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比亚迪公司700多亩的土地上,有8个汽车实验车间,这里就是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总部。在这里,经常会看到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和工程师们把一辆车拆得四分五裂,满手黑色油污。比亚迪的员工都知道王传福总是不断地更换用车,因为,常常是他一声令下,自己的豪华座驾就被拆了。
在王传福的带领下,比亚迪一直用这种方式尝试着汽车业的新玩法,专注于技术,追求创新,这些做法在比亚迪已经深入人心,很多员工在和《英才》记者交流时,都会学王传福的话:“技术是财富的放大器”或者“我们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创新带来的甜头”。
王传福正在执着地把他的精神气质注入比亚迪汽车。本科学习时,王传福喜欢上了电池,做研究生课题是电池,毕业后在研究院主要研究的还是电池。最终,王传福把比亚迪打造成手机电池领域一个国际化的品牌,让洋品牌“毛骨悚然”的手机电池企业。
对于王传福前半辈子在电池业的成功,人们赞许有嘉,可后来开始下注汽车的时候,看好的人却不多。但他自己却是信心十足,在比亚迪IT部和汽车部的表彰大会上,王传福发出豪言:“汽车产业,我们计划在10年内做到中国第一,这是非常保守的战略目标,我们有信心提前5年实现。”
自2003年收购秦川以来的四年造车运动中,福莱尔、F系列均顺利下线,比亚迪并没有因为造车而陷入困境。王传福自己评价比亚迪在汽车领域还是一个边缘化的品牌,但比亚迪所开创的一些造车工艺和所掌握的一些技术,还是让人们感觉到新鲜的刺激。
V3和锂电池的启示
技术创新和效率给IT企业带来的是垄断性的竞争力。
王传福喜欢谈论摩托罗À的V3和LG的“巧克力”,这两件事的发生和他的思路不谋而合。王传福是这样描述的:三年前,摩托罗À手机由于缺乏È头产品,全球市场份额一度降到12%左右,世界第二的位子都已岌岌可危。2004年底,一款改变摩托罗À手机命运的机型出现了,一经上市立刻引起市场的极大震动,累计销量已达6000万部,至今仍然保持非常良好的销售势头,创造了中高端机型市场的奇迹,甚至引起了市场老大诺基亚的密切关注。这就是大家熟知的V3,分析不难发现,V3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在技术上的大胆创新,超薄时尚机身设计、集美感和实用于一身的镁铝合金表面、最新概念的金属键盘等,这些都是传统手机无法比拟的。V3为摩托罗À带来了巨大经济利润,同时对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的提升更是没法估算。同样,凭借一款极具创新的“巧克力”机型,LG手机一举扭转了手机业务亏损的不利状况。
比亚迪的发展路径也是出于创新的推动,“1995年时,比亚迪只有20几个人,我们掌握着镍镉电池的技术,然后将技术通过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加以表现,创造巨大的利润,技术是比亚迪迅速发展壮大的根本。”
1997年比亚迪开始研发锂离子电池,当时只有日本企业掌握着这项技术,连美国、法国都没能解决核心技术问题。王传福对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当第一块锂离子电池研制成功的时候,日本人不屑一顾,因为当时从技术、设备、原材料、工艺等各方面都是日本企业垄断,而且是绝对保密概不对外的。不过,后来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日本人的预料,“后来日本人从台湾经销商那儿得到我们的锂离子电池,对各项指标一经测试,傻了眼,感觉被比亚迪狠狠地抽了一记耳光,对我们的锂离子电池由不屑变为恐慌,因为我们的价格只有他们的一半多。我们从产品设计到整个工艺过程控制都是完全创新的,而且是大批量生产,当时锂离子电池市场是供不应求的,我们仅靠锂离子电池一项创新,每年就能给公司带来近10亿元的纯利润。”
王传福经常在内部会议上向比亚迪员工讲述这段历史,正是得益于那段黄金时期,比亚迪得以迅速成长,为后来IT产业群垂直整合和进军汽车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王传福为什么如此强调技术创新重要性的原因。
王传福认为V3和锂离子电池的成功事例给了他深刻的启示:技术创新和效率给IT企业带来的是垄断性的竞争力。
滚烫的竞争力
随着垂直整合优势的进一步爆发,比亚迪的后续优势越来越明显。
2007年,比亚迪推出3款全新车型,用王传福的话来说,“每一款都非常具有冲击力”。也就是在2007年8月,王传福在深圳宣布了比亚迪汽车产业的战略和“惊人的目标”:到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乘用车产销企业;到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乘用车产销企业。
当然,王传福对外喊出的这一目标,比起他在内部讲话上的论调还显保守。F3的热销已经让比亚迪野心膨胀。
