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T技术互联网日新月异,雲计算、物联网成为企业关注的新名词。当一些企业对这些新技术带来的新模式和新契机充满期待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充满了困惑:雲计算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才能把握住这一机遇,不被市场所淘汰?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认为,雲计算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距离真正的成熟模式和成熟期还有一段距离。目前雲计算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界对雲计算认识的深度。第二,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第三,规模化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初级阶段到发展的黄金期,还将历经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各行业、各领域以信息化为牵引,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环境、研发体系、产业体系,开展核心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进行商业模式和典型的实践。第二,完善政策法律环境、研发体系、产业体系,技术应用趋向成熟;第三,在前两点的基础上提高用户认可度,逐渐产生新的模式。现在,以制造业代表的各行各业正在探索雲计算的应用模式,并从安全性、移动性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推进雲计算的发展。
雲计算的商业模式实际上面临着用户认知和技术本身两个障碍。对于用户来说,雲计算技术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比传统技术方便、比传统模式成本低,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安全保障。技术与认知成“雲”模式最大挑战
雲计算作为新兴技术,需要独特的,适合技术本身的商业模式来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供应商来说,雲计算技术本身不是商业利润的来源,而是企业竞争力的保障,是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的基础:对于用户来说,雲计算技术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比传统技术方便,比传统模式成本低,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安全保障。
倪光南认为,雲计算的商业模式实际上面临着用户认知和技术本身两个障碍。首先,用户认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用户对雲计算应用和技术本身的理解并不透彻,因此如何实现深度融合,以解决应用领域的问题并取得效益,将是很大的问题。第二,是对安全、隐私的担心;第三,应用雲计算技术,不仅涉及到服务器、软件的改变,还涉及到应用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对于用户来说,改变原有的文化和已有的模式,去适应基于雲计算的新模式、新技术,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技术成熟度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应用领域中资源能力虚拟化服务不够:二是应用领域里面的问题影射成三类雲计算服务。同时基于领域特点,对雲计算服务的拓展不够,如雲制造,根据交互协同生命周期的特点,拓展设计、生产、管理,制造内容到雲计算领域,其共享、模式,以及自身技术等问题都难以解决;第三,雲计算本身是面向各类应用的零服务支撑平台,其管理构架运行评估安全等还不够;第四,标准和雲计算成熟度开发还不够。
安全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相关的法规政策。在应对数据安全的问题上,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并不健全。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安全的问题就无从谈起。
安全性不仅是技术难题
随着全球雲计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雲安全领域迎来突破式发展机遇。雲计算正在转化传统的数据中心,包括公有雲和私有雲。企业将数据中心虚拟化,并将工作负荷和数据扩展到公有雲,数据中心外围逐渐缩小。随着数据中心从物理转换为虚拟,并最终转换到雲端,企业业务将面临新的安全、管理和投资回报率的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一次报告中表示,安全不是雲计算的特殊问题,一些信息系统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安全,特别是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一定是第一位的,所以雲计算也不例外。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认为,雲计算实现了大规模的资源高度整合,一旦雲计算系统出了问题,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传统信息系统的问题:但是正因为它不是新问题,所以雲计算的安全不一定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实践证明,不能等到雲计算解决了安全问题才应用,而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此同时,许多解决方案不完善,实际上是欠缺标准的表现。如何衡量雲计算技术的先进性?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这也需要在实践中解决。
