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图片编辑到专业策展人,再到做文化产业的研究,从北上广到成都,崔波一直在路上,一直不肯停下“追新”的步伐,他说,因为老是有人追赶,你必须要比别人提前那么一小步。
居安思危,人要自己逼自己
从2012年2月28日到5月1日,毕加索画展在成都持续了多长时间,策展人崔波就在成都当代美术馆“闭关”了多长时间。展览结束,崔波又开始了他全国各地到处跑的奔波,到了10月,他的奔波以每天一个城市的频率进行。崔波的父亲、妻儿要见到他一面都很困难,因此,记者能当面采访他简直得见缝插针。在10月末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五接到崔波的电话,他正在成都,仅仅呆两天。这一次,崔波是来成都看房子的,他准备到成都安下家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做一点事情。”
在崔波看房子的间隙,我们约在万象城的Costa见面。见面之前,记者仅了解,崔波在成为专业策展人之前是媒体圈里知名的图片编辑,早在中国媒体还没有成熟的图片编辑概念时,他就已经在从事这个职业。图片编辑一做就是18年,曾为《新周刊》、《南方日报》、《东方早报》、《21世纪经济报道》、《竞报》等国内数一数二的知名媒体工作,在他的参与和奔走下成立的中国新锐媒体视觉媒体联盟至今仍在国内媒体圈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他早在2006年建立起来的竞园北京图片产业基地是国内最早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就在越来越多的视觉爱好者也走上图片编辑道路的时候,崔波忽然转型做策展人了。上海世博会前后,崔波在上海呆了整整两年,一共有10个世博会场馆(中国航空馆和立陶宛、塞尔维亚等9个国际馆)都有崔波参与的痕迹。他的工作包括前期设计,中期修建和后期的运营管理。也是在世博会期间,崔波参与了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的蔡国强展览:“觉得做展览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自己做图片编辑期间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媒体资源和国内外顶级摄影机构资源,不如转型专门做展览吧!”做专业策展人之后,崔波参与运作了平遥摄影节、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重庆摄影节、2012毕加索成都大展,以及国内外很多顶级展览。
就在所有人以为崔波会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好好做他的策展人时,他却不想做了,准备退下来做文化产业的研究。为什么呢?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这个44岁的成熟男人略有点孩子气地说:“就是不想做了。做任何事情都是一开始很好玩,但渐渐就有了很多人追赶你,你看啊,现在越来越多的策展人,压力太大了。即便别人不逼你,你得自己逼自己啊,得居安思危,所以总要比别人多走那么半步或者一小步。还好总有一些更好玩的事情在前面,前景诱人。”
放弃既有一切,定居成都
采访中,崔波告诉记者,这一次之所以约我们在万象城见面,是因为他刚好在附近看房子。他说他对这附近的环境比较满意,极有可能很快就定下来,放弃北京和广州两边跑的生活,定居成都。我们谈到了成都二环堵车的话题,崔波满不在乎地说:“成都也叫堵?叫堵的人是没有见过北京的交通,动都动不了,那才叫堵!”崔波说这一次自己还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因为放弃北京和广州,对于一个40多岁的事业有成、社会关系成熟的男人来说,等于是放弃了既有的人脉、资源、关系和圈子,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从头开始。
