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绿色创新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在明确绿色创新型制度内涵的基础上,依据绿色创新型制度在各阶段的发展特征、政策背景,将绿色创新型制度发展划分为主要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78-1999年)、初级阶段(2000-2011年)、形成阶段(2012年—至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制度变迁下城市绿色创新发展体系的形成过程.绿色创新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为城市经济增长、环境治理、能源转型、生态宜居和高品质生活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机 构】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创新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在明确绿色创新型制度内涵的基础上,依据绿色创新型制度在各阶段的发展特征、政策背景,将绿色创新型制度发展划分为主要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78-1999年)、初级阶段(2000-2011年)、形成阶段(2012年—至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制度变迁下城市绿色创新发展体系的形成过程.绿色创新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为城市经济增长、环境治理、能源转型、生态宜居和高品质生活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其他文献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生态宜居是根本,但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生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文章基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现状,利用微分博弈的方法,构建了基于连续时间的农户与地方政府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微分博弈模型,首先获取了农户和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其次探讨了不同参数变化对最优策略的影响,最后利用Matlab对模型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环保监管意识和环保监管能力及对违规排放生活垃圾的惩罚力度影响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量;第三方力量的环保监管意识和环保监管能力影响地方政府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努力程度.
选取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将环境规制细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激励型环境规制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三类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类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本地及邻近地区三类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方向均相反.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激励型环境规制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促进作用.其中激励型环境规制是当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
文章采用基于节水潜力和减排潜力的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模型对2017年张家口市永定河流域相关区县进行试算,结果表明农田灌溉节水和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是最优先的资金投入方向.节水方面,农田灌溉节水分配的节水资金占总资金的93.04%,重点地区为宣化区、涿鹿县和怀来县;居民生活和林牧渔畜分别占4.33%和2.63%,重点地区为宣化区.减排方面,污水处理厂的CODCr、氨氮和总磷污染物减排分别占26.25%、25.77%和11.57%,重点地区为涿鹿县;直排工业源的CODCr和氨氮减排占比为17.97%和9.05%
利用我国2009-2017的省级面板数据,结合全局莫兰指数及局部莫兰指数散点图,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环境规制、新型城镇化及其二者交互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从本地效应来看,环境规制的实施带来的绿色技术创新无法弥补治理污染成本的上升,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使资源合理再分配,促进本省经济增长,二者交互对本省经济增长亦呈现出正向作用;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环境规制、新型城镇化分别对邻省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但由于竞争效应的存在,二者交互对邻省经济增长的效应为负.基于此,政府应鼓励企业进行绿
文章基于2005-2017年环渤海地区17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结合ESDA分析空间演化趋势及空间相关性,并建立空间杜宾-STIRPAT模型探讨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显示: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呈现逐渐上升态势,地区间差异较大;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在空间上整体呈东北—西南格局并逐渐向西南方向转移,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聚集特征,各地区在空间上相互影响;人均GDP、农业研发投入、人口老龄化程度、财政支农水平、农
产业是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产业的本质是人的能动性和自然规定性的辩证统一.工业经济时代出现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失和.克服生态危机不是靠限制产业发展规模就能实现的,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蕴含在人与自然辩证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桥梁,也是和谐的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标志.人们需要通过绿色科技创新来重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和谐互适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适应性环境管理的理念,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历次规划进行的回顾性评价表明,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在规划模式、管理目的 及实施措施等方面,已呈现出渐进式、问题导向及策略调整等适应性管理的特征.然而,滇池流域严峻的水污染形势、外流域调水的风险、河湖水生态功能丧失、风险管理转型的迫切需求等问题依然存在.适应性管理可为新一轮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提供思路,即水环境管理目标向风险管理转型,将规划范围拓展至调水水源区及周边辐射区域的广义流域,侧重于重构具备健康水生态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并提升管理响应能力以应对流域
以钱塘江流域范围内的38个县域作为研究对象,检验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库兹涅茨效应,发现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单位面积GDP之间存在倒"N"型的曲线关系,大部分县域处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GDP呈负相关的第一阶段。上城区1995年开始进入库兹涅茨曲线的第二阶段,2000年、2005年、2010年一直处在第二阶段的水平,滨江区在2018年进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GDP呈正相关的第二阶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于城市质量管理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上海市的环境特征,提出了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环境质量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及综合指数法对上海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表明:上海市城市生态环境2010-2017年逐年改善,自然生态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社会发展环境稳中有升,贡献度最大;经济发展环境贡献度较小,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的趋势发展.社会发展指数所占权重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为0.3891,表明上海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是生态文明审计的重要内容.针对效率性评价指标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中的难点问题,引入了非期望产出SBM模型.首先,介绍了非期望产出SBM模型的适用性,其次,构建了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性评价指标,最后,选取2013-2017年中国除西藏及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其他30个省份对构建的指标进行了应用研究,测算了其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值,分析了无效率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