浪潮电子信息公司总裁王恩东认为,安全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相关的法规政策。例如,人们觉得钱存在银行里是安全的,是因为有相应的规则;而将数据放到雲中却没有安全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少规则的约束。在应对数据安全的问题上,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并不健全。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安全的问题就无从谈起。实际上,安全性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用户对雲计算的认知。首先,雲计算强调的是服务,并非替代了信息化部门和系统,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雲计算是“保姆”,不是“主人”。第二是雲计算建设模式的认知。对于雲计算的建设模式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企业应该以良好的实践引导雲计算向更具有创新前景的方向发展。
雲计算的本质是整合资源,提供复杂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需要大量数据存储计算和分析应用。
移动雲将大展所长
雲计算的技术和产业以及商业模式逐渐在发展,产业链逐步在形成,特别是用户对雲计算的接受程度也大大提高,对于雲的应用探索将为雲计算技术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只有应用才能推动产业的发展,只有实践才能带动技术的创新。
首先,雲和大数据关系紧密。雲计算的本质是整合资源,提供复杂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需要大量数据存储计算和分析应用。如百度的搜索引擎每天需要处理几百亿的网页、服务几亿的用户,是典型的整合数据、分析用户需求的应用。
其次,雲计算服务移动性需求。用户的数据和信息能够存储在后端,而不需要担心在终端丢失或者产生安全隐患,这就是一个移动性的问题。
第三是弹性,雲计算的本质是资源的弹性利用,这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非常关键。例如,当开发一个应用时无法估计用户的需求和反馈,利用雲计算技术带来的弹性空间将最大。因此,雲计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能够大展所长。 雲计算为大数据提供了产生、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其特点为以集中式资源池化管理、资源按需使用、专业化IT服务及海量数据存储能力等。
雲时代的数据UP服务
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数据,数据是IT时代的血液,不断为信息服务提供“能量来源”,“加工”后的数据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动态资源的整合、对数据进行智能加工、并按需进行服务。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大数据这样那样的问题,也造成了对大数据处理的困难:用数据产生信息,产生信息资质的更新,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使得信息存储量更大,面临着很多挑战。
第一,由于大量数据而导致数据泛滥,大量优质数据和劣质数据融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差和错误,而不准确的数据将没有任何价值。如何保证数据的可信性和质量成为难题。
第二,如何根据产生的数据进行智能挖掘和分析,形成真正的数据价值层,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工业品或数据工业产品。
第三,要赋予工业产品价值,性能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由于存储能力和处理能力的提高,性能的提高已经落后于服务增长的速度;而数据也不再是简单的增长,而已经开始有泛滥的趋势。
雲计算的出现,为大数据提供了产生、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以集中式资源池化管理、资源按需使用、专业化IT服务及海量数据存储能力为主要特点,提供高效能、低成本、低功耗的按需服务。与此同时,雲技术又会产生新的数据。为此,提出数据即服务,即将数据看成一种服务,用数据和服务来构造新的存储模式。雲的平台之上,不仅应该有PaaS,IaaS,SaaS,更需要有DaaS,在DaaS的基础之上把各种各样的数据关联起来同时进行数据的活化,数据的内容需要进行提炼,甚至要过滤、要更新,才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还要有数据的汇聚能力、数据的运营管理能力,以及数据服务支撑的能力。
吕卫锋表示,交通雲就是把交通数据实时采集起来,同时把交通工程的实时路况信息发布变成了一个海量数据计算处理流程,对交通数据进行完整有效的利用。
因此,不仅要关注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的方法和技术,还应该认为大数据正在创造价值,而且基于雲服务的模式正在改变整个产业。
通讯成本是应用雲计算之后一定会遇到的问题。以最典型的桌面雲为例,桌面雲通过移动互联方式提供雲计算服务,实际上交了两倍的通讯费用,无论合理与否,却一定会成为一个负担,尤其是在未来进行大规模推广后。
通讯成本或成负担
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当前的高资产模式能否持续,企业盈利后是否有更多的渠道可以走,都将成为疑问。工业革命时期,变革是在生产线上的更改;雲时代,网络化管理、实现组织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新技术架构下的商业模式中,效率也不再是唯一的问题。
