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宙合方圆”:客家土楼的生命世界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闽粤赣交界的闽西山区,有着让世界为之震撼的“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它们便是客家土楼。这是一种集体聚居的生土夯筑的大型建筑,形式多样,且因地制宜,与周围山水和谐相处。2008年7月7日,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福建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6个世界遗产地!
  土楼成为世界遗产之一员,说明这一承载着灿烂历史的建筑形式进一步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宙合”:建筑的生命世界
  土楼作为居住的场所,并不只是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同时它也是人们精神上的“家园”。
  与纪念性、标志性建筑不同,作为民居建筑的土楼不刻意追求永恒或者不朽,它不过让普通人的生命得到自然的隐藏和显现;它不从生活中抽离什么,也不增加什么,而是让生活如常存在。它不言说,却也表达—通过每一个居住在其中的人来感受,通过每一个接近它的人的心灵来表达。它静静站立,以其存在提示着流逝的过去,那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艰辛和幸福,沉重和高蹈。它也遥望着远方和未来,以平和之心、超然之态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各种不确定性的实现和消逝。
  “宙合”一词源自《管子》。“宙合”首先是一种超越日常空间观念的空间性存在。《管子·宙合》云:“天地,万物之橐;宙合,有橐天地。”“宙合之意,上通之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散之于无间,不可名而山。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故曰有橐天地。”天地已经够大了,但“宙合”“大之无外”,能包容天地在内。另一方面,“宙合”又“小之无内”,“散之于无间”,是至精至微的。
  “宙合”不只是空间性的存在。《尸子》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淮南子》亦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宙”是古往今来的所有时间。可见,“宙合”也是一个时间性概念。
  综合起来看,“宙合”是一种时间和空间浑然交融的状态,它构成了世界的经纬。“宙合”实际上就是古人推崇的宇宙、社会与人生之“道”。
  选择“宙合方圆”作为文题,正是为了突破以往研究民居时就建筑言建筑的樊囿,尝试把土楼置入宏大的时空背景当中,将其视为一个“意义生成”的世界,站在生命存在的视角上为曾经遭受“祛魅”的土楼再次“复魅”。
  建筑生命的源泉,根在人,在人的生活及其文化。建筑如“宙合”般的大袋子,把人的生活和文化合络为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可以观他者,也可发现自己。土楼建筑是大地宇宙间生命展开的表象,是人类思想的具象形式。表象和具象之后蕴藏的是人们的生活哲学、生命智慧,是人们对于宇宙和人生之“道”的理解。“宙合”的世界如同不息川水,汇入时间之河,形成文化之流。这是建筑的生气所在,灵魂所系。
  每一座土楼都呈现出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各种建筑构件连同它们与环境的呼应、“对话”,呈现出居住者的生活面貌、生存智慧、生命的艰难及其诗性。客家土楼呈现出来的是客家人的生活世界,也是他们的生命境界。当然,这样的一个世界,有其具体可见可感的符号和形象,也有可悟可思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性。
  “圆”和“方”的现实形态与文化蕴藉
  圆楼和方楼是客家土楼的两种基本形态,土楼的其他形态如五凤楼、椭圆形土楼、弧形土楼、半圆形土楼、扇形土楼、五角形土楼、马蹄形土楼等都跟圆形和方形有着某种或隐或显的联系,或可称之为它们的变异形式或混合形态。这并不是说“方形土楼”与“圆形土楼”是客家土楼的两个原型,而是说“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最集中、也最充分地表现了带有普遍性的土楼形式,集中诠释了“圆”和“方”的文化意象和观念。
  “圆”和“方”作为客家土楼的基本形象,不仅只是视觉形式,也是一种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气质遥相呼应,息息相通。《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诗性和思性兼美的句子:“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周易》说的是变易之道、生生不息的生命气质,而“圆”与“方”显然是《易》之智慧的两条路径。牟宗三先生在《周易哲学演讲录》中感慨道:“人的精神呀,人的智慧有用‘圆而神’的方式发出,有以‘方以知’的方式发出。”可以说,“方圆智慧”是中国人的宇宙智慧、生命智慧、生存智慧、伦理智慧和生活智慧。在文化意蕴上,“圆”和“方”象征着天与地、自由和秩序、自然和人工、浪漫想象与现实理性……方圆智慧,把无限的变化和万物的差异恰如其分地置放于得体境遇之中。而万物因合其性、得其体,获得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溯源求根,乃是人类思维的情结,抑或是宿命。关于客家土楼起源和流变的研究因此成为首要问题、基本问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各种起源说法中,有些观点明显带有主观的想象、臆测成分,尽管这种想象可能是诗意的。例如,曾有学者根据圆土楼的形状推论出客家土楼得以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出自于客家人顽强的女阴崇拜意识”(张佑周:《闽西客家土楼生殖崇拜事象探举》,《客家纵横》1992年第2期)。意象关联或许是存在的,而这种关联如何成为一种普遍现实,其过程和机制的复杂性或许会使做出论断更为艰难。
