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对湖南一些中学(包括省会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中小城市的中学、农村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访问的内容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从对调查访问结果的分析及以往在教学过程中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目前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而实际情形是怎样的呢?现就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试卷共498份,有461名学生表示喜欢课外阅读。说明阅读依然是中学生课外的主要活动项目,中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正是他们学好语文的良好基础,阅读是语文的一种特殊实践。如果引导得好,提供足够的课外阅读条件,学生的语文水平可望长足提高。问题是这种兴趣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是否得到了满足呢?
调查中有297名学生表示他们并不经常进行课外阅读,或者是很少进行课外阅读,这在被调查学生中占有较大比例,说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并未得到满足,处于饥渴状态,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的阅读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阅读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时间
280名学生表示没有时间看课外书籍,因为课业太重,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尤其是高中生,有时候一天要上12节课(包括早晚自习),周末也通常在补课。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在全社会紧盯高考的目光中,中学生们只好压抑自己对书籍的渴望。“在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周庆元教授在论及中学生课外阅读时特别强调对语文学科的全方位认识。特级教师魏书生也经常强调大语文教育观,他认为没有课外阅读作补充的语文是没有发展潜力的,课外阅读占用的时间并没浪费,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厚积薄发,素质提高了,应试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目前的高中教学依然把目光对准高考,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不愿意分出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这是严重的目光短浅。调查问卷上有些学生明确指出老师反对学生带课外书籍到学校,即使是下课时间也不允许看课外书籍,老师要求他们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课堂学习上,集中在习题的强化训练上,这种情况在重点中学尤为突出。看来,尽管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外阅读要求,但是,由于课外阅读与人们心目中的功利目标没有直接联系,要突破高考的封锁尚需时日。
2.学生课外阅读不能经常进行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课外书籍来源
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比较严重。我所调查的农村高中就没有图书馆(但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这说明在考虑改善办学条件时,人们更多关注一些现代化硬件设备,而忽略了书籍这种重要的传统教学资源,或者说,大家认为在现代教学条件下,书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是普遍现象,虽然在普九验收时曾匆忙建起一些,一则本来书籍就少,又加上不重视管理,图书馆基本上是徒有虚名。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我在调查中发现,通常一个人弄来一本书,全班传看,所以我问他们喜欢阅读什么书,一个班的答案几乎雷同,阅读饥渴状况可见一斑。一方面是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一方面却是学校有图书馆却没有充分利用。城市中学都有图书馆,但是调查中只有32名学生表示他们曾经去学校图书馆看过书,图书馆的书籍真正被束之高阁了。书籍不是一次性消费品,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就是节约能源和教学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这是一笔很容易算清的账。调查中,农村学生的书籍来源主要是借,城市学生的书籍来源主要是买,都说明图书馆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图书馆这个在发达国家受到极其重视的机构也应该在亟待发展的中国得到应有的重视。培根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何来发展?
3.广大教育者心里没有重视课外阅读
没有充足的时间也好,没有足够的书籍也好,都可归根结底到这一点上。课外阅读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人们不愿把时间浪费在看不见效果的事情上。所以,从老师到学校到家长到社会,都把高考当成第一要务,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关注课外阅读。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掌握一个学校发展方向的校长也不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很严重的教育偏见。从孔子到叶圣陶,历代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课外阅读的价值。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会做题,而是学会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而课外阅读正是语文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阅读是与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紧密相连的。既可以检验他们的语文能力,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文能力。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个人条件之一就是有较强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实际就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可以这样说,一个学生如果有较好的语文能力就拥有了成功的基本条件了,这与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并不相悖。而且,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果在课外阅读中得到锻炼,应试能力也肯定不弱,这与高考的目标是一致的。俗话讲“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外阅读与高考不是一对矛盾,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此外,课外阅读在学生人格塑造、开阔视野、提供创新思维的源头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全社会尤其是教师们的重视。
中学生课外阅读应该得到支持和重视,同时教师对阅读内容和方法的指导也是很必要的。现在的学生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社会也更五彩缤纷,阅读面较宽,兴趣广泛。除了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外,他们的眼光几乎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哲学、军事、天文、地理等等,网络小说也进入了他们的生活,还有80后作家及其作品,构成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相对以前的学生,他们的选择可以说是太多了,因此,就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调查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到了网络小说和一些80后作家及其作品,而教师普遍对这些读物缺乏了解。学生们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对流行的东西的向往或者对有些作品中流露出的嬉皮士风格后现代风格的欣赏,对其中的消极因素无法正确区别对待。这些新的文学形式当然不应该排除在学生生活之外,教师只有与他们同读这些书,共同讨论这些书,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获得正确认识。
还有一个问题也应得到重视,有28名学生承认曾经看过黄色书籍,由于对此类事情的顾忌,实际数量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如果正当书籍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出于商业赢利目的的黄色书籍就会占据学生的阅读世界,这也是要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尽量满足学生课外阅读要求的重要原因。
在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实践上,已经有走在前列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让我们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也许,书籍就是引领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创造辉煌的最好阶梯。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试卷共498份,有461名学生表示喜欢课外阅读。说明阅读依然是中学生课外的主要活动项目,中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正是他们学好语文的良好基础,阅读是语文的一种特殊实践。如果引导得好,提供足够的课外阅读条件,学生的语文水平可望长足提高。问题是这种兴趣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是否得到了满足呢?
