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写一体化”作为一种具有全新意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运用在课外学习中,特别契合语文学科特性、也最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实践。从课外“读写一体”实践活动的思维的角度,即从形象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切入,可分为两大类。一、课堂向外延伸中的“创编”训练。主要有:补说续接;原文改写;想象创编;变体改编。二、课堂向外延伸中的“批判”训练。主要有:读后随感;话题短文;课文品析;讨论记要。
关键词:语文;课外;创编;批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善于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不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然要向课堂外延伸;向课外延伸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修正、补充及强化,是反馈的最主要的形式,是学习活动回归整个语文系统的必然选择。
为修正、补充及强化课堂学习,课外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识记、背诵、习题训练、修改等。目前,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习题训练”都是市场面最大的课外学习方式。笔者以为,最符合语文学科特性、也最有利于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策略,是“读写一体”的写作活动。
所谓“读写一体化”,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如此描述:在全方位多元化的“全语文”学习环境中,关注“学生立场”、关注“文本特质”,整体而系统地设计,以“读”“写”为“两翼”,互为目的、互为手段,進行有意义的完整的“一体化”语文学习,最终实现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外的“读写一体”实践活动,其成果是以关注“学生立场”为基点展开的,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一要求。
下面,从课外“读写一体”实践活动的思维的角度,即从形象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切入,分为两大类举例说明。
一、课堂向外延伸中的“创编”训练
指的是理解原文内容后,对原文的再想象。需要的是想象力,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对文本内容的多元化丰富,有无限可能。需要的是形象思维,有利于思维的灵活性。
1.补说续接 选入教材的这些经典型文本,其魅力之一就是“留白”的存在。使文章内容具有了弹性,为读者提供了悠远的想象空间。就是从故事中的某一点切入,展开合理的想象,来书写自己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建立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其内容尽可能和原文内容在深层次上保持一致性,叙述的风格也尽可能和原文保持相似。
2.原文改写 就是从故事中的某一点切入,调整原有故事的发展方向,以合理的想象,来表达自己认识和判断的一种学习方式。建立在对故事内容批判性理解的基础上,改写的内容和改写者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关系,和原文内容在深层次上有一定的对立性,叙述的风格也和原文风格有差异。先找到切入点,再结合现时代的精神趋向,进行相反情况的假设,最后进行写作。
3.想象创编 是从原文中有选择地摘取人物及部分言行、事件等,展开想象,塑造人物、抒写情感的一类写作。是在整体把握故事的基础上,以“虚构”为基本方式——可再虚构事件也可再增加人物或删减人物,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而成。其内容和原文内容联系不太紧密,叙述的风格因创编的内容而定,可相似也可相反。
4.变体改编 “体”指的是体裁;“改编”指的是再度创作,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内容上和原文内容有相关性,一是内容上对原文内容进行了再度创作,如虚构、颠覆等。“变体改编”就是换一种体裁、加工或背叛原故事的一类写作实践。“变体创编”,不但要求整体把握原文内容,更要求玩味原文的细节。不论是再度创作还是背离原文,其内容和原文内容有联系,但叙述的风格、语言的特点因“体”而定,可相似也可相反。“变体改编”的评价,需注意两点:受“体”的制约;内容完整。
二、课堂向外延伸中的“批判”训练
“批判”,指的是理解原文内容后,对原文的再审视。需要的是判断力,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对文本内容的多角度探究,有基本共识。需要的是逻辑思维,有利于思维的科学性。
1.读后随感 通俗地说就是“读后感”,这样来描述:学生受文本内容刺激而矫正或拓展自己体验的一种生产活动,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一条途径。从本质上言,是一种理性的审视;可以只谈一个问题,也可以谈多个问题,但不追求系统性,也就是想到哪,自己这么认为的,就这么写就可以了;可以是对文中某一个问题的赞同和深化,也可以是对文中所谈某一问题的反驳和批评。
2.话题短文 就是针对文中的某一话题,发表自己意见的一类议论文。是深化理解、影响价值观最直接的一条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严谨性。“话题短文”的写作,需注意三个问题:第一,针对的话题是唯一的;第二,写作者的观点必须是鲜明的,赞同就赞同,反对就反对,不可以“骑墙”;第三,写作的方式可摆事实也可讲道理,但说理要严密。
3.课文品析 就是一种鉴赏活动,是议论文写作的一种类型。是以“课外作业”的方式存在的,是课外强化学习效果的一种形式。既是阅读的延伸,又是写作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又能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4.讨论记要 这一学习(课外作业)方式,受“会议记录”这一名词(方法)的启迪而提出。操作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外,自由组合成一定的合作团队(根据具体的问题由教师提供合作团队的人数范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在学生的组合上适当地进行一定的优化调整。),每个团队选出负责人(全面负责)和书记员(记录),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让他们充分展示个体声音,进行观点的碰撞,然后达成初步的共识。书记员可遵循“凡言必记”的原则、亦可记录发言摘要,整理成书面材料提交,以此完成对问题的基本解决。“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时比老师的教育效果好得多,要充分相信学生,特别是学生的群体。”这种学习方式,是读和写的统一;既关注过程,又注重结果,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既关注个体体验,又注重群体判断,是个体融入群体与群体包含个体声音的统一。教师评阅学生提交的“讨论记要”,必须既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内容,又要重视这个团队的结论,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思考和解读,再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程少堂.悲欣何时交集:当代中西战争文化心理比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9B).
