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分析脊柱区淋巴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区淋巴瘤45例,其中原发性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继发性4|D例,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L)9例,NHL 31例(B细胞型27例,T细胞型4例).将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病变部位:单部位发病者13例,多部位发病者32例.5例原发性者均为单部位发病,继发性者4
【机 构】
:
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脊柱区淋巴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区淋巴瘤45例,其中原发性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继发性4|D例,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L)9例,NHL 31例(B细胞型27例,T细胞型4例).将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病变部位:单部位发病者13例,多部位发病者32例.5例原发性者均为单部位发病,继发性者40例中32例为多发.(2)病变类型:骨质破坏型27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23例合并有软组织肿块,18例软组织病变的范围超过骨质破坏的范围;软组织肿块型6例,骨质破坏不明显,5例表现为椎管内外软组织肿块并经椎间孔相连,呈围椎、钻孔生长的特点;骨髓浸润型9例,表现为椎骨髓质MRI信号异常,骨皮质完整,椎旁软组织正常;脊髓浸润型3例,表现为脊髓增粗和MRI信号异常.(3)MRI表现:椎骨骨质破坏和骨髓浸润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低、等或高信号,压脂T2WI高信号.软组织肿块与相邻正常肌肉相比,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多呈轻至中度强化,坏死液化不明显.结论 脊柱区淋巴瘤多为继发性B细胞NHL,其主要表现是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较大范围的软组织肿块,肿块有经椎间孔相连围椎、钻孔生长的特点,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
其他文献
患者女,20岁.云南人,第1胎顺产.出生10个月后出现四肢关节皮肤局限性淡黄色斑片状改变,并渐进性增厚、隆起,表面粗糙不平.7岁时发现右侧颜面部逐渐突起,右眼突出、视力下降,且双侧四肢关节皮肤黄褐色硬结逐渐增大并突起。
目的 探讨椎间型化脓性脊椎炎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对12例经手术证实、6例经临床确诊的椎间型化脓性脊椎炎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均常规平扫,其中11例同时进行了增强扫描.结果 18例患者中16例单发、2例多发.MRI表现:(1)椎间盘改变:17例T2WI号增高,呈核裂消失征,15例椎间盘积液,4例椎间盘穿孔,7例椎间隙狭窄.(2)相邻终板及椎体改变:18例均有终板下骨质破坏及椎体非破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而多发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如果得不到早期诊断与治疗,病情进展迅速,最终将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
医学数字图像通讯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DICOM)已经成为医院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1a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广泛通用的标准.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腹内未降睾丸巨大纯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巨大的腹内未降睾丸纯精原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6例肿块长轴与同侧肾下极和腹股沟内环的连线一致.供血动脉均为同侧睾丸动脉,5例显示睾丸静脉引流.同侧睾丸及精索未显示,2例肿块尾端见未退化的睾丸引带.同侧肾脏受压上移.肿块呈囊实混合型,内侧坏死明显,其内可见条状纤维血管分隔,实性部分轻度均匀强化.所有
笔者2005年9月至2007年4月,对15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liac-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IFVT)患者使用了双导丝技术辅助经导管抽吸治疗.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28~77 岁,平均52岁。
随着国内对骨质疏松防治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骨质疏松给社会造成负担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因此,国内针对各地区人群所进行的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骨矿含量或骨量测量及评估不仅是许多临床研究中的"必由之路",也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惟一量化方法。
由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和爱思唯尔集团共同主办的MedCongress放射和超声诊断学术论坛将于2007年10月25—26日在成都世纪城假日酒店召开。诚挚邀请全国放射诊断与医学影像及相关专业同仁参加本次盛会。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而21世纪主要的影响因素将是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