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专题教学定位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秦汉政治,官僚制度,政治文明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7-0054-03
  
  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专题框架下的教学内容,还是老师们普遍困惑的问题。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下的《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一课,比较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现象。在听课中,有位教师设计了秦的统一、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作用等五大问题,一堂课下来,内容很多,时间很紧,教师很累。她先是交代秦统一的背景、过程,然后讲诸侯争霸和对争霸战争的评价,再谈到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鞅变法,利用战国七雄形势图,描述秦灭六国的统一过程;此后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统一车轨、修驰道,开辟“32尺道”、筑长城、开灵渠,巩固边疆等,面面俱到,事无巨细,逐一说明并分析作用。如此等等,套路亦如过去通史体例中的秦统一。教师对内容很熟悉,费劲儿不小,但轻重比例失调,知识点一大堆,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顾名思义以政治制度为核心。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始皇帝”的由来是简单的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并非只有古代中国实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则是这节课必须说清楚的问题。这个专题的第一课是商周的政治制度,商周的制度不是中央集权,那么,这节课还有一个潜在的内容,就是与西周制度的比较。换言之,这节课应该使学生建构起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认知。因此,这位教师这样讲授秦统一,显然未能体现该专题的特点。
  通史与专题有很大区别。通史描述某个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要说到;专题则仅就这个专题的视角展开内容。通史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在通史基础上的提高。专题不同于通史,不必面面俱到。比如秦统一的过程,完全可以一带而过,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略加提点即可,没有必要展开。制度则需要详解。秦统一的背景原因、秦灭六国和对边疆的管理,这都是初中学习的内容,简单回忆就可以了。对于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应从制度的角度加强认识。
  阐述制度的特点并不难。皇帝处于中央集权的核心,权力至高无上。这么大的国家他一个人怎么统治?怎么能让天下的老百姓都听他的呢?
  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过去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后就不再管诸侯国内的事,因此诸侯在他的地盘上说了算。诸侯国的势力发展起来不仅威胁中央,而且互相争夺霸权。郡县制就是要改变这个传统,中央要管地方事物。怎么管呢?派去的郡守、县令都由中央任命,替中央去管理这个地方。郡守管县令,县令下面还有乡、亭、里,一级管一级,这样中央的命令就能够执行到地方。所有事物都汇集到中央,中央也需要一班人马啊,这样,引出中央机构的问题。另一个重点“中央官制——三公九卿”。所谓“三公”指三个职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管行政,御史大夫负责监督,太尉管军事。行政事务最多,因此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负责监督,他们都直接向皇帝负责。太尉管军事,这个位置最重要,谁掌握了军队,谁就控制了天下。因此秦始皇统治时这个位置一直空着。“九卿”是各个职能部门,掌管财政、司法、保卫以及为皇帝服务的各种事务。从中央到地方这么多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人员,就是“官吏”。做官可以成为一种职业,有薪俸,有职务,有职权,升迁荣辱全看你是否尽职尽责,有一套制度考核,不同的职位待遇不一样。但是一旦被罢免,就全都没有了。这样的一套制度叫“官僚制度”,皇帝依靠它维系自己的权力,官僚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保证。没有官僚系统,中央怎么号令全国啊?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措施,都是依靠“官”贯彻下去的。
  从中央到地方需要一大批官吏,这些官吏的薪俸加起来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从哪里来呢?农民缴纳的田赋、人头税等。把农民编入户籍制度,通过户籍制度落实税收。这是地方官吏的主要职责之一。通过各种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这就叫中央集权制度。
  从制度层面简单地说就是上述内容。君主专制也是要通过对制度的解剖才能具体化。郡县制只是体制问题,以后还会有三级、四级的地方行政设置。但关键的内容是官僚制度,不说官僚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都说不清。中央集权采取郡县制是通过官僚制度实现对地方的控制,这完全不同于商周。三公九卿要交代包括为皇帝服务的部门。这是为下节学习三省六部制做铺垫。三省六部中的六部只管国家事务,另外设置为皇帝服务的部门。将国事与皇家事务分开是国家机构成熟化的表现。
