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天灾,人们就会联想到旱灾、洪涝灾害、雪崩、海啸等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这些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各种祸害的自然现象,统称为自然灾害。据统计,地球上分布范围较广、发生频率较高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十大自然灾害是:水灾(洪涝)、旱灾、风灾、地震、泥石流、虫灾、火山喷发、滑坡、雪灾和森林火灾。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自然灾害就与人类相伴,贪婪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无情地毁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20世纪是人类发展的辉煌时期,人口从16 亿增长到60亿左右;人类仅用了90年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以往的1000年。但千灾万难时刻困扰着人类,在20世纪,战争死亡的人数为一亿多,而死于天灾的人数却是死于战乱人数的7-8倍。人类创造的劳动成果中有相当部分毁于天灾人祸。
《2004年世界灾害报告》中说,2003年共有76806人在各类自然灾害中丧生,比2002年增长了3倍,受灾总人数达2.55亿人,财产损失为560亿美元。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它还使人类文明的一批宝贵文化遗产遭到了巨大破坏,称得上是一场文明的劫难。这不得不使我们再次重新审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
(一)自然灾害使文化遗产遭到洗劫——古城庞贝的失落
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在意大利罗马的东南方的坎佩尼亚地方有个叫做庞贝的城市。该城市建于史前时代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熔岩流上。这座城市西临海水湛蓝的那不勒斯湾,北靠巍峨峻峭的维苏威火山,住着两万多居民。自古以来,就有奥斯肯人、希腊人、艾楚里亚人、塞尼阿姆人等多种民族居住于此。公元前89年,庞贝被划入罗马统治之下,因此其制度、建筑等都沿袭罗马风格。此地风光明媚,许多罗马上流人士将别墅建于此地,作为休闲场所。肥沃土地盛产葡萄和橄榄,市场中商店林立,商业活动十分兴盛。公元63年2月的大地震给它带来严重灾害。虽然不久后即进行修复,但在修复期间的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将历史久远的庞贝城埋没于火山灰之下。
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结果,是在庞贝城堆积了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砾,而毒性很强的火山气体弥漫城内,结果,火山灰和火山砾堆积了3~4公尺,掩埋了整座庞贝城。
埋没在火山灰下的庞贝城,直到16世纪末才又重见天日。1592年,意大利农民在维苏威火山西南8公里处修筑水渠时,从地下挖出了一些古罗马的钱币以及经过雕琢的大理石碎块。1748年,人们又在附近挖出一块石块,上面刻有“庞贝”的字样。1861年,费奥列尔里奉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二世之命,正式开始大规模的挖掘工作。经过二百多年断断续续的挖掘,这座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城,已经有五分之四重见天日。现在,人们可以像当年进入庞贝城一样,漫步在宽敞平坦的大街上,领略这座古城的风光。
挖出的庞贝城由每边大约2公里的石砌城墙围绕,设有7个城门。城内最宏伟的建筑物,都集中在西南部一个长方形的公共广场四周,周围设有神庙、公共市场、市政办公厅等建筑物。这里是庞贝政治、经济和宗教的中心。广场的东南方,是庞贝城官府的所在地,广场的东北方则是商场。从挖掘出来的情况看,当时这里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生意非常兴隆。所有的街道均经铺设,马路和人行道分开,每个十字路口设有公用沟渠的取水场,该市沟渠可能普及到每个家庭,现在可以发现沟渠用的铅管。另外还有公共浴池、体育馆和大小两座剧场,街市东边则有可容纳一万多名观众的圆形竞技场。
(二)黑死病让三分之一的欧洲人丧生
1347年10月,数艘意大利商船经地中海缓缓驶进西西里的码头,商船装载了中国丝绸瓷器,也带回了鼠疫。当商船靠岸时,船上的许多水手已奄奄一息。在短短几天内,城市和附近的乡村迅速受到波及。一名码头工人罗纳度说:“当人们发现商船带来了可怕的致命疾病时,立刻将船员们赶走,不过疾病已传开,才不过几天,很多人已死去。一些父亲遗弃病倒的孩子;律师也拒绝上门为垂死的病人立遗嘱;照顾病人的修士和修女很快也受到感染。死者的遗体被遗弃在人去楼空的屋子里,没人为他们办葬礼。”一名作家说:“那时,受感染的人中午时还和朋友一起吃午餐,可是到了晚餐时间,人就上了天堂去见祖先了。”到了第二年8月,连英国也受到鼠疫侵袭。人们把这可怕的传染病称为“黑死病”,因为患者身上出现黑斑。在接下来的五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夺走了2500万条人命,约等于欧洲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鼠疫祸首:鼠蚤。鼠疫是通过鼠蚤传播的。14世纪在欧洲大规模传播之后,鼠疫在1664至1665年又在伦敦大流行,伦敦46万人口中死了7万人。1894年广州和香港爆发鼠疫,约10万人死亡,20年内蔓延全世界,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三)印尼的海啸灾难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和海啸浩劫,从其涉及的地理范围来看是前所未有的,至少10个国家受灾,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这凸现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远高于恐怖主义,有关方面借此呼吁各国共同制定更好的灾难应对计划。