采用雲计算之后,通常会发生两种情况:一,其商业模式和要解决的问题与传统互联网解决的问题相同,因为雲计算的本质都是通过网络提供服务。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在雲计算时代也解决不好。二,雲计算时代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如传统的主机租赁或者其他的模式可能存在缺陷,而雲计算技术的出现克服了这种缺陷,并利用机会解决了从前商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通讯成本是应用雲计算之后一定会遇到的问题。以最典型的桌面雲为例,桌面雲通过移动互联方式提供雲计算服务,实际上交了两倍的通讯费用,无论合理与否,却一定会成为一个负担。尤其是在未来进行大规模推广后。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认为,雲计算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距离真正的成熟模式和成熟期还有一段距离。目前雲计算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界对雲计算认识的深度。第二,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第三,规模化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初级阶段到发展的黄金期,还将历经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各行业、各领域以信息化为牵引,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环境、研发体系、产业体系,开展核心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进行商业模式和典型的实践。第二,完善政策法律环境、研发体系、产业体系,技术应用趋向成熟;第三,在前两点的基础上提高用户认可度,逐渐产生新的模式。现在,以制造业代表的各行各业正在探索雲计算的应用模式,并从安全性、移动性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推进雲计算的发展。
雲计算的商业模式实际上面临着用户认知和技术本身两个障碍。对于用户来说,雲计算技术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比传统技术方便、比传统模式成本低,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安全保障。技术与认知成“雲”模式最大挑战
雲计算作为新兴技术,需要独特的,适合技术本身的商业模式来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供应商来说,雲计算技术本身不是商业利润的来源,而是企业竞争力的保障,是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的基础:对于用户来说,雲计算技术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比传统技术方便,比传统模式成本低,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安全保障。
倪光南认为,雲计算的商业模式实际上面临着用户认知和技术本身两个障碍。首先,用户认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用户对雲计算应用和技术本身的理解并不透彻,因此如何实现深度融合,以解决应用领域的问题并取得效益,将是很大的问题。第二,是对安全、隐私的担心;第三,应用雲计算技术,不仅涉及到服务器、软件的改变,还涉及到应用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对于用户来说,改变原有的文化和已有的模式,去适应基于雲计算的新模式、新技术,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技术成熟度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应用领域中资源能力虚拟化服务不够:二是应用领域里面的问题影射成三类雲计算服务。同时基于领域特点,对雲计算服务的拓展不够,如雲制造,根据交互协同生命周期的特点,拓展设计、生产、管理,制造内容到雲计算领域,其共享、模式,以及自身技术等问题都难以解决;第三,雲计算本身是面向各类应用的零服务支撑平台,其管理构架运行评估安全等还不够;第四,标准和雲计算成熟度开发还不够。
安全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相关的法规政策。在应对数据安全的问题上,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并不健全。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安全的问题就无从谈起。
安全性不仅是技术难题
随着全球雲计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雲安全领域迎来突破式发展机遇。雲计算正在转化传统的数据中心,包括公有雲和私有雲。企业将数据中心虚拟化,并将工作负荷和数据扩展到公有雲,数据中心外围逐渐缩小。随着数据中心从物理转换为虚拟,并最终转换到雲端,企业业务将面临新的安全、管理和投资回报率的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一次报告中表示,安全不是雲计算的特殊问题,一些信息系统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安全,特别是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一定是第一位的,所以雲计算也不例外。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认为,雲计算实现了大规模的资源高度整合,一旦雲计算系统出了问题,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传统信息系统的问题:但是正因为它不是新问题,所以雲计算的安全不一定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实践证明,不能等到雲计算解决了安全问题才应用,而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此同时,许多解决方案不完善,实际上是欠缺标准的表现。如何衡量雲计算技术的先进性?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这也需要在实践中解决。