崔波对于成都的爱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当时《新周刊》以“第四城”为这个城市命名,崔波其时正在《新周刊》工作,为了操作“第四城”这个选题,崔波翻看和整理了大量成都的老照片,包括1882年到1937年早期外国传教士和植物学家拍摄的图片,在整理过程中,他被成都的影像价值震惊了。手舞足蹈地回忆当时的感受,崔波对记者用了一个的成语:“无与伦比。”在“第四城”声名鹊起的2000年,他就想亲自来见见这个影像价值无与伦比的城市,但因为要留守后方做图片工作,所以没有跟同事一起前来,对崔波来说,这是个遗憾。后来也有来成都的机会,但崔波偏偏不愿意贸然前来,他不想仅仅作为一个过客,匆匆而来,浮光掠影看上两眼又匆匆而去,和这个城市没有任何的关系。
因缘际会,2012年,毕加索成都大展的方案摆在了崔波的面前,他笑称自己是“临危受命”:“计划很突然,临到末了才知道要做这么一个事情。”他立即从广州直接赶到成都当代美术中心,在整整4个月内,崔波天天在展厅里,没有周末,也没有进过市区吃一顿饭。无聊之余,崔波把美术馆里所有能够找到的书籍,无论是出售的还是展出的,全部看了一个遍。直到毕加索展结束,崔波才有机会走出来,发泄一般在成都狠狠玩了半个月,借了一辆车开着随性而往,还到王府井背后排队买包子吃。随后,崔波沿着自己10多年前翻看的大师老照片的足迹,重走了“西康影像”一线,在雅安、汉源等地跑了一遍。一两个月之后离开成都时,崔波背走了40多斤汉源花椒,留下了对于四川的深深眷念,产生了在此扎下根的来念头。
崔波说自己去年一年就飞了20万公里,真是累积了很多飞行里程,今年更甚,最近是每天呆一个城市,每天早晨在酒店醒来,睁开眼睛时都会对自己身在何方迷茫一阵子。头一天老父亲还打来电话,劈头第一句就是问:“你又是在哪个城市?”他们经常探讨,究竟是不是最初把崔波的名字给取坏了,一个奔波的“波”字,似乎注定了他的漂泊不定。
奔波是否劳累,崔波在乎,却并不过于在乎。这忙碌的奔忙正符合他的性格,脚步迈得比别人快,哪怕快一小步,也足以令他自得。
问他>>>
我的生活不可复制
Q=《成都女报》A=崔波
Q:能谈谈你的家庭吗?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这样漂泊不定的生活,妻儿不会有意见?
A:我和太太结婚15年,孩子13岁。目前我太太和儿子生活在广州,太太是大学老师,把儿子料理得很好,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相处模式,我半年不回去都没有问题。太太是个很有主意的人,儿子读初一的时候,她忽然就让孩子不去上学了,在家里自己教育,事前也没有跟我商量,不过我相信她的判断,她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
Q:两地分居不会影响夫妻感情吗?
A: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要忙,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的爱好和话题,但孩子是重要的维系。美食和品茶算是我们共同的兴趣,太太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对于吃讲究且挑剔,每次回去我都会给她做很精致的素食。我们虽然并不享受目前的关系模式和相处状态,但至少都能接受,这要感谢我太太的宽容,她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女人。所以其实我们的关系模式有不可复制性,别人很难效仿。
Q:在成都安家之后会把太太和孩子接过来吗?
A:我这次把房子大概定下来之后,过段时间我太太应该会来看看,她准备把儿子送去国外读书,至于她自己会不会来长期定居成都,看她自己喜好。
Q:川菜吃得惯吗?对于成都美食印象如何?
A:昨天才有朋友调侃说我简直是“为了这张嘴来的成都”,说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我是一个乐于享受美食的人,到了成都简直是如鱼得水。高中的时候,怕我考不上大学,父亲安排我去学修理汽车,而母亲安排我去厨师学校学烹饪,后来修车没学好,烹饪倒是学成了国家二级厨师。大学时候在武汉读书,学会了吃辣,板嗜重口味,麻辣皆宜,对于川菜口味很迷恋。
Q:对于成都女人的印象如何呢?
A:非常好,长得漂亮啊,又能吃又会吃,又会玩。刚刚到这个城市,也许你会对女人们打麻将、抽烟接受不了,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在这种城市安逸和悠闲的状态里,女人的这种状态很相宜,很美。
Q:敢于转型有时候也可以被认为是缺乏责任感,你怎么看呢?
