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少女为何离家出走?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婧婧(化名)今年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长得亭亭玉立。今年春节后,婧婧和女友在一起玩,说自己年后18岁了,想找个男朋友,女友就介绍许建(化名)和她认识。许建22岁,长得很帅气。
  婧婧和许建相处3天后,就要和他一起去苏州打工,许建让她先和父母说一声,她却说等到苏州再打电话回家。就这样,许建和婧婧一起来到苏州。
  婧婧母亲李秀兰以为婧婧去了外婆家,几天不见才知实情,找到许家,可人已走了。
  几天后,婧婧打电话给家里说她在上海,叫爸妈放心。
  李秀兰十分恼怒,几经周折查询到许建的手机号码,立即打电话给许建:“婧婧还未满14周岁,你带她离家出走是犯法的,你立即把婧婧送回家,否则我要向公安告你。”
  许建知道实情后,要把婧婧送回家,可婧婧哭着拒绝回家,并叫许建换掉手机号码。许建竟然听从了婧婧的意见。
  女儿仍然没有回来,李秀兰心里更加恐慌,拿着户口本就到派出所报案,控告许建拐骗罪。警方通过网上查询暂住人员登记信息,找到了许建的具体地址。警方传讯后,许建当即就被刑事拘留。婧婧也被父母从苏州强行带回家。
  
  背景:
  婧婧家住在北方一个偏僻乡村,父母嫌弃她是个女孩,生下来就把她送给姑姑抚养,一直到上学了才把她带回来。长期分离,亲子感情淡薄,李秀兰夫妇处处以儿子为中心,对女儿不怎么关心,也很少有感情上的沟通。婧婧弟弟也经常欺负姐姐,可妈妈从不主持公道,不把女儿放在眼里。婧婧父母的忽略和不当言行,使婧婧越来越压抑而自卑,性情愈来愈孤僻。
  在学校,婧婧成绩不好,因此老师也常常忽视婧婧,没给她过多的关心和鼓励。一天婧婧迟到了,老师当众指责:“人家都住得起校,你们家让你每天跑这么远,成绩跟不上也不管不问,你这成绩不上学也罢了。”老师的数落引起同学的哄笑。婧婧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精神压力很大,她无法改变妈妈的态度,也无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她空虚、痛苦、郁闷,又无处排解。于是她想找个男朋友,以此来寻找心理寄托与安慰,希望引起父母的关注。
  
  分析:
  如果许建在知道婧婧的真实年龄后,立即送她回家也就不会发生刑事责任,许建作为成年人,明显缺乏是非辨别能力与控制能力,法制意识淡薄。
  李秀兰夫妇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及其教育方式,让女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找男朋友的方式来逃避父母,并引起父母的关注,这对本案的起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师当众批评婧婧用语不当,也严重刺伤了婧婧的自尊心,让她感到在同学面前没有自尊,产生逃学念头,激发了事件的发生。
  