(四)自然灾害在我国的情况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台风、冰雹、霜冻、病虫鼠草等灾害的袭击,地震灾害也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农作物面积为(播种面积)400万至4700万公顷,倒塌房屋三百万间左右。
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对人类构成威胁最大的是地震灾害。据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死于地震灾害的人数占死于各种自然灾害总人数的58%。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陆地上的7级以上地震,30%左右发生在中国。中国除贵州、浙江省外,各省均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其中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就有19个。全国7级以上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2%。全国45%的大中城市位于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上的高烈度区。
中国和世界震灾死亡人数对比(1700年-1980年)
(五)“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
在人类技术进步并加大对于自然界作用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演化,并表现出新的反作用于人类的方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它们的力量。以人类与一些传染病的斗争为例,自从发现了细菌和疫苗,人类发动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曾经控制了以前被认为是绝症的天花、肺结核、鼠疫等疾病。1969年,一位美国外科大夫William Stewart在国会发言时指出:“应该合上关于传染病的书本,对抗瘟疫的战争已经结束。”然而,如今这类疾病又在复发,并且表现出更强的抗药性和生存能力,同时,新的传染病也在蠢蠢欲动。两年前的一个由结构最为简单的冠状病毒引发的“非典”,又在肆虐中国乃至全球,造成了大范围的社会恐慌和社会损失。
(六)飓风过后的思考:美国的教训
日前,一场名为“卡特里娜”的飓风横扫美国南部。在受灾最严重的南部三个州,飓风过后,残垣断壁,一片汪洋。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灾难造成了空前惨重的人员损失。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官员2005年10月3日透露,卜特里娜飓风搜救工作已结束,死亡人数接近一千二百人。
此次飓风灾难,美国也应反思其在环保国际合作问题上的态度。灾难发生后,德国环境部长认为,正是全球变暖导致了此次飓风的发生。当然,飓风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这位部长的话也只能作为参考。但全球气候变暖会给地球造成灾难性后果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布什政府却拒绝签署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暧的罪魁祸首,而美国正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看到此次飓风灾难,很难不想起亨廷顿教授著名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后来,亨氏又把“文明冲突”的视角由国际扩展到美国国内,认为美国的“国家信条”正遭遇多元文化的严重挑战。从现实看,美国的国内外政策受到“文明冲突论”的巨大影响,很多政策甚至是“文明冲突论”的直接翻版。
还有,“文明冲突论”也塑造了美国政府“文明的自私”之作风,这使美国在世界变暖问题上一直拒绝与世界合作,拒绝通过立法来减少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事不关己的态度看待国内外的减排呼吁——而德国环境部长认为,正是全球变暖导致了这次飓风的重大灾害。在自然的惩罚面前,没有幸免者!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地球任一角落的灾难都是人类整体不可承受之重,我们诚挚地同情受难的美国人民——但我们希望,面对飓风“卡特里娜”,深深沉浸于“文明冲突”幻想中的亨廷顿教授也应该清醒了。
人类的不合理生产活动,导致了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又进一步破坏了环境,对人类进行了无情的报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了防止或减缓这一恶性循环的发生和延续,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类社会的调控机能,遵循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寻求和谐的关系,改善环境,减轻灾害,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条件。
(七)减灾——我们共同的使命