浪潮电子信息公司总裁王恩东认为,安全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相关的法规政策。例如,人们觉得钱存在银行里是安全的,是因为有相应的规则;而将数据放到雲中却没有安全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少规则的约束。在应对数据安全的问题上,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并不健全。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安全的问题就无从谈起。实际上,安全性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用户对雲计算的认知。首先,雲计算强调的是服务,并非替代了信息化部门和系统,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雲计算是“保姆”,不是“主人”。第二是雲计算建设模式的认知。对于雲计算的建设模式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企业应该以良好的实践引导雲计算向更具有创新前景的方向发展。
雲计算的本质是整合资源,提供复杂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需要大量数据存储计算和分析应用。
移动雲将大展所长
雲计算的技术和产业以及商业模式逐渐在发展,产业链逐步在形成,特别是用户对雲计算的接受程度也大大提高,对于雲的应用探索将为雲计算技术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只有应用才能推动产业的发展,只有实践才能带动技术的创新。
首先,雲和大数据关系紧密。雲计算的本质是整合资源,提供复杂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需要大量数据存储计算和分析应用。如百度的搜索引擎每天需要处理几百亿的网页、服务几亿的用户,是典型的整合数据、分析用户需求的应用。
其次,雲计算服务移动性需求。用户的数据和信息能够存储在后端,而不需要担心在终端丢失或者产生安全隐患,这就是一个移动性的问题。
第三是弹性,雲计算的本质是资源的弹性利用,这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非常关键。例如,当开发一个应用时无法估计用户的需求和反馈,利用雲计算技术带来的弹性空间将最大。因此,雲计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能够大展所长。 雲计算为大数据提供了产生、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其特点为以集中式资源池化管理、资源按需使用、专业化IT服务及海量数据存储能力等。
雲时代的数据UP服务
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数据,数据是IT时代的血液,不断为信息服务提供“能量来源”,“加工”后的数据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动态资源的整合、对数据进行智能加工、并按需进行服务。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大数据这样那样的问题,也造成了对大数据处理的困难:用数据产生信息,产生信息资质的更新,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使得信息存储量更大,面临着很多挑战。
第一,由于大量数据而导致数据泛滥,大量优质数据和劣质数据融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差和错误,而不准确的数据将没有任何价值。如何保证数据的可信性和质量成为难题。
第二,如何根据产生的数据进行智能挖掘和分析,形成真正的数据价值层,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工业品或数据工业产品。
第三,要赋予工业产品价值,性能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由于存储能力和处理能力的提高,性能的提高已经落后于服务增长的速度;而数据也不再是简单的增长,而已经开始有泛滥的趋势。
雲计算的出现,为大数据提供了产生、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以集中式资源池化管理、资源按需使用、专业化IT服务及海量数据存储能力为主要特点,提供高效能、低成本、低功耗的按需服务。与此同时,雲技术又会产生新的数据。为此,提出数据即服务,即将数据看成一种服务,用数据和服务来构造新的存储模式。雲的平台之上,不仅应该有PaaS,IaaS,SaaS,更需要有DaaS,在DaaS的基础之上把各种各样的数据关联起来同时进行数据的活化,数据的内容需要进行提炼,甚至要过滤、要更新,才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还要有数据的汇聚能力、数据的运营管理能力,以及数据服务支撑的能力。
吕卫锋表示,交通雲就是把交通数据实时采集起来,同时把交通工程的实时路况信息发布变成了一个海量数据计算处理流程,对交通数据进行完整有效的利用。
因此,不仅要关注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的方法和技术,还应该认为大数据正在创造价值,而且基于雲服务的模式正在改变整个产业。
通讯成本是应用雲计算之后一定会遇到的问题。以最典型的桌面雲为例,桌面雲通过移动互联方式提供雲计算服务,实际上交了两倍的通讯费用,无论合理与否,却一定会成为一个负担,尤其是在未来进行大规模推广后。
通讯成本或成负担
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当前的高资产模式能否持续,企业盈利后是否有更多的渠道可以走,都将成为疑问。工业革命时期,变革是在生产线上的更改;雲时代,网络化管理、实现组织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新技术架构下的商业模式中,效率也不再是唯一的问题。
采用雲计算之后,通常会发生两种情况:一,其商业模式和要解决的问题与传统互联网解决的问题相同,因为雲计算的本质都是通过网络提供服务。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在雲计算时代也解决不好。二,雲计算时代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如传统的主机租赁或者其他的模式可能存在缺陷,而雲计算技术的出现克服了这种缺陷,并利用机会解决了从前商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通讯成本是应用雲计算之后一定会遇到的问题。以最典型的桌面雲为例,桌面雲通过移动互联方式提供雲计算服务,实际上交了两倍的通讯费用,无论合理与否,却一定会成为一个负担。尤其是在未来进行大规模推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