似的。  出了村子,路越来越窄,他只能推车前行。  昨天的一块高田已经让二爷爷耕好。高田与低田之间的田塍上,堆满了稻草,父亲还来不及晒开。天还是黑沉沉的,他一脚踏进秧田时,水还有余温。秧苗细细密密,有股清香。
期刊
一只小飞蛾,刚出生就被灌输树立远大理想,为追求光明而献出生命的使命。  一出家门,就可以看见一盏盏发出不同亮光的灯笼,有的暗淡,有的明亮,有的耀眼。灯笼下有无数只飞蛾的尸体。他们都因烧伤而亡。最勇敢的,都是烧得最严重的——他们大都是耀眼的灯笼下的尸体,面目全非,快成了灰,在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后,他们会被葬在一座高耸的纪念塔中,授予的“勇士”称号的牌匾被吹吹打打送到家里。小飞蛾家里古老的墙壁上,挂着
期刊
故事是母亲讲的。  花奶奶四儿一女,农业社的时候,两口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家人也是成天瘪着肚子,生活过得像米筛到处是窟窿,真应了那句话:“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刚入冬,花奶奶的婆婆去世了,花奶奶东凑西借,请人置办,好不容易打发老人入土为安,按老理儿最后需请帮工的乡亲吃顿饭,事情就算彻底办完了。  白面缸仨月前就见了底,花奶奶硬着头皮跑了四家才借了五六斤面,让做饭的大师傅看了看,大师傅皱皱眉:“
期刊
那日,杭城河坊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围观的百姓都知晓今日新开的同泰堂当街制作全鹿丸。  站在店前的掌柜郑九仁面容清瘦,戴一副阔边眼镜,蓄着短须,慈眉善目,嘴不离烟斗。前几日他令伙计们张灯结彩,张榜告示街坊,今日鸣锣击鼓,将活鹿抬出,绕街一圈,把鹿缢死,放血,大庭广众之下,把全鹿与当归、玉桂、补骨脂等原料拌匀。  喝彩声一片。  杭城中药业盛于南宋,当时名铺、药肆遍布坊巷。历经元、明、清后,河坊街、
期刊
爹说,庄稼人就得有庄稼人的样儿,瞧她那腰,以后咋种地过日子。  娘说,该找个墩实的,瞧她,大风都能刮跑了,能不能生娃都难说。  哥哥说,俺娶的就是她的腰。  嫂子刚过门就赶上了收小麦,烈日下,她是村里戴太阳帽穿高跟鞋割麦子唯一的人。  爹和娘撇着嘴乜斜着她,小声嘀咕,这哪像庄稼人呀!  太陽帽时仰时俯,马蜂腰一扭一动,银镰挥舞麦垄间,嫂子竟割在了最前头。哥哥喘着气,汗如雨,怎么也撵不上她。  爹和
期刊
1976年1月23日,美国费城。  洁白的病房,挤满黑皮肤的悲戚。  病床上,思维混乱、失语10多天的保罗·罗伯逊,睁着呆滞的双眼,静静地看着天花板。  病床旁,儿孙们想到了他那萦绕一生的未了心愿。  于是,儿子取来那本封面剪去一角,被他摸挲得起毛的护照,先是举到了他的眼前,然后放在他的掌中,幫他弯曲手指,握着。  儿子又打开了影集,娓娓道来:“父亲,你的护照虽然被吊销了,可是我们都去过东方中国。
期刊
寒气像薄刀子一样划过面庞。叶嫂抹了把脸,警觉地从一丛绿中伸出头,瞄了下几十米外的路口,又抻了抻衣服,才从甘蔗林里钻出来。  几个月前,阿碌叔進山砍柴,在山脚被侦缉队暗探拦住了,摔成几截的竹杠,散落了一地白米。等抬回家时,人就只剩下半口气了。县保安团的“乌眼佬”拉长脸吼道,再出这档事,这一片就算作“全匪区”。说罢,一排冷飕飕的恐吓枪声,如乌云笼在村子上空。  还能怎样呢?上个月起已实行计口售盐,每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