减灾呼唤合作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又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时至今日,拯救人类生存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已不是一国一地的事,而是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人们呼唤合作,是因为合作能增强全社会、全民的防灾意识,不断提高防灾、抗灾和减灾的能力,抵御和战胜全球性或区域性的自然灾害。
减灾呼唤科技
人类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来说是“悲喜交集的福音”——一方面它帮助人类战胜了许多灾害,另一方面它也会给人类带来新的灾害。例如,20世纪人类在利用核能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核泄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们呼唤科学技术,是因为减灾需要科学技术。人们在实践中,已经总结了防灾、减灾中“预、报、防、治、救”的宝贵经验,但由于自然灾害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科学理论来揭示自然灾害的形成和活动的规律;必须应用现代化技术去防灾、抗灾、减灾和救灾。
减灾呼唤管理
自然灾害的管理,是指在非常状态下的特殊管理。任何自然灾害总有一个从孕育、发生、发展到终止等不同阶段。自然灾害尚未发生的前兆阶段,并不是所有的灾害都可以被人们所警觉、控制和把握的,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自然灾害的爆发阶段,是灾害管理最紧急关头,可以在短促的时间内,把人类的生命财产破坏殆尽,要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自救互救,随机应变;自然灾害的灾后持续阶段,灾后必将留下一系列不可磨灭的后果,除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外,还备受心理恐惧、社会动乱等创伤的折磨,要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重建家园;消除衍生灾难,如瘟疫、虫灾等。人们呼唤管理,是因为有效的管理,可以使我们“预则立,不预则废”;可以使我们临危不惧,井然有序;可以使我们振足精神,重建家园。
减灾呼唤信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上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正方兴未艾,为人类减灾提供了快速、准确、科学分析的信息。1998年10月14日,是“国际减灾日”第九个年头,主题是“防灾与媒体——防灾从信息开始”。这一主题,强调了各种媒体在减灾工作中传递自然灾害信息、普及减灾知识、提高人们减灾意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了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人们建立了由研究、教育、监测、预报、防灾、救灾和重建等8个部分组成的减灾系统。减灾离不开各种媒体的信息传递。人们呼唤信息,是因为各种媒体传递的信息,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先行官”和“情报员”。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自然灾害就与人类相伴,贪婪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无情地毁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20世纪是人类发展的辉煌时期,人口从16 亿增长到60亿左右;人类仅用了90年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以往的1000年。但千灾万难时刻困扰着人类,在20世纪,战争死亡的人数为一亿多,而死于天灾的人数却是死于战乱人数的7-8倍。人类创造的劳动成果中有相当部分毁于天灾人祸。
《2004年世界灾害报告》中说,2003年共有76806人在各类自然灾害中丧生,比2002年增长了3倍,受灾总人数达2.55亿人,财产损失为560亿美元。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它还使人类文明的一批宝贵文化遗产遭到了巨大破坏,称得上是一场文明的劫难。这不得不使我们再次重新审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
(一)自然灾害使文化遗产遭到洗劫——古城庞贝的失落
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在意大利罗马的东南方的坎佩尼亚地方有个叫做庞贝的城市。该城市建于史前时代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熔岩流上。这座城市西临海水湛蓝的那不勒斯湾,北靠巍峨峻峭的维苏威火山,住着两万多居民。自古以来,就有奥斯肯人、希腊人、艾楚里亚人、塞尼阿姆人等多种民族居住于此。公元前89年,庞贝被划入罗马统治之下,因此其制度、建筑等都沿袭罗马风格。此地风光明媚,许多罗马上流人士将别墅建于此地,作为休闲场所。肥沃土地盛产葡萄和橄榄,市场中商店林立,商业活动十分兴盛。公元63年2月的大地震给它带来严重灾害。虽然不久后即进行修复,但在修复期间的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将历史久远的庞贝城埋没于火山灰之下。
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结果,是在庞贝城堆积了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砾,而毒性很强的火山气体弥漫城内,结果,火山灰和火山砾堆积了3~4公尺,掩埋了整座庞贝城。
