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院校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德育素质。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崇高的品德、良好的个性,同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学生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的完成,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对学生影响日益加深,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模式和主体的特殊性,也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难度。这些都要求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紧握时代脉搏,从职业教育特点出发,以学生为本,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提高职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和社会办学力量的不断兴起,导致职业院校招生的标准逐年下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时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职业院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特点和长期形成的社会刻板形象的制约。学生和社会对思想道德品质的认识及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脱离实际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效性有一定制约。
二是长期形成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素质教育的实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过于政治化、成人化、工具化。德育教育的内容也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
三是职业院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这给道德素质教育带来一定困难。职业院校的生源从近几年来看汇集了初中、高中阶段的中下等生,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进校后不思进取,放松要求,轻则得过且过,自由散漫,重则打架闹事,违纪违法。这就给学校德育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特点
职业院校要吸纳德育理念,运用主体性德育观指导新形势下的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应该是重中之重。主体性德育观是市场条件下德育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人格为主。即重视学生主体人格提升,强调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以挖掘潜能,促进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发展;遵循德育共性与个性、点与面相结合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层次性、能动性、差异性,因材施教,既注重群体性道德水平提高,又彰显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发展成为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实践的主体。 2、在尊重与平等中促进学生整体进步。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权利、个性、隐私与尊严等;其次要放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学生平等对话,真诚交流。使学生能在民主氛围下自觉、自愿地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内涵、陶冶情操。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上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素质结构。 3、引导学生提升自我价值取向。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引路人,承担着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比较基础上自主选择或拒斥一定道德价值的任务。其职责在于创设一种真实而深刻的道德激励境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在自我体验、自我探求、中找到自信、尊严和自我价值。 转贴
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指导职业院校学生基本上是未成年人,缺少生活历练,对未来充满理想与憧憬,对怎样才能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素养缺少思考。成长的需要、提高素养的需要、就业的需要等在他们身上成了隐性的内在需要,为此,职业院校工作者需花大量心血做好学生内在需要的激发、巩固与强化工作。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在指导学生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职业院校专业技能的实践指导作用。积极响应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能力提升给予的良好土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国家、省、市专业技能大赛,充分增强学生学习本专业的自豪感、专业自信心和将来投身专业技能领域的实力保障。
其次,在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良好结合的同时,要加大思想道德基础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集体生活交流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懂礼、知礼、守礼,正视学习机会、尊重身边的人、珍爱自己的生命、爱惜保护环境等。
再次大力推行体育锻炼、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需要,锻炼学生的意志,有利于形成全校性师生互动氛围,提高学生对学校、班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最后,要创建一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体现在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亦称隐性课程)两方面。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潜在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后面的这些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连接在一起的,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
2、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也就是就业意识与择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中等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培养职校学生的职业意识,要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就业需要。 首先,应大力宣传劳动光荣思想观念。现代社会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已严重影响了当代学生。而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过养尊处优的生活,许多学生读职校是无奈的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后,他们对劳动光荣,工作幸福,报效社会等深层次问题考虑甚少,对就业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对于职业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其次,把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之中。职业院校教育更应关注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发掘学生潜能和特长,增强职业意识。所以,职业院校不仅要开设职业指导课,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专业要求、专业精神等,还应把职业意识的培养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做好職业规划,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学会自主做出职业选择,成就自己的职业理想。 总之,加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职业院校只有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实施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勇敢的直面生活,坦然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广大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地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成长成为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达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学生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的完成,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对学生影响日益加深,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模式和主体的特殊性,也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难度。这些都要求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紧握时代脉搏,从职业教育特点出发,以学生为本,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提高职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和社会办学力量的不断兴起,导致职业院校招生的标准逐年下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时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职业院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特点和长期形成的社会刻板形象的制约。学生和社会对思想道德品质的认识及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脱离实际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效性有一定制约。
二是长期形成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素质教育的实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过于政治化、成人化、工具化。德育教育的内容也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
三是职业院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这给道德素质教育带来一定困难。职业院校的生源从近几年来看汇集了初中、高中阶段的中下等生,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进校后不思进取,放松要求,轻则得过且过,自由散漫,重则打架闹事,违纪违法。这就给学校德育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特点
职业院校要吸纳德育理念,运用主体性德育观指导新形势下的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应该是重中之重。主体性德育观是市场条件下德育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人格为主。即重视学生主体人格提升,强调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以挖掘潜能,促进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发展;遵循德育共性与个性、点与面相结合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层次性、能动性、差异性,因材施教,既注重群体性道德水平提高,又彰显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发展成为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实践的主体。 2、在尊重与平等中促进学生整体进步。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权利、个性、隐私与尊严等;其次要放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学生平等对话,真诚交流。使学生能在民主氛围下自觉、自愿地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内涵、陶冶情操。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上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素质结构。 3、引导学生提升自我价值取向。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引路人,承担着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比较基础上自主选择或拒斥一定道德价值的任务。其职责在于创设一种真实而深刻的道德激励境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在自我体验、自我探求、中找到自信、尊严和自我价值。 转贴
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指导职业院校学生基本上是未成年人,缺少生活历练,对未来充满理想与憧憬,对怎样才能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素养缺少思考。成长的需要、提高素养的需要、就业的需要等在他们身上成了隐性的内在需要,为此,职业院校工作者需花大量心血做好学生内在需要的激发、巩固与强化工作。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在指导学生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职业院校专业技能的实践指导作用。积极响应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能力提升给予的良好土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国家、省、市专业技能大赛,充分增强学生学习本专业的自豪感、专业自信心和将来投身专业技能领域的实力保障。
其次,在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良好结合的同时,要加大思想道德基础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集体生活交流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懂礼、知礼、守礼,正视学习机会、尊重身边的人、珍爱自己的生命、爱惜保护环境等。
再次大力推行体育锻炼、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需要,锻炼学生的意志,有利于形成全校性师生互动氛围,提高学生对学校、班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最后,要创建一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体现在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亦称隐性课程)两方面。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潜在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后面的这些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连接在一起的,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
2、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也就是就业意识与择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中等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培养职校学生的职业意识,要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就业需要。 首先,应大力宣传劳动光荣思想观念。现代社会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已严重影响了当代学生。而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过养尊处优的生活,许多学生读职校是无奈的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后,他们对劳动光荣,工作幸福,报效社会等深层次问题考虑甚少,对就业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对于职业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其次,把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之中。职业院校教育更应关注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发掘学生潜能和特长,增强职业意识。所以,职业院校不仅要开设职业指导课,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专业要求、专业精神等,还应把职业意识的培养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做好職业规划,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学会自主做出职业选择,成就自己的职业理想。 总之,加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职业院校只有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实施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勇敢的直面生活,坦然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广大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地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成长成为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达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