调查中有297名学生表示他们并不经常进行课外阅读,或者是很少进行课外阅读,这在被调查学生中占有较大比例,说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并未得到满足,处于饥渴状态,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的阅读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阅读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时间
280名学生表示没有时间看课外书籍,因为课业太重,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尤其是高中生,有时候一天要上12节课(包括早晚自习),周末也通常在补课。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在全社会紧盯高考的目光中,中学生们只好压抑自己对书籍的渴望。“在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周庆元教授在论及中学生课外阅读时特别强调对语文学科的全方位认识。特级教师魏书生也经常强调大语文教育观,他认为没有课外阅读作补充的语文是没有发展潜力的,课外阅读占用的时间并没浪费,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厚积薄发,素质提高了,应试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目前的高中教学依然把目光对准高考,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不愿意分出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这是严重的目光短浅。调查问卷上有些学生明确指出老师反对学生带课外书籍到学校,即使是下课时间也不允许看课外书籍,老师要求他们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课堂学习上,集中在习题的强化训练上,这种情况在重点中学尤为突出。看来,尽管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外阅读要求,但是,由于课外阅读与人们心目中的功利目标没有直接联系,要突破高考的封锁尚需时日。
2.学生课外阅读不能经常进行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课外书籍来源
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比较严重。我所调查的农村高中就没有图书馆(但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这说明在考虑改善办学条件时,人们更多关注一些现代化硬件设备,而忽略了书籍这种重要的传统教学资源,或者说,大家认为在现代教学条件下,书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是普遍现象,虽然在普九验收时曾匆忙建起一些,一则本来书籍就少,又加上不重视管理,图书馆基本上是徒有虚名。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我在调查中发现,通常一个人弄来一本书,全班传看,所以我问他们喜欢阅读什么书,一个班的答案几乎雷同,阅读饥渴状况可见一斑。一方面是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一方面却是学校有图书馆却没有充分利用。城市中学都有图书馆,但是调查中只有32名学生表示他们曾经去学校图书馆看过书,图书馆的书籍真正被束之高阁了。书籍不是一次性消费品,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就是节约能源和教学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这是一笔很容易算清的账。调查中,农村学生的书籍来源主要是借,城市学生的书籍来源主要是买,都说明图书馆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图书馆这个在发达国家受到极其重视的机构也应该在亟待发展的中国得到应有的重视。培根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何来发展?
3.广大教育者心里没有重视课外阅读
没有充足的时间也好,没有足够的书籍也好,都可归根结底到这一点上。课外阅读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人们不愿把时间浪费在看不见效果的事情上。所以,从老师到学校到家长到社会,都把高考当成第一要务,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关注课外阅读。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掌握一个学校发展方向的校长也不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很严重的教育偏见。从孔子到叶圣陶,历代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课外阅读的价值。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会做题,而是学会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而课外阅读正是语文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阅读是与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紧密相连的。既可以检验他们的语文能力,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文能力。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个人条件之一就是有较强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实际就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可以这样说,一个学生如果有较好的语文能力就拥有了成功的基本条件了,这与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并不相悖。而且,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果在课外阅读中得到锻炼,应试能力也肯定不弱,这与高考的目标是一致的。俗话讲“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外阅读与高考不是一对矛盾,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此外,课外阅读在学生人格塑造、开阔视野、提供创新思维的源头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全社会尤其是教师们的重视。
中学生课外阅读应该得到支持和重视,同时教师对阅读内容和方法的指导也是很必要的。现在的学生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社会也更五彩缤纷,阅读面较宽,兴趣广泛。除了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外,他们的眼光几乎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哲学、军事、天文、地理等等,网络小说也进入了他们的生活,还有80后作家及其作品,构成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相对以前的学生,他们的选择可以说是太多了,因此,就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调查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到了网络小说和一些80后作家及其作品,而教师普遍对这些读物缺乏了解。学生们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对流行的东西的向往或者对有些作品中流露出的嬉皮士风格后现代风格的欣赏,对其中的消极因素无法正确区别对待。这些新的文学形式当然不应该排除在学生生活之外,教师只有与他们同读这些书,共同讨论这些书,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获得正确认识。
还有一个问题也应得到重视,有28名学生承认曾经看过黄色书籍,由于对此类事情的顾忌,实际数量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如果正当书籍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出于商业赢利目的的黄色书籍就会占据学生的阅读世界,这也是要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尽量满足学生课外阅读要求的重要原因。
在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实践上,已经有走在前列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让我们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也许,书籍就是引领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创造辉煌的最好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