  罗香林先生为客家学的研究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客家研究导论》中他考证提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边疆部族侵扰和中原战乱的影响,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到南方,以后继续再往包括海外在内的四方播撒,最终形成了今天客家的分布状况。固然客家是从中原迁徙而来,但这并不能说明客家土楼源自中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建筑不像语言、生产工具和技术,可以由千里之外携带而来继续使用,它在相当程度上还受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建筑材料、经济和政治状况的综合影响。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文化意识等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传承性,它们也与如何生活、如何居住有着紧密关系,但是由此说客家土楼来自中原却是成问题的。这一研究路数的学者通过考证发现,中原的“坞”(堡)与客家土楼之间存在许多契合之处,特别是对防御性的重视。不过,要确证“坞”与客家土楼之间的传承关系,或许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需要做。
  还有一种观点:圆土楼的原型来自六千年前的半坡文化姜寨遗址中的圆形住居,方楼则起源于汉晋流行的坞堡。这种解释无疑是一个横跨几千年的历史想象,并不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早期人类的住宅形式无疑都是非常相似的,而如何从简单走向复杂,则各不相同。这样的“源”显然是太过于遥远。
  当我们为客家土楼寻找根源的时候,放眼历史长河,浩瀚如星空,何处是故乡?谁是我们自己?或许应该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是谁。一旦我们建立了人作为一种存在的感悟、理解和认知,我们便能够很好地理解自身,以及我们的“根”。因此,客家土楼的起源问题依赖于我们对于土楼更为深刻的理解。客家土楼是特定的一群人在特定的地所,以特定的方式去居住、去生活、去存在的场域。他们有自己面临的难题,有自己的生活理解和理想,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简单地表述土楼起源于什么是艰难的事情。它并不来源于他者,它只来源于自身,因为它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一个自为自在的世界,有自身特定的时空语境。
  逻辑层次上的艺术起源探讨有其自身的理论诉求。某一特定建筑起源的探讨,虽不能根据完全普遍意义上的建筑起源理论演绎而来,但相对于经验层面上的影响关系而言,其解释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对土楼起源的解释依赖于对土楼建筑艺术的理解,而不是在漫无边际的历史中寻找相似的形象,也不是在周边地区寻找类似的居住模式。时间和空间上的关联性并不足以完全解释土楼的起源问题。
  在“流”的分析上,方楼与圆楼的关系,尤其方楼和圆楼孰先孰后一直备受关注。有学者依据某种艺术人类学思路提出一种非常符合逻辑,却很难得到历史验证的看法。这种观点是通过回溯想象的原始语境来展开论述的: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在生产力非常不发达的情况下,只能过着平等、平均的氏族生活,他们围绕着黑暗中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享受美味的猎物,欢畅地跳着原始的激情舞蹈;以火堆为中心,形成一个到中心距离相等的圆,这成为最早的圆形居住的意象及其文化源头。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不平等出现了,秩序应运而生,方方正正的方楼也就出现了。由此可见,圆楼起源理应比方楼起源要早。
  这种解释无疑是浪漫而颇让人心动的,因为它构造了一个似乎是合乎情理的场景,方楼和圆楼被安置在这个逻辑链条上。然而,这一解释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想象中的推论,可想而知。首先,它缺乏考古学上的证明。其次,这个解释得以确立的社会基础无疑是缺乏普遍性依据的。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组织是否直接决定了建筑形制呢?是否有其他客观条件或文化观念参与其中?笔者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此提出质疑:一、客家土楼毕竟只是近几百年以来的事情,它的生成语境与原始艺术起源的历史想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二、大量的土楼调查显示,方楼产生的年代远远早于圆楼,早期方楼的数量也远远多于圆楼。客家土楼的实例或许不能完全推翻以上圆楼早于方楼的论断,然而,至少说明二者之间的演变存在着复杂性。
  就客家土楼而言,到底是先圆而后方,还是先方而后圆呢?有学者通过考证现有土楼的建造年代,比较二者功能上的优劣得出结论,认为客家土楼经历了一个从方到圆的转化过程。黄汉民先生通过列举圆楼相对方楼而言的八个方面优点,证明方楼转化到圆楼的必然性。诸如圆楼更有利于房间分配、节省建材、营造方便、抗震性能好、利于避煞等。从自然选择的思路来看,相对于方楼而言,圆楼具有如此多的优势,理应逐渐成为人们的第一选择。然而是否能够因此说方楼就比圆楼早呢?A优于B,是否能够说A是由B转化而来的呢?这种逻辑显然是不够严密的。笔者这种质疑或许有些极端,但我们确实应该留意,在进行任何历史描述时都要充分估计历史的复杂性。