埋没在火山灰下的庞贝城,直到16世纪末才又重见天日。1592年,意大利农民在维苏威火山西南8公里处修筑水渠时,从地下挖出了一些古罗马的钱币以及经过雕琢的大理石碎块。1748年,人们又在附近挖出一块石块,上面刻有“庞贝”的字样。1861年,费奥列尔里奉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二世之命,正式开始大规模的挖掘工作。经过二百多年断断续续的挖掘,这座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城,已经有五分之四重见天日。现在,人们可以像当年进入庞贝城一样,漫步在宽敞平坦的大街上,领略这座古城的风光。
挖出的庞贝城由每边大约2公里的石砌城墙围绕,设有7个城门。城内最宏伟的建筑物,都集中在西南部一个长方形的公共广场四周,周围设有神庙、公共市场、市政办公厅等建筑物。这里是庞贝政治、经济和宗教的中心。广场的东南方,是庞贝城官府的所在地,广场的东北方则是商场。从挖掘出来的情况看,当时这里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生意非常兴隆。所有的街道均经铺设,马路和人行道分开,每个十字路口设有公用沟渠的取水场,该市沟渠可能普及到每个家庭,现在可以发现沟渠用的铅管。另外还有公共浴池、体育馆和大小两座剧场,街市东边则有可容纳一万多名观众的圆形竞技场。
(二)黑死病让三分之一的欧洲人丧生
1347年10月,数艘意大利商船经地中海缓缓驶进西西里的码头,商船装载了中国丝绸瓷器,也带回了鼠疫。当商船靠岸时,船上的许多水手已奄奄一息。在短短几天内,城市和附近的乡村迅速受到波及。一名码头工人罗纳度说:“当人们发现商船带来了可怕的致命疾病时,立刻将船员们赶走,不过疾病已传开,才不过几天,很多人已死去。一些父亲遗弃病倒的孩子;律师也拒绝上门为垂死的病人立遗嘱;照顾病人的修士和修女很快也受到感染。死者的遗体被遗弃在人去楼空的屋子里,没人为他们办葬礼。”一名作家说:“那时,受感染的人中午时还和朋友一起吃午餐,可是到了晚餐时间,人就上了天堂去见祖先了。”到了第二年8月,连英国也受到鼠疫侵袭。人们把这可怕的传染病称为“黑死病”,因为患者身上出现黑斑。在接下来的五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夺走了2500万条人命,约等于欧洲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鼠疫祸首:鼠蚤。鼠疫是通过鼠蚤传播的。14世纪在欧洲大规模传播之后,鼠疫在1664至1665年又在伦敦大流行,伦敦46万人口中死了7万人。1894年广州和香港爆发鼠疫,约10万人死亡,20年内蔓延全世界,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三)印尼的海啸灾难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和海啸浩劫,从其涉及的地理范围来看是前所未有的,至少10个国家受灾,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这凸现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远高于恐怖主义,有关方面借此呼吁各国共同制定更好的灾难应对计划。
(四)自然灾害在我国的情况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台风、冰雹、霜冻、病虫鼠草等灾害的袭击,地震灾害也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农作物面积为(播种面积)400万至4700万公顷,倒塌房屋三百万间左右。
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对人类构成威胁最大的是地震灾害。据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死于地震灾害的人数占死于各种自然灾害总人数的58%。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陆地上的7级以上地震,30%左右发生在中国。中国除贵州、浙江省外,各省均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其中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就有19个。全国7级以上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2%。全国45%的大中城市位于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上的高烈度区。
中国和世界震灾死亡人数对比(1700年-1980年)
(五)“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
在人类技术进步并加大对于自然界作用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演化,并表现出新的反作用于人类的方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它们的力量。以人类与一些传染病的斗争为例,自从发现了细菌和疫苗,人类发动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曾经控制了以前被认为是绝症的天花、肺结核、鼠疫等疾病。1969年,一位美国外科大夫William Stewart在国会发言时指出:“应该合上关于传染病的书本,对抗瘟疫的战争已经结束。”然而,如今这类疾病又在复发,并且表现出更强的抗药性和生存能力,同时,新的传染病也在蠢蠢欲动。两年前的一个由结构最为简单的冠状病毒引发的“非典”,又在肆虐中国乃至全球,造成了大范围的社会恐慌和社会损失。
(六)飓风过后的思考:美国的教训
日前,一场名为“卡特里娜”的飓风横扫美国南部。在受灾最严重的南部三个州,飓风过后,残垣断壁,一片汪洋。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灾难造成了空前惨重的人员损失。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官员2005年10月3日透露,卜特里娜飓风搜救工作已结束,死亡人数接近一千二百人。
