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促使古人类脑容量增大等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争促使古人类脑容量增大
  美国密苏里大学6月22日发表新闻公报说,该大学的研究表明,社会竞争可能是导致古人类脑容量迅速增大的主要原因。科研人员此前曾提出多种理论解释古人类脑容量为何增长迅速,例如气候变化说、生态需求说以及社会竞争说等。为了验证这些理论,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搜集了距今约190万年至1万年间的175个古人类颅骨及出土地点的数据,比较了这些古人类所处年代的人口密度、栖息地纬度、年平均气温以及寄生虫流行状况等数据。结果发现,人口密度对古人类颅骨大小以及脑容量的影响最大。研究人员还发现,气候变化也有助于古人类脑容量的增大,但重要性不及社会竞争。
  
  探寻“邪马台国”的新线索
  日本奈良县樱井市教育委员会6月20日宣布,近期在该市的缠向遗迹发现了公元3世纪前半期的建筑群,有可能成为探寻作为日本国家起源的“邪马台国”的新线索。
  “邪马台国”的记载见于中国史书《三国志》中的《魏志•倭人传》。书中称“邪马台国”在经过大乱后产生了一个名叫卑弥呼的女王,并记载了卑弥呼统治下的“邪马台国”在公元239年至238年间与魏国互派使节的情况。但关于“邪马台国”的位置,书中没有准确记载,史学界一直有畿内地区和九州地区两种意见。
  缠向遗迹被认为是“邪马台国”在畿内地区最有可能的所在地,2009年2月开始的调查对周边约400平方米的范围进行了扩大发掘,结果发现了新的建筑和栅栏遗迹,年代为公元3世纪前半期,正好和《魏志•倭人传》中卑弥呼所处的时代一致。已发掘的建筑正好排列成一排,被栅栏分隔开来。樱井市教委称,这样的构造在同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这里很可能是“王权中枢设施的一角”。
  
  最古老人工乐器
  据美联社6月24日报道,考古学家最近在德国的一个洞穴内发现了一支35000年前的由鸟骨制成的长笛。这支最古老的人工乐器的发现,也给欧洲早期的现代人已经建立复杂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化提供了最新的证据。德国杜宾根大学考古学家尼古拉斯-康纳德领导的一支研究小组经过努力,将这支史前长笛成功复原。这支长22厘米的乐器上有5个小孔,末端为锯齿状。康纳德说这支长笛已经有35000岁了。他们的发现24日被刊登在《自然》网站上。
  
  恐龙体重或应减半
  恐龙通常被描述为地球陆地历史上最庞大的动物。但最近一项研究发现,雷龙的体重也许只有18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加里•帕卡德等人21日在英国《动物学杂志》上说,过去25年里,古生物学家使用同一模型来计算恐龙和其他已灭绝大型生物的体重,但发现这个计算模型存在错误,结果许多恐龙的体重被过度夸大。帕卡德说:“不少大型恐龙的体重可能只有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半。”研究人员以迷惑龙(也称雷龙)为例,迷惑龙是最庞大的恐龙之一,此前人们估计它的体重达到38吨,但新计算模型发现它的体重只有18吨。
  
  【后窗】
  《误读中国1000年》触及了一个我有所耳闻,却又不甚了了的领域,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眼里的西方,又是什么样子?自从希罗多德时期,西方人就开始幻想东方的丝之国。从此以往,东方帝国在西方产生了无数的意象,激起了一批批商人、游客和传教士前仆后继地来到中国。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中国的观点是各异的,但《误读中国1000年》仍然试图理出一个每个时期的主流思想的大致脉络。
  ——《国家历史》成都读者评7月刊《误读中国1000年》
  
  《误读中国1000年》视角很好,基本构画了这段历史的各个阶段,脉络清晰,尤其是以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误读为代表的,所提供的素材及历史资料非常新颖,许多是作为历史爱好者所没有注意到的历史著作(照片),让人生出再次阅读专稿中所引用的著作和照片的愿望。这对国家历史坚持的还原历史确实体现出比较扎实的基础材料方面的工作。不足之处是份量浅了些,深度还有待挖掘。
  另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关于潜伏者的特稿。既结合了热播剧的潮流,又帮助读者了解真正的史实,图片十分具有震撼力,让我长久地反复地阅看,对心灵的冲击非常大,在深深哀悼同时,也会生发出相视一笑泯恩仇的历史旷味与胸襟。革命是一个时代的热情和必然,我们尊崇那些真正的革命者所折射出精神的伟岸和热烈。
  ——《国家历史》杭州读者童先生评7月刊《误读中国1000年》
  