A:说起来我的确缺少一定的责任心,没有什么人生规划,用一句老话来说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很多体制内的人羡慕我的生活状态,但真让他们放弃既有的一切,他们又不肯了,所以我其实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范本。
居安思危,人要自己逼自己
从2012年2月28日到5月1日,毕加索画展在成都持续了多长时间,策展人崔波就在成都当代美术馆“闭关”了多长时间。展览结束,崔波又开始了他全国各地到处跑的奔波,到了10月,他的奔波以每天一个城市的频率进行。崔波的父亲、妻儿要见到他一面都很困难,因此,记者能当面采访他简直得见缝插针。在10月末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五接到崔波的电话,他正在成都,仅仅呆两天。这一次,崔波是来成都看房子的,他准备到成都安下家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做一点事情。”
在崔波看房子的间隙,我们约在万象城的Costa见面。见面之前,记者仅了解,崔波在成为专业策展人之前是媒体圈里知名的图片编辑,早在中国媒体还没有成熟的图片编辑概念时,他就已经在从事这个职业。图片编辑一做就是18年,曾为《新周刊》、《南方日报》、《东方早报》、《21世纪经济报道》、《竞报》等国内数一数二的知名媒体工作,在他的参与和奔走下成立的中国新锐媒体视觉媒体联盟至今仍在国内媒体圈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他早在2006年建立起来的竞园北京图片产业基地是国内最早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就在越来越多的视觉爱好者也走上图片编辑道路的时候,崔波忽然转型做策展人了。上海世博会前后,崔波在上海呆了整整两年,一共有10个世博会场馆(中国航空馆和立陶宛、塞尔维亚等9个国际馆)都有崔波参与的痕迹。他的工作包括前期设计,中期修建和后期的运营管理。也是在世博会期间,崔波参与了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的蔡国强展览:“觉得做展览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自己做图片编辑期间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媒体资源和国内外顶级摄影机构资源,不如转型专门做展览吧!”做专业策展人之后,崔波参与运作了平遥摄影节、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重庆摄影节、2012毕加索成都大展,以及国内外很多顶级展览。
就在所有人以为崔波会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好好做他的策展人时,他却不想做了,准备退下来做文化产业的研究。为什么呢?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这个44岁的成熟男人略有点孩子气地说:“就是不想做了。做任何事情都是一开始很好玩,但渐渐就有了很多人追赶你,你看啊,现在越来越多的策展人,压力太大了。即便别人不逼你,你得自己逼自己啊,得居安思危,所以总要比别人多走那么半步或者一小步。还好总有一些更好玩的事情在前面,前景诱人。”
放弃既有一切,定居成都
采访中,崔波告诉记者,这一次之所以约我们在万象城见面,是因为他刚好在附近看房子。他说他对这附近的环境比较满意,极有可能很快就定下来,放弃北京和广州两边跑的生活,定居成都。我们谈到了成都二环堵车的话题,崔波满不在乎地说:“成都也叫堵?叫堵的人是没有见过北京的交通,动都动不了,那才叫堵!”崔波说这一次自己还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因为放弃北京和广州,对于一个40多岁的事业有成、社会关系成熟的男人来说,等于是放弃了既有的人脉、资源、关系和圈子,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从头开始。
崔波对于成都的爱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当时《新周刊》以“第四城”为这个城市命名,崔波其时正在《新周刊》工作,为了操作“第四城”这个选题,崔波翻看和整理了大量成都的老照片,包括1882年到1937年早期外国传教士和植物学家拍摄的图片,在整理过程中,他被成都的影像价值震惊了。手舞足蹈地回忆当时的感受,崔波对记者用了一个的成语:“无与伦比。”在“第四城”声名鹊起的2000年,他就想亲自来见见这个影像价值无与伦比的城市,但因为要留守后方做图片工作,所以没有跟同事一起前来,对崔波来说,这是个遗憾。后来也有来成都的机会,但崔波偏偏不愿意贸然前来,他不想仅仅作为一个过客,匆匆而来,浮光掠影看上两眼又匆匆而去,和这个城市没有任何的关系。