(作者单位:山西省山阴县玉井镇中心学校 036900)
关键词:语文;课外;创编;批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善于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不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然要向课堂外延伸;向课外延伸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修正、补充及强化,是反馈的最主要的形式,是学习活动回归整个语文系统的必然选择。
为修正、补充及强化课堂学习,课外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识记、背诵、习题训练、修改等。目前,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习题训练”都是市场面最大的课外学习方式。笔者以为,最符合语文学科特性、也最有利于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策略,是“读写一体”的写作活动。
所谓“读写一体化”,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如此描述:在全方位多元化的“全语文”学习环境中,关注“学生立场”、关注“文本特质”,整体而系统地设计,以“读”“写”为“两翼”,互为目的、互为手段,進行有意义的完整的“一体化”语文学习,最终实现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外的“读写一体”实践活动,其成果是以关注“学生立场”为基点展开的,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一要求。
下面,从课外“读写一体”实践活动的思维的角度,即从形象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切入,分为两大类举例说明。
一、课堂向外延伸中的“创编”训练
指的是理解原文内容后,对原文的再想象。需要的是想象力,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对文本内容的多元化丰富,有无限可能。需要的是形象思维,有利于思维的灵活性。
1.补说续接 选入教材的这些经典型文本,其魅力之一就是“留白”的存在。使文章内容具有了弹性,为读者提供了悠远的想象空间。就是从故事中的某一点切入,展开合理的想象,来书写自己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建立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其内容尽可能和原文内容在深层次上保持一致性,叙述的风格也尽可能和原文保持相似。
2.原文改写 就是从故事中的某一点切入,调整原有故事的发展方向,以合理的想象,来表达自己认识和判断的一种学习方式。建立在对故事内容批判性理解的基础上,改写的内容和改写者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关系,和原文内容在深层次上有一定的对立性,叙述的风格也和原文风格有差异。先找到切入点,再结合现时代的精神趋向,进行相反情况的假设,最后进行写作。
3.想象创编 是从原文中有选择地摘取人物及部分言行、事件等,展开想象,塑造人物、抒写情感的一类写作。是在整体把握故事的基础上,以“虚构”为基本方式——可再虚构事件也可再增加人物或删减人物,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而成。其内容和原文内容联系不太紧密,叙述的风格因创编的内容而定,可相似也可相反。
4.变体改编 “体”指的是体裁;“改编”指的是再度创作,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内容上和原文内容有相关性,一是内容上对原文内容进行了再度创作,如虚构、颠覆等。“变体改编”就是换一种体裁、加工或背叛原故事的一类写作实践。“变体创编”,不但要求整体把握原文内容,更要求玩味原文的细节。不论是再度创作还是背离原文,其内容和原文内容有联系,但叙述的风格、语言的特点因“体”而定,可相似也可相反。“变体改编”的评价,需注意两点:受“体”的制约;内容完整。
二、课堂向外延伸中的“批判”训练
“批判”,指的是理解原文内容后,对原文的再审视。需要的是判断力,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对文本内容的多角度探究,有基本共识。需要的是逻辑思维,有利于思维的科学性。
1.读后随感 通俗地说就是“读后感”,这样来描述:学生受文本内容刺激而矫正或拓展自己体验的一种生产活动,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一条途径。从本质上言,是一种理性的审视;可以只谈一个问题,也可以谈多个问题,但不追求系统性,也就是想到哪,自己这么认为的,就这么写就可以了;可以是对文中某一个问题的赞同和深化,也可以是对文中所谈某一问题的反驳和批评。
2.话题短文 就是针对文中的某一话题,发表自己意见的一类议论文。是深化理解、影响价值观最直接的一条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严谨性。“话题短文”的写作,需注意三个问题:第一,针对的话题是唯一的;第二,写作者的观点必须是鲜明的,赞同就赞同,反对就反对,不可以“骑墙”;第三,写作的方式可摆事实也可讲道理,但说理要严密。
3.课文品析 就是一种鉴赏活动,是议论文写作的一种类型。是以“课外作业”的方式存在的,是课外强化学习效果的一种形式。既是阅读的延伸,又是写作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又能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4.讨论记要 这一学习(课外作业)方式,受“会议记录”这一名词(方法)的启迪而提出。操作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外,自由组合成一定的合作团队(根据具体的问题由教师提供合作团队的人数范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在学生的组合上适当地进行一定的优化调整。),每个团队选出负责人(全面负责)和书记员(记录),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让他们充分展示个体声音,进行观点的碰撞,然后达成初步的共识。书记员可遵循“凡言必记”的原则、亦可记录发言摘要,整理成书面材料提交,以此完成对问题的基本解决。“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时比老师的教育效果好得多,要充分相信学生,特别是学生的群体。”这种学习方式,是读和写的统一;既关注过程,又注重结果,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既关注个体体验,又注重群体判断,是个体融入群体与群体包含个体声音的统一。教师评阅学生提交的“讨论记要”,必须既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内容,又要重视这个团队的结论,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思考和解读,再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程少堂.悲欣何时交集:当代中西战争文化心理比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9B).
(作者单位:山西省山阴县玉井镇中心学校 03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