  课程内容必修1板块的主旨是认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各专题教学的定位都应考虑这一核心意图。这节课的标题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如何走向统一?大一统的政治格面为什么能延续下来?这应是学生的主要认知目标。实现这个认知目标的途径是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西周与秦汉政治制度的差异和效果。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有哪些?分封与宗法制相关联,以血缘亲疏关系为基础,因此形成等级分明的贵族政治;郡县制按地域划分,官吏由中央任免,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因此,选择官吏的方式非常重要。是看门第,还是看能力?由此为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留下悬念,为充分理解科举制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作用留下问题。专题下的每节课,既要联系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还应给下节课的学习留下铺垫。
  西周制度的特点是“亲贵合一”,国家组织原则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周王既是宗法上的大宗,政治上也是天下诸侯的共主和国君。国家依据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等级的尊卑高下。政治分权与财产分配相结合,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通过宗法制得以实现,没有形成官僚系统。秦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完全抛弃了宗法关系,建立了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管理者不再由世袭贵族垄断,而是由皇帝任命的大小官吏掌握。官吏之间是上下级的服从关系。法律对官吏提出了各种要求,促进了官僚制度的进一步确立。这样,第一课的内容得到巩固,学生对这节课的认识也能够深化。秦汉用官僚政治取代商周的贵族政治,这是政治文明的进步。这个结论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来。
  这样处理《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既有别于初中教学,也衔接了初中的学习。初中课程基本是通史体例,秦的统一是教学重点。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已经了解了“始皇帝”“郡县制”等概念,而且也能简单地理解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就叫君主专制。但是,一般来说,他们对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认识上是模糊的。在他们的经验里已经有了“官”这个概念,但官僚制度不是初一年级13岁的儿童能够理解的。初中一年级秦统一的教学主要应该讲细节、说故事。假如高一年级仍然像初一那样讲述秦统一,除了意义、作用等结论外,就没什么新东西了。因此笔者认为,即便高一仍然采用通史体例,也应该突出上述内容。在史实上的重复是过去历史课程的弊端,新课程不能走老路。
  由于皇帝制度是教师都熟悉的内容,本文没有多谈。但不是不必要。课程标准的表述“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对高中教学来说太浅显,改为“知道皇帝制度的建立”更妥当。官僚制度课程标准没有要求,但人民版教科书提出了这个概念。官僚制度是必须明确的,否则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就容易被忽略。与古代世界的其他帝国相比,唯有中国建立了系统的官僚制度。没有这个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也不会延续两千多年。不讲这个制度,科举制的重要性也无法解释。
其他文献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圆筒式电动可调吸声体圆筒式电动可调吸声体已应用于国内规模最大、设计最新颖并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上海广电大厦多功能演播厅内,取得了十分满意的
民国九年(1920)《全椒县志·卷二》:“清吴氏(艹过)园石刻:吴国对《孝经》小楷书,《赠翁沛家训》行书,诗篇书札各种草书。”吴敬梓曾祖吴国对(1616—1680),字玉随,号默岩,清
呢喃的燕声穿过春天的黎明,唤醒沉睡的大地,田野焕然一新。嫩绿的草地上知名的、不知名的野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招来蝴蝶和蜜蜂在花间翩翩起舞。一条汩汩的小溪划破了山野
在当前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散文的分量不可小视。有的老师随意处理散文,这种方式也能用来上诗歌或小说。有的则停留在感悟文字的表面,浅入浅出,简单的问答充斥课堂。其实
外公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一株(zhū)丝瓜苗,经过浇水、施肥,苗蔓(wàn)爬上了墙头,细细的小手攀(pān)上了阳台,沿着晾衣绳往上生长。丝瓜蔓上开出了许多黄花,结了两条丝瓜,丝
经济合同的签订手续并不繁多,但不少青年采购员在协议书上草率行事,往往顾此失彼,使企业蒙受了不少经济损失。所以,有必要议论一番,以引起有关人员重视,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晚上,我用电蚊拍打到了一只飞蛾。那飞蛾落在地上的时候还不停地拍打着翅膀,我起了怜悯之心,便把它放到了桌子上。过了一会,我做完作业收拾桌面时,又注意到了这只飞蛾。只见,
在一个山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小学教师,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个背过河。惊悸的浊浪,刺骨的山溪水,滑溜溜的卵石,使他名声远播,许多报纸赞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今年9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该《规定》规定:民事法律应予保护的固定利率确定为年利率24%以下受法律保护;超过24%
据中国基础教育职业信息网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大型调查发现: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有8.4%,初中生有10.7%,而高中生仅有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