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给儿童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利他的行为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是教育的结果,利他行为是可以培养的;而侵犯行为也主要是一种受后来环境影响所导致的习惯性行为。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利他行为,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呢?本文根据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的有关理论,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关键词: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策略
在我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小孩,他的父母离异,父亲是一名军人,教育方法非常粗暴,每次小孩犯错误不是打就是骂,因此,也使他有比较严重的暴力倾向,在班里跟同学不能友好相处,常常为了一点小矛盾就和同学打起来,而且出手很重,常常把同学打伤。班里面的同学都不喜欢跟他玩,他也因此对同学有了敌意,造成了一个极坏的恶性循环。这引起了我和他父亲的重视,如何能够扭转他的侵犯行为,使他融入班级的大家庭呢?除了对他父亲进行了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指导以外,我还利用有关的心理知识与方法制定了以下几个步骤,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对他的侵犯行为表现作出“不一致反应”
即对其侵犯行为不予强化、不予注意,而对被侵犯的同学给予充分的关注。由于该生父母离异,父亲常常疏忽照顾他,孩子有可能以侵犯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可以用不予理睬其行为和言语的方法使其达不到目的,同时用温柔、亲切的态度安抚被攻击对象。成人这种一冷一热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为有侵犯行为的孩子提供了非侵犯行为的榜样。然后,让他独自呆在房间里或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让他独自思考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这样既可以使孩子体会到侵犯行为发生后的不良反应,也可以有机会使他平静下来,然后进一步与他交谈,让他谈谈对自己刚才的行为的看法,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说说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才是恰当的。
二、树立榜样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主要与观察和模仿等习惯性经验有关。因此,要控制和预防侵犯行为,应当经常给学习者提供非侵犯性榜样。儿童好模仿,分辨好坏的能力还没完善,对身边正确的甚至错误的行为他们都会模仿,所以成人要引导孩子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为了让该生能够以自己身边的同学为榜样,减少他的侵犯行为,我给了该生这样一个小“官职”——每天观察一件班里发生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或者同学发生矛盾时用正确方法去解决的事例,然后告诉我,我马上对这些同学进行表扬。该生也很乐意接受这项任务。于是该生通过平时的观察明白到:原来发生矛盾时采用非侵犯的手段去解决问题会更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終身的教师,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不仅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因此,改变该生父亲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帮助该生的父亲认识到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造成该生侵犯行为发生频率高的主要原因,并帮助该生的父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以说服教育为主,并让他更多地感受到父亲的关爱。从此,他的侵犯行为发生的频率大大降低了。
三、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引导孩子去感受理解别人的想法、愿望,体验别人的情感,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这无论是对于纠正孩子的侵犯行为、增加利他行为,还是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有利于克服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启发孩子对侵犯行为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侵犯行为。我利用了班会课和小队活动等,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侵犯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情绪。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侵犯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他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侵犯行为。
四、强化孩子的利他行为
在对儿童的利他行为的教育和培养中,应注重对于儿童利他行为的及时强化。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助人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的巩固。比如,孩子做乐于助人的好事,父母和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会有助于儿童助人和利他行为的发展。我平时注意留心该生,一发现他做了利他的事或放弃侵犯行为解决问题时马上对他进行表扬。
由于该生一向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不好,对他进行表扬既可以改变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防止“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产生,又可以让他对自己改正的可能性产生信心。因而,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后,该生的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正,班里的小朋友也慢慢地接受了他,课余常常可以看到往日孤独的“小蛮牛”在和大家一起做游戏。
爱的情感是双渠道的。既要让孩子得到爱又要让孩子学会爱。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让孩子处在爱与被爱之中,受到互相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做有利于克服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利他行为,减少侵犯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庆海,尹守文,张欣.“四心”“五勤”打造优秀班主任[J].中国校外教育.2012(13).
[2]王高莲.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的角色意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作者简介:朱惠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小学。
关键词: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策略
在我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小孩,他的父母离异,父亲是一名军人,教育方法非常粗暴,每次小孩犯错误不是打就是骂,因此,也使他有比较严重的暴力倾向,在班里跟同学不能友好相处,常常为了一点小矛盾就和同学打起来,而且出手很重,常常把同学打伤。班里面的同学都不喜欢跟他玩,他也因此对同学有了敌意,造成了一个极坏的恶性循环。这引起了我和他父亲的重视,如何能够扭转他的侵犯行为,使他融入班级的大家庭呢?除了对他父亲进行了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指导以外,我还利用有关的心理知识与方法制定了以下几个步骤,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对他的侵犯行为表现作出“不一致反应”
即对其侵犯行为不予强化、不予注意,而对被侵犯的同学给予充分的关注。由于该生父母离异,父亲常常疏忽照顾他,孩子有可能以侵犯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可以用不予理睬其行为和言语的方法使其达不到目的,同时用温柔、亲切的态度安抚被攻击对象。成人这种一冷一热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为有侵犯行为的孩子提供了非侵犯行为的榜样。然后,让他独自呆在房间里或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让他独自思考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这样既可以使孩子体会到侵犯行为发生后的不良反应,也可以有机会使他平静下来,然后进一步与他交谈,让他谈谈对自己刚才的行为的看法,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说说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才是恰当的。
二、树立榜样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主要与观察和模仿等习惯性经验有关。因此,要控制和预防侵犯行为,应当经常给学习者提供非侵犯性榜样。儿童好模仿,分辨好坏的能力还没完善,对身边正确的甚至错误的行为他们都会模仿,所以成人要引导孩子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为了让该生能够以自己身边的同学为榜样,减少他的侵犯行为,我给了该生这样一个小“官职”——每天观察一件班里发生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或者同学发生矛盾时用正确方法去解决的事例,然后告诉我,我马上对这些同学进行表扬。该生也很乐意接受这项任务。于是该生通过平时的观察明白到:原来发生矛盾时采用非侵犯的手段去解决问题会更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終身的教师,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不仅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因此,改变该生父亲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帮助该生的父亲认识到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造成该生侵犯行为发生频率高的主要原因,并帮助该生的父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以说服教育为主,并让他更多地感受到父亲的关爱。从此,他的侵犯行为发生的频率大大降低了。
三、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引导孩子去感受理解别人的想法、愿望,体验别人的情感,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这无论是对于纠正孩子的侵犯行为、增加利他行为,还是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有利于克服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启发孩子对侵犯行为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侵犯行为。我利用了班会课和小队活动等,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侵犯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情绪。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侵犯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他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侵犯行为。
四、强化孩子的利他行为
在对儿童的利他行为的教育和培养中,应注重对于儿童利他行为的及时强化。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助人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的巩固。比如,孩子做乐于助人的好事,父母和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会有助于儿童助人和利他行为的发展。我平时注意留心该生,一发现他做了利他的事或放弃侵犯行为解决问题时马上对他进行表扬。
由于该生一向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不好,对他进行表扬既可以改变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防止“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产生,又可以让他对自己改正的可能性产生信心。因而,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后,该生的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正,班里的小朋友也慢慢地接受了他,课余常常可以看到往日孤独的“小蛮牛”在和大家一起做游戏。
爱的情感是双渠道的。既要让孩子得到爱又要让孩子学会爱。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让孩子处在爱与被爱之中,受到互相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做有利于克服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利他行为,减少侵犯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庆海,尹守文,张欣.“四心”“五勤”打造优秀班主任[J].中国校外教育.2012(13).
[2]王高莲.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的角色意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作者简介:朱惠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