  建议:
  如果婧婧没有离家出走,李秀兰不会觉察出女儿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变化,也不会关注女儿的学业前途,只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对儿子的培养上。这种重男轻女、不负责任的做法显然不可取。无论男孩、女孩,不管富贵还是贫穷,父母都应给予孩子同等的关心呵护,同等的培养教育,这是做父母的应该遵循的道德理念。
  1、家长对子女不仅要待遇平等,更要地位平等、人格平等。遵循谁努力做的最好,就给谁奖励的原则,让孩子感知自己在父母心中是重要的。
  2、家长要与子女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感情和心理生理需要,对孩子遇到的困惑、苦恼一起分析原因,认真对待,对生活学习上的合理需求,应想方设法给予满足,减轻孩子的负担。
  3、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默默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如果父母认为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孩子自然也不会重视学习,觉得辍学也无所谓了。
  4、父母与学校应形成良性互动,家长应主动积极与老师沟通,调整家庭教育策略。
  5、对青春期孩子,要注意观察他们细微的心理动态,在孩子有心理障碍时,情绪会有所反映。例如学习成绩下降,对父母说谎,喜欢接触社会上的成年人,经常发脾气抱怨等。父母对这些反常行为,要及时予以引导,让孩子说出心里话,和孩子研究解决对策,达成一致看法后再解决问题。千万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责备或强迫压制。孩子的自我意识、自尊心都很强,如果父母方法不当,往往会事与愿违。
  6、在孩子出现问题后,父母应持冷静理智的态度,考虑未成年子女提出的要求与意见,研究处理事情的方法和策略。婧婧的父母向派出所报案,并把她从苏州强行带回家,但这样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婧婧父母应该先和婧婧沟通,让她明白父母是爱她的,她离家出走的行为是错误的,给自己和父母都带来了伤害。并及时和学校取得联系,让老师和父母一起帮助、鼓励婧婧找回丢失的自信心,重返校园。
  (作者系南京市法律援助服务中心、江苏维世德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
  www.mochou.cn“在线投稿”《家教与成才》
其他文献
湛湛4岁半,聪明又调皮,表现欲望很强。在幼儿园,时不时因为违反纪律被老师训斥,回家后,心里就会很难过。有一次,他对妈妈说自己是班里最丑的。有时,家里来客人了,妈妈让他表演唱歌跳舞,他会拒绝,说自己的声音很难听。遇到高难度的拼图拼半天也拼不好,他会气恼地大叫“笨蛋”。看到他这么小的年龄就这样自怨自艾,妈妈的心里很难过。  湛湛妈妈知道湛湛的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心情压抑所致。那么,作为家长,应怎样教会宝宝
期刊
洪艳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梳着高高的长马尾辫,挺好看的。她学习虽然不是太好,但是体育一级棒,是我们班的体育健将!  平时,洪艳活泼好动,一下课,就消失在教室里,活跃在操场上。她很有体育天赋:滚铁圈第一个学会,踢毽子一口气能踢三四十个,我们班谁也比不上她!  印象最深的是体育课上的接力跑步比赛,我们组争第一全指望她了!前面几个同学跑下来后,我们组已经落后了一大截,大家急得直跺
期刊
我们一(3)班有48个稚气未脱的小不点,我时刻被他们的童真感染着,与这群孩子相处,自己仿佛也有了一颗童心,与他们同喜同乐。    小金鱼,自在游    “老师,小炜往荷花池里扔泥土,砸中了还哈哈大笑。”  “老师,小浩往荷花池里扔大把的米粒,说是给小鱼喂食。”  “老师,小诚去抓荷花池里的小金鱼,差点摔下去。”  ……  课间,午间,这样的告状声就不断。教室前面有个椭圆形的荷花池,红白相间的池沿,
期刊
听,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功,也是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起始和重要阶段,所以很多家长都很关注: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英语听力能力?  英语不是母语,家长在生活中要尽量给孩子创设一个听英语的环境。以下几条建议可供参考:      1、播放英语课文录音  无论是孩子在校学习的英语教材,或是课外学习的教材,都应该鼓励孩子坚持听录音。  建议:  课前预习听,课后巩固听,反复听,模仿跟读(复读机也
期刊
这一次,只不过是把女儿送到了幼儿园,我的心中却涌出了万分的怜悯和内疚。  吃过午饭后,我照例带着女儿睡觉。她今天中午吃了满满一小碗米饭,还有西红柿鸡蛋等。吃饭时候她也没有像前两天中午那样故意吵吵闹闹不肯吃。“也许是昨天晚上被我训的吧。”我窃喜。饭后几分钟,她又到我身边蹭来蹭去,我把她抱在腿上闲话了一会,还亲了亲她的小脸。  睡觉时,她一会儿翻身,一会儿坐起,始终不肯安静入睡。我说:“把眼睛闭上不说
期刊
你一定要记住:在你的身上有缺点,也有优点,只是你总是暴露出你的缺点,忘记了你的优点而已。    1  米老师把小江叫到办公室,拿着课代表交上来的作业登记,说:“小江,你的作业还没有交呢!”米老师的嘴角有微微的笑容,就像早晨的太阳,温暖,却不刺眼。  小江是一个小男孩,个子不高,眼神有些闪烁。他看着这位刚接班的语文老师,说:“老师,我不会做。”  米老师还是微笑着看着他:“哦?哪里不会做?”  然后
期刊
【案例1】:昊昊读小学二年级,是位公认的好学生、乖孩子,但性格似乎不太开朗,只要做错一点事情他就很容易紧张;他成绩优秀,却总是担心考试发挥不好,整天都是一副惴惴不安、心事重重的样子。最近报名参加英语竞赛之后,昊昊出现了尿频、尿急、盗汗的症状。爸爸妈妈非常着急,在征得昊昊同意后,来到心理门诊寻求帮助。  【案例2】:晴晴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爸爸妈妈十分关注孩子的教育,开始为她物色
期刊
没有做妈妈时我还挺自信,觉得自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不错,将来养育孩子一定是轻松自如。可自从我有了宝贝女儿,在她的好奇心面前,我这点儿自信的“资本”苍白得不堪一击——    中午吃饭时,女儿只吃青菜不吃肉,我极力劝她吃鱼肉、牛肉,她不仅没有吃,还给我提了个问题:“妈妈,您平时不是教育我‘人和动物是平等的,人没有权利虐待动物’吗?那人为什么又要残忍地吃动物的肉呢?”我给了
期刊
搬家之后,我和一位教音乐的同事成了邻居。从此,每天早上六点,钢琴声准时从隔壁传来。琴声如水,仿佛柔声的呼唤,叫醒每个慵懒的清晨。  琴是同事家的女儿弹的,比我儿子大一岁。当儿子忙着和同伴摔泥巴、赛陀螺的时候,邻家小女逐渐练出了名堂。她家墙壁上光鲜的照片开始多起来,夸赞声也随之多起来。听得我心头痒痒,跟老公商量:让咱儿子也学弹琴吧。老公和儿子都没反对,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最初的日子里,儿子是雀跃
期刊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擅长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心理发育评估以及儿童常见疾病的防治。    Q我儿子今年6周岁,我们发现他最近晚上睡觉时,经常打呼噜。请问这种现象是否正常?需不需要去医院检查?  安徽蚌埠 张扬    A张扬同志,你好!  有的孩子睡觉时偶尔打呼噜,可能是由于睡眠时与呼吸有关的肌肉松弛,使呼气时排气受到影响,当改变体位后,呼噜声就消失了。但有些儿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