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知识主题结构化设计 发展学生数学结构化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科知识具有结构化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借用结构主义的观点来思考、设计并实施。引导学生从知识前后的内在联系出发,感悟和探寻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教师运用知识主题结构化的设计,并以自身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关联和把握为基础,引领学生感受知识结点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结构化思维。
  【关键词】知识主题 结构化设计 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的观点最早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的认知是有结构的。我们知道,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普适性及工具性学科,其知识内部有着严密的逻辑,具有极强的结构化特点。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是数学逻辑结构上的一个结点,在其不同方位上都有与之相紧密关联的知识结点,因此,数学教学也可以借用结构化的观点来设计组织。
  最近,笔者以“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在区域内做课堂教学示范展示,试图运用知识主题结构化设计,尝试从结构化视角设计课时教学,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感受知识结点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更好地发展学生数学结构化思维,变革数学课堂结构,推进我区“两新”素养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以下具体阐述本课教学的背景理念、设计意图和实践成效。
  一、復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级咱们学习了加法和减法(板书:加法 减法),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哪种运算?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呢?加法和减法有怎样的关系?(板书:相反,并在加法和减法之间用连线表示它们互为逆运算)
  (2)这学期,我们在加减法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什么?(板书:乘法)
  出示:小朋友坐,每车坐2人,3车一共坐
  ( )人。
  提问:6是怎么来的?(板书:2×3=6)2×3可以表示什么?(板书:3个2)
  (3)我们一起回想一下:乘法是从什么运算转换而来的?(加法)什么样的加法可以转换成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几个几”的加法可以转换成乘法(在乘法和加法之间用连线表示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学习基础,通过“部分数+部分数=总数”的模型得出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再通过“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转化成“几个几”,即几和几相乘,建立乘法和加法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加法、减法和乘法三种运算之间的结构关系,为后续学习感悟运算本质、体验和理解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做好方法和认知上的准备。
  二、对比理解,教学新课
  (一)教学教材第48页的例5
  (1)理解题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方法。
  出示:6个小朋友坐,每车坐2人,要坐
  ( )车。
  一起读题,提问:这一次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求什么?和刚才的问题还一样吗?(刚才是告诉我们每车坐2人,坐3车,求一共多少人;这里告诉我们有6人,每车坐2人,求坐几车)刚才告诉我们的现在变成了什么?(问题)刚才要求的问题现在变成了什么?(告诉我们的条件)条件和问题被怎么样了?(告诉我们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调换了位置)
  【设计意图】除法运算在求解模型上与乘法是互逆的。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本质有真切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并与例前的练习加以对比,对比分析两题中告诉我们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
  (2)认识含义:那我们一起来看,这里要把6个小朋友怎么样?就是按每2个分成一份。几被分了?(板书:6)用几去分?(板书:2)用2去分几?(用2去分6)就是“按每2个分成一份”,也就是每份都是几个?(2个)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什么?(板书:平均分)谁能完整说一说:这里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平均分?(板书:把6按每2个分成一份平均分)问要坐几车,就是求什么?(板书: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无论是平均分两种分法中的哪一种分法,其实质都是“一个数被另一个数分了”或者“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也就是数学上的“除以”和“除”的含义,笔者有意将“按每2个分成一份”的平均分这一含义与除法含义的本质性表达相沟通,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深刻地认识除法的含义。
  (3)认识除法:把6按每2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还能用原来学习的乘法来算出结果吗?(不能)那就需要一种新的运算方法——除法,在数学上求平均分的结果就用除法计算。在这里:把6按每2个分成一份,是几被分了?6被几分了?6 被2分就写成什么?(板书:6÷2)反过来看,6÷2也表示“用2去分6”,意思是一样的。把6按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几份?(板书:=3)。
  【设计意图】当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成为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强烈需要时,学生对它的认识就会更主动、更有效,对它的认识也就更深刻。同时笔者通过追问将除法的本质含义和算式书写有机融合,从而使学生能从书写形式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4)认识除号:6和2中间的这个符号就是除号。(板书:除号)怎样书写除号?(点,横,点)教师示范书写。除号就读作“除以”,学生跟读:除以。从左往右读作“6除以2”,学生读算式。
  (5)操作验证:用除法计算的结果对不对,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小朋友,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你准备怎样分?(去掉一个几,看有没有分完?继续去掉一个几,直到分完)看,6被2分了,分成了几份?6除以2等于3,对不对?