  方楼有哪些圆楼不具备的优点?方楼的不可替代性在何处?无论是圆楼优越于方楼,抑或是方楼优越于圆楼,都不能充分说明圆楼早还是方楼早,因为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圆楼和方楼一直都共同存在着,谁也没有最终取代谁。正如“一阴一阳谓之道”,“一方一圆”才是客家土楼,二元对立,定要分个先后高下或许只是进行认识与考证的智力游戏。实际上,圆楼和方楼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殊途同归,同旨殊形,共同表征着客家土楼世界的魅力。
  见证与寄托:守护一片精神天空
  土楼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见证了那些已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人、物和故事;它们仍栩栩如生地“活”在土楼的每一个角落里。
  土楼是一个民族的见证,它见证了在千年迁徙过程中经历了百转千回的客家民系。千年的历史沧桑凝固在土楼身上,我们分明可以在它中间看到过往的筚路蓝缕,听到曾经的书声朗朗。
  它又岂止是见证了一个民系?在它身上,我们明明可以看到整个汉族乃至中华民族流淌着的鲜红血液。它是向世人展示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他们(客家人)走在路上的身影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不息的写照”(何葆国:《中国土楼·序》,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感受土楼,就是感受一个民族拓荒垦殖、颠沛流离的苦难命运。叩问土楼,就是叩问那眼在漂泊者心头永远清澈如昔的力量泉源。守护土楼,就是守护深藏在民间的、栩栩如生又无以释怀的历史文化回忆……
  在今天,土楼已经成为客家人沧桑历史和民系精神的负载形式,成为珍藏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头的精神故乡。作为“心灵家园”,它吸引着华夏儿女的目光,成为维系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感的强大纽带,思“家”的游子每年都要到这里驻足“朝拜”。土楼的这种精神价值“与古为新”,在精神“无根”、价值“失重”的现在显得弥足珍贵,并且将在未来不断得到彰显。
  (题图:永定县下洋镇初溪土楼群)
  ———————————————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怎样避免满堂灌,或者避免仅有热闹的形式而无实质的内容?要实现课堂的真正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让孩子在课堂上产生"愉悦感";把
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离不开社区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区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逐渐成型,使社区教育工作者面临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合理设计和完
以某丙烷脱氢项目的压缩机管道设计为例,重点分析离心式压缩机的进出口管道、蒸汽透平管道的布置以及管架的设计,阐述了离心式压缩机及透平管道设计要点。离心式压缩机分为低压
<正>临床的行为观察上,自闭症儿童常被描述为"视觉思维者"或"视觉思考者",其视觉获取信息的能力大于听觉,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主要靠视觉。"视觉支持"策略是根据这一认知加工特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团队意识以及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应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高效落
近年来,我国页岩气取得了快速发展。2014年,页岩气勘探开发将步入实质性的规模化生产。2011年全国完钻页岩气水平井2口,2012年全国完钻页岩气水平井20余口,2013年完钻50余口,预计2
摘 要:历史学科对于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历史学科所具备的人文教育价值与内涵,不断融入价值观教育内容,以严谨史实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从学生学情视角展开价值观教育,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不断提升學生的历史价值观。   关键词: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偶然在《北京日报》上看到赤飞先生所写《结缘红楼梦》一文,在文中谈到他与《红楼梦》有缘,这缘来自他的故乡自家疃。白家疃与大名鼎鼎的香山仅一峰之隔,村西河滩上有座小石桥,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末,小石桥一下出了名,不断有城里人来给它照相、画画,说200多年前,有个叫曹雪芹的大作家,曾经在这附近住过,他还在这里写过一本书叫《红楼梦》,很有名。赤飞因此与《红楼梦》结缘。  白家疃在温泉附近,我曾数十次去过温
近代以来,掌故学盛极一时。只是因为用通俗眼光来看,治掌故学的专家中,多为旧式学人,于是学界多以别样眼光看待,甚且摒之于现代学术之外。实际上,这些人中不乏我们眼中的新式学人。从另一方面来讲,他们治学的格局气象决非简单的新旧一语所能概括,其治学范围之广阔与方法之精微,更非传统旧学所能涵盖。作为一门学术,掌故学取舍必慎,征引必实,实有其不可取代之地位与价值。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掌故学自晚清兴起,至民国蔚
实验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以趣味化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