此次飓风灾难,美国也应反思其在环保国际合作问题上的态度。灾难发生后,德国环境部长认为,正是全球变暖导致了此次飓风的发生。当然,飓风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这位部长的话也只能作为参考。但全球气候变暖会给地球造成灾难性后果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布什政府却拒绝签署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暧的罪魁祸首,而美国正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看到此次飓风灾难,很难不想起亨廷顿教授著名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后来,亨氏又把“文明冲突”的视角由国际扩展到美国国内,认为美国的“国家信条”正遭遇多元文化的严重挑战。从现实看,美国的国内外政策受到“文明冲突论”的巨大影响,很多政策甚至是“文明冲突论”的直接翻版。
还有,“文明冲突论”也塑造了美国政府“文明的自私”之作风,这使美国在世界变暖问题上一直拒绝与世界合作,拒绝通过立法来减少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事不关己的态度看待国内外的减排呼吁——而德国环境部长认为,正是全球变暖导致了这次飓风的重大灾害。在自然的惩罚面前,没有幸免者!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地球任一角落的灾难都是人类整体不可承受之重,我们诚挚地同情受难的美国人民——但我们希望,面对飓风“卡特里娜”,深深沉浸于“文明冲突”幻想中的亨廷顿教授也应该清醒了。
人类的不合理生产活动,导致了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又进一步破坏了环境,对人类进行了无情的报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了防止或减缓这一恶性循环的发生和延续,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类社会的调控机能,遵循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寻求和谐的关系,改善环境,减轻灾害,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条件。
(七)减灾——我们共同的使命
减灾呼唤合作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又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时至今日,拯救人类生存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已不是一国一地的事,而是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人们呼唤合作,是因为合作能增强全社会、全民的防灾意识,不断提高防灾、抗灾和减灾的能力,抵御和战胜全球性或区域性的自然灾害。
减灾呼唤科技
人类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来说是“悲喜交集的福音”——一方面它帮助人类战胜了许多灾害,另一方面它也会给人类带来新的灾害。例如,20世纪人类在利用核能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核泄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们呼唤科学技术,是因为减灾需要科学技术。人们在实践中,已经总结了防灾、减灾中“预、报、防、治、救”的宝贵经验,但由于自然灾害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科学理论来揭示自然灾害的形成和活动的规律;必须应用现代化技术去防灾、抗灾、减灾和救灾。
减灾呼唤管理
自然灾害的管理,是指在非常状态下的特殊管理。任何自然灾害总有一个从孕育、发生、发展到终止等不同阶段。自然灾害尚未发生的前兆阶段,并不是所有的灾害都可以被人们所警觉、控制和把握的,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自然灾害的爆发阶段,是灾害管理最紧急关头,可以在短促的时间内,把人类的生命财产破坏殆尽,要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自救互救,随机应变;自然灾害的灾后持续阶段,灾后必将留下一系列不可磨灭的后果,除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外,还备受心理恐惧、社会动乱等创伤的折磨,要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重建家园;消除衍生灾难,如瘟疫、虫灾等。人们呼唤管理,是因为有效的管理,可以使我们“预则立,不预则废”;可以使我们临危不惧,井然有序;可以使我们振足精神,重建家园。
减灾呼唤信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上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正方兴未艾,为人类减灾提供了快速、准确、科学分析的信息。1998年10月14日,是“国际减灾日”第九个年头,主题是“防灾与媒体——防灾从信息开始”。这一主题,强调了各种媒体在减灾工作中传递自然灾害信息、普及减灾知识、提高人们减灾意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了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人们建立了由研究、教育、监测、预报、防灾、救灾和重建等8个部分组成的减灾系统。减灾离不开各种媒体的信息传递。人们呼唤信息,是因为各种媒体传递的信息,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先行官”和“情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