而王传福更得意的还是被他形容为“滚烫的竞争力”的垂直整合策略。王传福认为,汽车产业的战略和战术,与国际通常的做法完全不同,甚至说是一种碰撞。国际汽车产业讲究专业分工,讲究小而精,我们讲究的是垂直整合,大而全。
这是王传福为比亚迪量体定制的发展策略。 比亚迪在技术上既有跨度又有深度,掌握着很多领域的核心技术,更关键的是在每个大的领域研究都较深入。“比如汽车,我们在整车设计、汽车模具、发动机、底盘、各类内饰件、车载电子等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这些核心技术的掌握就是我们搞垂直整合战略的基础,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保障,是我们攻城拔寨的常规武器。”
通过F3的各种表现,已经证明了这种打法的竞争力。随着垂直整合优势的进一步爆发,比亚迪的后续优势越来越明显,“我们的内饰件、前后保险杠等一些加起来也就2000多元,而且效率非常高,我们的保险杠做好后直接运到组装车间,装上车的时候还热着,而一般企业仅保险杠的包装费和运输费就非常可观。”
“这个差价就是利润,就是竞争力,滚烫的竞争力”, 王传福总结道。
发力电动汽车
拥有电池核心技术的比亚迪正试图复制他在电池上的成功经验。
比亚迪最能够让人浮想联翩的还是电动汽车领域,甚至有人说,王传福喊出在2015年成为中国汽车业第一,是出于对电动汽车前景的预期。王传福和比亚迪营销总经理夏治冰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现有的汽车技术时代,欧美日已经占据了完全的垄断优势,中国汽车目前只能在追随者的位置,而电动汽车领域,比亚迪具有先天优势。
去年底,王传福给员工描述了比亚迪在电动汽车的布局:我们要在深圳规划一个大规模的汽车基地,未来汽车产业的设计中心、测试中心等都将定在深圳。深圳汽车基地还将承担起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大任,我们的电动汽车产业不仅仅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还有其它一些非常创新的产品,比如双动力汽车。为了弥补纯电动汽车产业和政策上的一些制约,我们推出了双动力汽车。双动力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完全不同,混合动力汽车只能用油,而双动力汽车既能用油也能用电。这个创新概念的汽车最快明年可以与大家见面,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根据王传福的计划,比亚迪的“铁电池”双动力车“比亚迪F6DM”将会在2008年实现量产。拥有电池核心技术的比亚迪正试图复制他在电池上的成功经验。
在王传福的带领下,比亚迪一直用这种方式尝试着汽车业的新玩法,专注于技术,追求创新,这些做法在比亚迪已经深入人心,很多员工在和《英才》记者交流时,都会学王传福的话:“技术是财富的放大器”或者“我们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创新带来的甜头”。
王传福正在执着地把他的精神气质注入比亚迪汽车。本科学习时,王传福喜欢上了电池,做研究生课题是电池,毕业后在研究院主要研究的还是电池。最终,王传福把比亚迪打造成手机电池领域一个国际化的品牌,让洋品牌“毛骨悚然”的手机电池企业。
对于王传福前半辈子在电池业的成功,人们赞许有嘉,可后来开始下注汽车的时候,看好的人却不多。但他自己却是信心十足,在比亚迪IT部和汽车部的表彰大会上,王传福发出豪言:“汽车产业,我们计划在10年内做到中国第一,这是非常保守的战略目标,我们有信心提前5年实现。”
自2003年收购秦川以来的四年造车运动中,福莱尔、F系列均顺利下线,比亚迪并没有因为造车而陷入困境。王传福自己评价比亚迪在汽车领域还是一个边缘化的品牌,但比亚迪所开创的一些造车工艺和所掌握的一些技术,还是让人们感觉到新鲜的刺激。
V3和锂电池的启示
技术创新和效率给IT企业带来的是垄断性的竞争力。
王传福喜欢谈论摩托罗À的V3和LG的“巧克力”,这两件事的发生和他的思路不谋而合。王传福是这样描述的:三年前,摩托罗À手机由于缺乏È头产品,全球市场份额一度降到12%左右,世界第二的位子都已岌岌可危。2004年底,一款改变摩托罗À手机命运的机型出现了,一经上市立刻引起市场的极大震动,累计销量已达6000万部,至今仍然保持非常良好的销售势头,创造了中高端机型市场的奇迹,甚至引起了市场老大诺基亚的密切关注。这就是大家熟知的V3,分析不难发现,V3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在技术上的大胆创新,超薄时尚机身设计、集美感和实用于一身的镁铝合金表面、最新概念的金属键盘等,这些都是传统手机无法比拟的。V3为摩托罗À带来了巨大经济利润,同时对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的提升更是没法估算。同样,凭借一款极具创新的“巧克力”机型,LG手机一举扭转了手机业务亏损的不利状况。