  7月刊的杂志上,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约翰•汤姆逊视角下的中国影像》,其中诸多配图虽然摄于100多年前,却效果上佳,画面光影效果十分细致,层次感分明,完全不似平时所见黑白而模糊的清末老照片。这些照片上有神情严肃的老妪、身穿满族服装的女子、香港画师、满族新娘、在街头看西洋景的市民……其中记录的活生生的清代风情,一下子拉进了我们和历史的距离。
  ——《国家历史》北京读者评7月刊《误读中国1000年》
其他文献
两三百年前,一个谋求生存、改变命运的强烈呼声,流传于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上四川”,这改变的不仅仅是移民们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更有整个四川的命运。    1720年,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一个叫钟宏予的农民,面临一生最重要的抉择。    他的祖父是个仗义疏财的乡绅,“应酬日繁”,“仁者不富”,家资消耗很快。  在“地狭人稠”的闽粤,有限的田产是不会生长的蛋糕,子孙越多,能分得的块头越小。
期刊
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进行了建国之后规模最为盛大的阅兵式,这次阅兵不仅仅是建国60年后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宣示,同时也是北京作为首都地位的又一次强力彰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北京成立,这只是在法律上宣告了北京的地位,但作为一个告别政治中心数十年的旧都,要在一夜之间完成新中国首都的身份转换,则仍需要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此时的北京,还是一个残破的北方古都,中心城区留有大
期刊
先秦时中国百家争鸣,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赞赏的人看见了思想解放,不欣赏的人则看见一片乱象。竞争日益激烈之后,手段也逐渐向后来所谓“得君行道”方向倾斜。法家得势于秦,便鼓动皇帝焚书坑儒;汉初黄老为重,则太后命儒生执白刃斗野猪;两次都吃亏的儒家,竟然能在汉武帝时大翻盘,一举确定儒术独尊的国策,两千年不变。  儒家能够长期独尊,或许因其吸取了法家和黄老的教训,对那些基本没有争正统可能的学说,并不赶尽杀绝,
期刊
从旧时代的皇家园林被选择为新中国的中枢要地,从这里发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毫无疑问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1949年初的西柏坡处于一种计划不如变化的喜悦之中。仅仅六个月前,中共中央还计划在哈尔滨召开政协会议,背靠苏联建立联合政府来和国民党政府对峙。谁曾想时隔几个月,一干人等就要毫无顾忌地进驻北平了。同时,中央机关也要全面修改保守的建国计划,策划新的一揽子建国方针。在这个节骨眼,即使是事无巨细通
期刊
军事管制对于金门人来说,留下了太多深入生活各个角落的细节。    禁止养鸽  信鸽简便快速,且不易被发现。在两岸对峙时期的金门,鸽子被列为通敌工具之一,不得饲养。    禁止养羊  在金门大量植树的时期(做战事掩护),为防止刚栽下的木麻黄等植物被羊吃掉,所以,早年金门岛上的军民一律禁止养羊。    禁止放风筝  金门与厦门距离太近,即使人员无法来往,但如果利用风向将大型的风筝施放,不但可作为传递讯
期刊
没有一个省份能像四川这样,与现代中国的成长历程相生相伴,没有一个省份能像四川一样,如同中国的一个镜像,一个翻版。在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中,中国走向现代的历程是从晚明,从1600年前后开始的。而四川,也同样是在17世纪走出了她迈向现代的第一步。自那时起,四川与整个中国一起,伴随着现代化历程的跌跌撞撞,终于探究出一个出路,开始走出历史的三峡。    没有一个省份能像四川这样,与现代中国的成长历程相
期刊
尽管有人称“四川人是天下的盐”、“川粮安天下”,但事实上,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但凡正常年景,四川的盐和粮食产量从来不是全国第一。然而,偏偏就是这个平常不被天下所重视的西部省份,却曾经几度担当起“拯救天下”的重任,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盐,天下粮”。    川盐济天下      1888年,当中国沿海的近代化工业尚在蹒跚学步时,一位名叫弗吉尔哈特的美国学者走进了川南丘陵深处的自流井和贡井地区。在那里他
期刊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字表》),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字表》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调整44个汉字,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这不是汉字的第一次变革。著名语言学家周又光曾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汉字一直在不断变革,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
期刊
与钓鱼城、青居城、云顶山城相比,大良城地理位置更为奇特,这里距渠江尚有6公里之遥,按理说不能完全凭借渠江天险,为何宋军会选择在这里筑城?大良城沦陷后,南宋朝廷数次不惜代价与蒙军鏖战,试图收复山城,这其中又有何战略意图?    与钓鱼城、青居城、云顶山城相比,大良城地理位置更为奇特,这里距渠江尚有6公里之遥,按理说不能完全凭借渠江天险,为何宋军会选择在这里筑城?大良城沦陷后,南宋朝廷数次不惜代价与蒙
期刊
近代以降,四川出现罕见的人才井喷,大量杰出人物脱颖而出、亮拔不群,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可以考证其原籍的移民后裔——他们的祖先从外地迁移入川,于此沃土繁衍生息,他们又在数百十年后,怀揣天府之国赐予的灵气、锐气、奇气,走出夔门,崛起于各领域,以十狮十象之力,催化时代之气运,进而变革中国之命运。      四川历史上有七次大移民,其中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及抗战期间的人口迁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以历史的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