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东西佛堂考察——以雍乾两朝为主

来源 :中国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qi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康熙时为内廷造办处,雍正即位后将此处作为寝宫,亦为处理日常政务及接见大臣的场所。此区域内共有四处佛堂,养心殿东、西配殿是其中重要的两处,即清宫档案中的"东佛堂""西佛堂",自雍正朝至清末一直兼备礼佛和祭祖的功能。因原状陈设已不存,关于这两处佛堂的研究成果较少。文章通过对相关档案、史料的梳理,主要考察了这两处佛堂投入使用的时间,其原状陈设状况及相关历史活动,以进一步了解养心殿东西配殿在清代的使用情况。
其他文献
达磨赞普是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也是吐蕃历史文化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文章分析了史料记载中达磨赞普的不同名号,将其归纳为继位前的名字、继位后的尊号和后人添造的绰号三类,进而对各种名号的缘由、含义及时代背景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拉达克是西喜马拉雅地区的重要交通、经济、文化中心,但是有关拉达克的近代史料多有散逸。作者在德国发现了现存最早的藏文报纸《拉达克新闻报》与《拉达克信使报》,这两种报纸内容涉及20世纪早期西喜马拉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拉达克地区近代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两种报纸的创办与内容均有较多的中国元素,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宗教偏见和东方主义色彩,可成为研究西喜马拉雅地区"接触地带"文化的一个典型样本。
收入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的《牛角山授记》,是研究古代于阗历史及佛教传播的重要史料。有学者经过艰苦求索,从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中觅得二残片,并对其进行了翻译、考释,证明收入传世经典藏文《甘珠尔》中的《牛角山授记》早在吐蕃时期已在丝绸之路上流传。笔者近来在翻阅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时,有幸发现了《牛角山授记》敦煌抄本的结尾部分。尽管是残片,但该写卷的意义在于抄经尾题中记录了完整的经名及抄经题记,对研究牛角山的取名以及于阗历史、宗教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敦煌石窟西夏洞窟壁画中的藏传佛教图像是受11-13世纪新译密续经典影响下的题材,在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与敦煌本地传统壁画有明显的区别。此类壁画图像在洞窟中往往是汉藏共存、显密共融,集中体现出西夏佛教"圆融"的特点,无疑是理解西夏佛教的重要内容。借助西夏藏传佛教的大背景和黑水城藏传文献,判断敦煌西夏藏传佛教洞窟及其图像的"官方佛教"系统属性,或许对我们理解敦煌西夏洞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期刊
紫禁城内佛日楼二楼主壁和两侧壁挂供有一组罗汉组合唐卡,共计23幅,通壁连裱,绘制三世佛、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该组唐卡绘制完成的时间大约为乾隆四十年(1775),风格上与梵华楼唐卡非常类似,推断为清宫中正殿念经处画佛喇嘛所画,是典型的清宫风格的藏传佛教绘画作品。十八罗汉的图像学特征和座次排序遵循的是藏传佛教的传统,与章嘉国师所编《诸佛菩萨圣像赞》中罗汉的图像和座次相同,但在布局上却不同于藏地,是参照汉地昭穆制度,左右交替将十八罗汉安置在中央三佛的两侧。这套罗汉组合唐卡保存完整、布局有序,是难得的罗汉绘画的标
故宫博物院内现存藏传佛教佛堂约五十处,其中大部分为乾隆时期所营造、改建或修葺。这些佛堂多数已年久失修,少数保存完好者经修缮后作为原状陈列展厅接待从事藏传佛教文化研究的学者和爱好者,供业内人士交流。文章所涉及的佛塔均源于清宫原状佛堂之内,有摆放于供案上的小佛塔,也有陈设于佛殿内体量较大的佛塔和六品佛楼内的佛塔。作者通过梳理档案,再将其与实物结合,浅析清宫佛堂中佛塔的来源及置放原因,便于学界更进一步了解清宫的佛塔。
英华殿是紫禁城内廷重要的佛堂,从明代开始,对于宫廷藏传佛教发展有过相当的影响,尤其是九莲菩萨、菩提树均是英华殿故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部分,为史籍所载。此殿与当时的番经厂、隆德殿(如今的中正殿)、钦安殿均为内廷重要的法事道场,而其中以英华殿之道场最为明帝所重,且有在隆德殿"跳步叱"之习俗,为清宫所继承。入清以来,英华殿地位逐渐下降,宫廷宗教活动中心移至中正殿一区,此地逐渐湮没无闻。文章结合史籍记载、英华殿藏品资料以及最近大修工程中的新发现,尝试还原明清两代英华殿的真实历史面貌。
故宫博物院所存清宫藏式工艺品文物,从造型和纹饰上看,或多或少涉及藏族文化、佛教文化,兼具民俗性和宗教性意义。这些器物是中国古代多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由于其造型经典、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在艺术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上已经远远超越其原所具有的宗教意义。它们的制作与进献往往与清代中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具有重要的补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