  【设计意图】一种新的运算若能解决新遇到的问题,在二年级学生看来是十分有意义的。因此,笔者设计了操作验证的环节,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平均分第一种分法的方法和过程,而且能够清楚地看到分得的结果,同时还检验了除法计算所得与操作结果的一致性,真切体会到除法运算的应用价值,体会到学习的意义。
  (6)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运算方法——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小结:像这样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求分成几份,就用除法计算。
  (二)教學教材第49页的例6
  (1)理解题意: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那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问题。
  出示: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每组(  )人。
  读题,提问:这是平均分吗?这里是把6怎样平均分?几被分了?(板书:6)用几去分6?(板书:3)
  (2)认识含义:把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几人。我们请6个小朋友来演示一下:一个一个平均分成3组继续第二次,直到分完为止。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每组几人?(板书:2)
  【设计意图】平均分第二种分法与第一种分法是不同的,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进行区分一直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以学生亲自参与的小活动让学生加以直观体验,再次感受又一种平均分的过程,且它需要重复多次,直到分完为止,最后看“每份是几”,即“每份数”,亲切中又不失真实。
  同学们,像这样把6平均分成3组(份),求每份是几,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除法)因为它也是怎样分的?(板书:平均分成3份)求什么?(板书:每份是几)这里也是求平均分的结果,所以也用除法来计算,算式可以写成什么?(板书:6÷3=2)它表示什么含义?
  (3)认识名称: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除号”,那除号前后的数可以叫什么呢?(出示:被除数,除数,商)你觉得被除数就是怎样的数?(被分掉的那个数)除数呢?(是用它去分的那个数)商就是?(平均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涉及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规定,虽是一种约定俗成,但又不乏其合情合理性,而且它也是算式含义的另一种存在形式,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尤其如此。因此,笔者通过提问让学生主动将名称和除法模型中各部分建立联系,也为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乘、除法“每份数、份数、总数”之间的基本模型埋下可以生长的种子。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对比例题
  (1)明确分法:同学们,刚才这些平均分的问题,都用除法计算,但它们一样吗?
  (2)区别分法: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一种是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求份数;另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数。它们相同的是什么?(都是平均分,求平均分的结果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关键在于两道例题的对比,是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对比,也是对除法两种含义的对比,通过比较能让学生认识其不同之处,即按不同的分法平均分,分别可以求出“份数”和“每份数”,同时为接下来学生对除法的两种含义以及之间联系的理解感悟打下扎实的认识基础。
  三、加强认识,巩固练习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对平均分两种分法的理解,共同研究认识了除法,像这样把一个数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每份是几,就是求份数,可以用除法计算;像这样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就是求每份数,也用除法计算。那你现在能用新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
  (1)请完成教材第50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如图1所示),观察图中15本书,认真读题,想一想,然后完成计算。
  图1
  汇报,交流。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样思考的?
  对比:同一幅图,为什么列出了不同的除法算式?(分法不一样,含义也就不一样)观察算式,你还发现什么?(两个问题的条件和问题互换了位置,两个除法算式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小结:同学们,我们发现在除法内部有着联系。
  (2)提问:同学们,你能根据这幅图编一道乘法的实际问题吗?图中一共多少本书?(板书:3×5=15)
  对比上面的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求每份数或求份数用除法,告诉我们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用乘法)
  小结:原来除法和我们之前学习的乘法有着那么紧密的联系,就是因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让我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牢固地联结在一起,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变得越来越强。
  【设计意图】如果说“部分数+部分数=总数”模型沟通了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那么“每份数×份数=总数”就是除法和乘法之间互逆关系的基本模型,在解决任何与该模型一致的实际问题时,或基于基本模型的变式实际问题时,通过转化即可灵活选择运算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提前预伏渗透式的教学不仅让当下的学习更加有效,而且还能不断发展学生结构化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建立结构
  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对于今天的这节课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几种运算?(四种,分别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这四种运算相互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正因为有着联系,才让我们学习的知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和帮助吗?