比亚迪的发展路径也是出于创新的推动,“1995年时,比亚迪只有20几个人,我们掌握着镍镉电池的技术,然后将技术通过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加以表现,创造巨大的利润,技术是比亚迪迅速发展壮大的根本。”
1997年比亚迪开始研发锂离子电池,当时只有日本企业掌握着这项技术,连美国、法国都没能解决核心技术问题。王传福对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当第一块锂离子电池研制成功的时候,日本人不屑一顾,因为当时从技术、设备、原材料、工艺等各方面都是日本企业垄断,而且是绝对保密概不对外的。不过,后来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日本人的预料,“后来日本人从台湾经销商那儿得到我们的锂离子电池,对各项指标一经测试,傻了眼,感觉被比亚迪狠狠地抽了一记耳光,对我们的锂离子电池由不屑变为恐慌,因为我们的价格只有他们的一半多。我们从产品设计到整个工艺过程控制都是完全创新的,而且是大批量生产,当时锂离子电池市场是供不应求的,我们仅靠锂离子电池一项创新,每年就能给公司带来近10亿元的纯利润。”
王传福经常在内部会议上向比亚迪员工讲述这段历史,正是得益于那段黄金时期,比亚迪得以迅速成长,为后来IT产业群垂直整合和进军汽车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王传福为什么如此强调技术创新重要性的原因。
王传福认为V3和锂离子电池的成功事例给了他深刻的启示:技术创新和效率给IT企业带来的是垄断性的竞争力。
滚烫的竞争力
随着垂直整合优势的进一步爆发,比亚迪的后续优势越来越明显。
2007年,比亚迪推出3款全新车型,用王传福的话来说,“每一款都非常具有冲击力”。也就是在2007年8月,王传福在深圳宣布了比亚迪汽车产业的战略和“惊人的目标”:到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乘用车产销企业;到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乘用车产销企业。
当然,王传福对外喊出的这一目标,比起他在内部讲话上的论调还显保守。F3的热销已经让比亚迪野心膨胀。
而王传福更得意的还是被他形容为“滚烫的竞争力”的垂直整合策略。王传福认为,汽车产业的战略和战术,与国际通常的做法完全不同,甚至说是一种碰撞。国际汽车产业讲究专业分工,讲究小而精,我们讲究的是垂直整合,大而全。
这是王传福为比亚迪量体定制的发展策略。 比亚迪在技术上既有跨度又有深度,掌握着很多领域的核心技术,更关键的是在每个大的领域研究都较深入。“比如汽车,我们在整车设计、汽车模具、发动机、底盘、各类内饰件、车载电子等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这些核心技术的掌握就是我们搞垂直整合战略的基础,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保障,是我们攻城拔寨的常规武器。”
通过F3的各种表现,已经证明了这种打法的竞争力。随着垂直整合优势的进一步爆发,比亚迪的后续优势越来越明显,“我们的内饰件、前后保险杠等一些加起来也就2000多元,而且效率非常高,我们的保险杠做好后直接运到组装车间,装上车的时候还热着,而一般企业仅保险杠的包装费和运输费就非常可观。”
“这个差价就是利润,就是竞争力,滚烫的竞争力”, 王传福总结道。
发力电动汽车
拥有电池核心技术的比亚迪正试图复制他在电池上的成功经验。
比亚迪最能够让人浮想联翩的还是电动汽车领域,甚至有人说,王传福喊出在2015年成为中国汽车业第一,是出于对电动汽车前景的预期。王传福和比亚迪营销总经理夏治冰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现有的汽车技术时代,欧美日已经占据了完全的垄断优势,中国汽车目前只能在追随者的位置,而电动汽车领域,比亚迪具有先天优势。
去年底,王传福给员工描述了比亚迪在电动汽车的布局:我们要在深圳规划一个大规模的汽车基地,未来汽车产业的设计中心、测试中心等都将定在深圳。深圳汽车基地还将承担起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大任,我们的电动汽车产业不仅仅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还有其它一些非常创新的产品,比如双动力汽车。为了弥补纯电动汽车产业和政策上的一些制约,我们推出了双动力汽车。双动力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完全不同,混合动力汽车只能用油,而双动力汽车既能用油也能用电。这个创新概念的汽车最快明年可以与大家见面,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根据王传福的计划,比亚迪的“铁电池”双动力车“比亚迪F6DM”将会在2008年实现量产。拥有电池核心技术的比亚迪正试图复制他在电池上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