因缘际会,2012年,毕加索成都大展的方案摆在了崔波的面前,他笑称自己是“临危受命”:“计划很突然,临到末了才知道要做这么一个事情。”他立即从广州直接赶到成都当代美术中心,在整整4个月内,崔波天天在展厅里,没有周末,也没有进过市区吃一顿饭。无聊之余,崔波把美术馆里所有能够找到的书籍,无论是出售的还是展出的,全部看了一个遍。直到毕加索展结束,崔波才有机会走出来,发泄一般在成都狠狠玩了半个月,借了一辆车开着随性而往,还到王府井背后排队买包子吃。随后,崔波沿着自己10多年前翻看的大师老照片的足迹,重走了“西康影像”一线,在雅安、汉源等地跑了一遍。一两个月之后离开成都时,崔波背走了40多斤汉源花椒,留下了对于四川的深深眷念,产生了在此扎下根的来念头。
崔波说自己去年一年就飞了20万公里,真是累积了很多飞行里程,今年更甚,最近是每天呆一个城市,每天早晨在酒店醒来,睁开眼睛时都会对自己身在何方迷茫一阵子。头一天老父亲还打来电话,劈头第一句就是问:“你又是在哪个城市?”他们经常探讨,究竟是不是最初把崔波的名字给取坏了,一个奔波的“波”字,似乎注定了他的漂泊不定。
奔波是否劳累,崔波在乎,却并不过于在乎。这忙碌的奔忙正符合他的性格,脚步迈得比别人快,哪怕快一小步,也足以令他自得。
问他>>>
我的生活不可复制
Q=《成都女报》A=崔波
Q:能谈谈你的家庭吗?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这样漂泊不定的生活,妻儿不会有意见?
A:我和太太结婚15年,孩子13岁。目前我太太和儿子生活在广州,太太是大学老师,把儿子料理得很好,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相处模式,我半年不回去都没有问题。太太是个很有主意的人,儿子读初一的时候,她忽然就让孩子不去上学了,在家里自己教育,事前也没有跟我商量,不过我相信她的判断,她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
Q:两地分居不会影响夫妻感情吗?
A: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要忙,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的爱好和话题,但孩子是重要的维系。美食和品茶算是我们共同的兴趣,太太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对于吃讲究且挑剔,每次回去我都会给她做很精致的素食。我们虽然并不享受目前的关系模式和相处状态,但至少都能接受,这要感谢我太太的宽容,她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女人。所以其实我们的关系模式有不可复制性,别人很难效仿。
Q:在成都安家之后会把太太和孩子接过来吗?
A:我这次把房子大概定下来之后,过段时间我太太应该会来看看,她准备把儿子送去国外读书,至于她自己会不会来长期定居成都,看她自己喜好。
Q:川菜吃得惯吗?对于成都美食印象如何?
A:昨天才有朋友调侃说我简直是“为了这张嘴来的成都”,说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我是一个乐于享受美食的人,到了成都简直是如鱼得水。高中的时候,怕我考不上大学,父亲安排我去学修理汽车,而母亲安排我去厨师学校学烹饪,后来修车没学好,烹饪倒是学成了国家二级厨师。大学时候在武汉读书,学会了吃辣,板嗜重口味,麻辣皆宜,对于川菜口味很迷恋。
Q:对于成都女人的印象如何呢?
A:非常好,长得漂亮啊,又能吃又会吃,又会玩。刚刚到这个城市,也许你会对女人们打麻将、抽烟接受不了,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在这种城市安逸和悠闲的状态里,女人的这种状态很相宜,很美。
Q:敢于转型有时候也可以被认为是缺乏责任感,你怎么看呢?
A:说起来我的确缺少一定的责任心,没有什么人生规划,用一句老话来说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很多体制内的人羡慕我的生活状态,但真让他们放弃既有的一切,他们又不肯了,所以我其实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