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速度(创作谈)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l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航行的这片海水,是前人从未走过。”但丁一开始就知道海水的速度,他能够前进是因为他面向神秘,走进探索未知的旅程,带着始终如一的想象与激情。但丁知道在时间的前方有什么召唤着他,那是不断显现的速度。时间的不在场加速了某些事物的到来,就像诗歌是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从一个身份到另一个身份,使所有事物维持着生机。从这到那,存在着看不见的速度,速度是诗歌写作的出路。速度存在四面八方,当它们像火药一样被点燃就迅速汇聚到诗人的心头,如穿越千山万水的燃烧。
  一个自由的诗歌国度存在不同的心速。罗兰·巴特的学生隆巴多从布朗肖的眼里看到马拉美与里尔克不同的速度:马拉美让诗歌的爆发力在突如其来的闪耀中毁灭生灵,将诗意停留在那一刻令人炫目的活力中,这速度使得不存在变得显而易见;而里尔克永不停歇地在一个无声、静止、无尽的坠落中朝中心跌落。里尔克赞美无形,马拉美却将无形变成有形,他们都在瞬间产生了速度。伟大的诗人都具有一种瞬间的、突然亮出的光芒,这光芒就是超乎寻常的观念。
  观察的冲动与书写的欲望是诗歌速度形成的前奏。当一个人把全世界的梦想集中在他的心中,他就携带了节奏,他的诗歌就会瞬间加速,就像雄鹰展翅。在那一刻,人类的荣光注入万事万物,诗歌形式在生命形式中的闪耀达到了顶点,冲上思想的巅峰。这样的迫切仿佛来自对上帝的渴望。
  诗歌求助于速度,这使得它与其他文体有了区别,那是持续或解脱、决裂、破坏、改变,是新速度置换了旧速度,是突然的变声,是不可预知的神来之笔。这一点,诗人应该向燕子学习。燕子,黑色的闪电,它忽上忽下,急速飞翔,准确无误地捕捉到高处或者低处的小昆虫。作家蓬热说燕子是天空的签名,这太独到了。他观察到燕子锐角螺旋式的翻转,向上的饰针,羽翼飞快滑翔,加速、重复、鲨鱼的游弋……燕子停在电线杆上的时候,它是柔弱的,它飞翔的时候没有套路却是强力的王者。诗歌的力量与速度有时藏在微小的、不显眼的事物身上。
  我们惊讶于燕子身上速度迷人的变奏,闪耀的变体。诗歌总是处于这样临界的状态,就像燕子飞翔的观望,处于可度量与不可度量的稀有空间,隐匿着看不见的张力。诗歌产生的速度在有限空间,也在无限空间,对宇宙的直观意识产生宇宙力在诗的光年里拓展。诗人的任务不是告知人对物的感觉,而是告诉人感知世界如何运行。伟大的诗人都能看到心力,看见意志,看到可控的与不可控的,甚至看见命运的力。这力就是抓住里面与外面一闪而过的世界。
  一个人内心细微的波动也藏着速度,就像一只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它扇动几下翅膀,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再微不足道的悲伤,当它逆流成河,它产生的速度就是大江大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诗歌的速度慢下来或停滞不前,源于使用词语的惰性。没有主体的想法,没有哲学的意图,没有灵魂的觉醒,语言就蜷缩在角落如死灰。当一种惰性生成,它就有了限制,无法撕开一个裂口,无法唱出一个句子。唯有光的速度能撕开黑暗,摧毁之前的规则。
  语言之所以创造一切超凡的境界,在于词的速度处于变化之中,分裂与结合、自我异化与重新统一都在不断交替,在于主题与诗意之间产生紧张关系,在欲望里演变出风暴,去触及未来的无知。有内在速度的诗歌,它简明、准确、形象、到位、紧凑,充满个性的确立与照耀。空洞的言辞没有速度,因为它缺乏对生命的刷新,缺乏喷发熔岩般的激情,缺乏愛与真独一无二的融合。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就找到了一种速度。写作者必须与陈词滥调决裂,这样诗人才能感受到热流贯穿全身,心荡神驰起来!
  诗歌写作,很多时候是在写不下去、停顿的地方重新开始,思想的加速就在此时产生。一切都为灵魂的速度所改造。在诗人那里一切的速度都是被允许的。诗歌的加速总是存在天才的回声,天才总是一触即发,聆听到世界深处自然法则并存的心灵发出的连绵不绝的声音,听到人格的回响,捕捉难以言说的光辉。
  不可捉摸又神秘的速度一直为诗人所着迷。梦想就是速度,它其实是灵魂永不停息的运动,是一种无休止的抵达,不可穷尽的思想。诗歌必须独创,独创性的诗人从不在一般事物上止步,这是一种无法同化的原创性,真正让人兴奋的速度在骨头里,穿过骨头去抚摸心灵,心灵就丰盈起来。最初的措辞藏在神秘的心灵。心灵感知,就是把生命和热爱倾注进它所领悟的世界,此时技巧、天赋和心智在自我意识里急速运作,像海底的风暴在形成,创造力的螺旋在信念中上升,给你带来不可企及的诗歌玫瑰。
  有光的言辞才有速度。上帝说有光,这光就是神力。诗歌之光是超时间性的,写作就是去驾驭时间在场与不在场的魔力,追逐火焰的光速,激发出爱的电光火石,获得心灵与万事万物与宇宙一同运行的速度。
  责编:李京春
其他文献
一个人读一些文字太久  就想去见你。清晨沿着河岸向北  傍晚的落日把我逼回向南的屋子  或者登上一列綠皮火车,托腮看着窗外  唉,矛盾的风景,你已早于我描绘  你留下的一朵白云,正攀爬着时代的山腰  这缓慢中的力,把一行打滑的诗句  推向干燥的九十年代  二十年后,我突然听见你的嗓音
期刊
稻草人恪守职责,但她在梦中行走  蚂蚁在暴雨前搬家,但它伸出愤怒的拳头  被驱赶的蜜蜂,也逆风亮出生命的短刺  这暗中的冒险,提醒我的虚弱  一只远方的黑狗在返回的路上  我嗅到它跳过篱笆的味道  而木棉花砸落头顶,回忆的裂缝  一个滞留的人終于看清浓雾的背面  那张沾着墨水的脸,一再被岁月推远
期刊
难以置信,记忆出现了斑点  没有人是存在的,连一场雨也悄无声息  他们都已消失,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人  像一棵桦树,剥掉了全身的皮  你在童年的窗口探身,以为还会看见  穿校服的少女走过巷口。唉,连一只鸽子  都是陌生的。你在一篇小说里阅读自己  “看看,這灰头土脸而又浑然不知的少年”  我不忍写下这一句:我虚构了你
期刊
这是一个虚妄的下午  林荫道上的落叶,喪失了表情  一小片的阳光在聚集  刚刚说出的话,是笑浪里的波涛  我们站在远处,开始沉默  我听见内心的声音,绕过久远的岁月  深陷秋天的惶惑  多年后我独自回到故乡,在山梁小憩  我看见那奔跑的身影,带动  一阵阵的山风。倒伏的野草招摇  割裂指尖。这鲜艳的红  与蓝天一起,供认出  那从未遗忘的疼痛
期刊
有没有一种美能找到对称的梦境  废黜的事物依然闪耀,从未消失  在从都,绿坡上的阳光来到脚尖  再轻盈的跳跃也无法摆脱重力的牵引  但笑声留下。一个巨大的中心  盛载从化的山和南国的冬天  建筑的蓝追逐着蓝天的蓝  几朵慵懒的白云,休憩在飞檐上  台阶延伸的小路,梅花怒放的清冷  一种诱惑。我们选择攀爬,而不是沉思  灵敏的松鼠跳过枝桠,暗红的浆果藏在灌木丛  在富足的自然里,人世是一口熱炒的铁锅
期刊
总有一条这样的巷子  木头的房子,低矮的屋檐,高高的门槛  不是暗于夜色,就是暗于人迹罕至  总有某一天,有某个人,独自来游荡  他有着矫健的步伐,自信能跑过黑夜  他的內心,日夜提着一盏明亮的马灯  他从东边的巷口而来,一身酒气  很快就迷失在这盲肠里  而我从西边的巷口出发  如果我不顺势拐弯,闪进另一条小道  那么,他的光亮,将穿透我  像灯塔的光拂过海面  我们面面相觑,如梦初醒  而我渴
期刊
赶集的日子,我总是去找你  在街角,或者某个水果摊前  我畏畏缩缩,只喊一声外婆  这意味着一根香蕉,一块西瓜  或者是几毛零钱  我把这视为乐趣,其实是索取  你在做饭,我在浓烟里烧火  我是那个容易愤懑的孩子,喋喋不休  而你知道我有一个饥饿的胃  你让我吃完鸡蛋,再喝黄酒  你让我在灶头边,矜持地完成我的童年  门前的树在长高,变得茂盛  路过的我先是找树,再找树下的你  等我回来,树被砍伐
期刊
睡眠和风景,我从两者中获得真实  而不是真相。钝痛让我在半夜醒来  一列火车开往天国,声响轻微  你在座位上,紧紧地抓着把手  我能想象你的驚恐和不安。就像你  艰难的几次出门,都以迷途为笑料  我想在黑暗中接近你,以手覆盖你的  在你的忐忑中加入我的,一种短暂的  信任。一种近乎自由的快乐  但黎明的阳光逼迫我看清  山峦墨绿,河流涌动  鸟鸣依然会召唤出一个春天  而春天的伤口,雨水清洗,百花
期刊
《关键词》(组诗)是陈会玲的一次冒险,是诗人裸露的内心与充满粘性的词语的一次博弈,也是有着强烈自省意识的诗人的一份精神履历。  早期记忆和生活模式提供了最本源的生存状态,这一状态一直影响着陈会玲的写作——比如致命的孤独和自卑:“五岁时我独自到河边汲水/坐在一块圆石上,看着水底的影子/蜡黄的脸蛋,腼腆的笑容/我有点喜欢她,又有点讨厌她。”这是一种纳西索斯式的略带自恋的孤独,这种孤独症候特征在很多诗人
期刊
黄礼孩温和、谦虚、耐烦,他那标志性的微笑让人安心,那笑意中有一股定力,是从他的心里流出来的。他的沉默也别有意味,他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黄礼孩这个名字仿佛是个暗示,让他始终保持住可贵的童心,即使在他因名声大噪而得意忘形的时刻,也依然能从他清洁的大眼睛中感受到他心灵的澄澈光芒。  我在《花城》杂志工作的时候,黄礼孩的办公室也在水荫路上,经常会接到他的邀请电话,让我去陪远方的朋友一起午餐,或是夜里约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