  布鲁姆说过:“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当然,即使是数学学科一个课时的教学也不例外,除了组成本课时的知识、技能本身的结构元素外, 还勾连着与构成元素相近的联系点,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起这种联系,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数学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有统领教材的整体意识, 以数学知识脉络的本源为线索, 有效整合知识单元主题。如本课属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知识单元主题,可运用知识单元主题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将课时教学置于知识单元主题中,整体架构单个课时的教学,立足本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以思维结构化为导向, 在互逆、转换、相关联中寻求纵横联系, 树立起系统学习的教学观念, 从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度出发,把结构化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结构化的学习,达到学生数学思维的结构化,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学”增效增值, 也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柳. 浅谈结构化教学 [J]. 读天下,2018(12).
  [2]夏玉英.结构化:一种必备的数学核心素养——结构化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1).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教育越来越推崇主题式、项目式的课程,这类课程包含更多适应未来社会的要素,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让综合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STEM教育就是一种具有项目概念的教育。本文在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尝试探索STEM教育,探索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路径,让所有的“教”变为适应未来的“学”,让学生的素养进阶成为可能。  【关键词】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 学科统整 有设计的“
期刊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要丰富课程资源,而笔者却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发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因此,本文从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小学阶段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意义等方面出发,结合课堂落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与反思。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外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教学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地输入,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
期刊
【摘 要】班级不是一群独自聚集起来的人,而是由于目标统一和行动一致而结合起来的有一定组织机构和组织纪律的整体。教师要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目标统一”“行动一致”,让课堂成为一个有组织纪律的整体,而课堂管理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转变课堂管理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形象有趣的方法,灵活运用手势、口诀、故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期刊
【摘 要】板书是师生在课堂上最常用的信息交流方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板书时,往往重课前预  设、轻课中生成;重散点呈现、轻结构关联;重知识罗列、轻方法提炼。因而,教师应在教学中基于教学以结构化板书,做到以约驭博,厘清知识的内在关联;归纳梳理,明晰教学的过程结构;一以贯之,生成学习的方法结构,让学生数学思维自然生长。  【关键词】板书 数学思维 实施策略  板书是师生在课堂上最常用的视觉交流信息方式。随
期刊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师较为注重学生在问题分析中的言语思维和逻辑思维培养,而较少从视觉感知领域切入学生思维,较少从具象认知方面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儿童视觉思维的培养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观察者视角,结合苏教版数学教材的教学实践,触摸视觉思维的“迷失困境”,解读视觉思维的“价值意蕴”,感受视觉思维的“独特魅力”,形成培养视觉思维的“方法路径”。 
期刊
【摘 要】数的运算,重在理解算理,形成算法。教学中可通过操作、想象、事理分析等活动来明晰算理,进而逐步抽象算法;通过猜想验证或整体归纳概括,渗透数学思想,构建算法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算法模型,积累活动经验,体悟数学思想。  【关键词】算理 算法 模型 数学思想  运算一直以来就是数学学习中首要的学习任务。从小学数学课程编排和教学实践看,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贯穿始终,运算
期刊
【摘 要】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变化,从最初的大纲,再到四基,到现在的核心素养,教师对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文章从分析现阶段高阶思维有意关注的缺失出发,构建抽象型问题情境,促进高阶思维的生长;着力抽象问题情境,驱动高阶思维的提升;体验抽象型问题情境,引领高阶思维的开发;找寻能够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的方法,从而开展探索性、深度性、创造性的学习。  【关键词】抽象型问题情境 数学高阶思维 赋能 
期刊
【摘 要】即时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课堂好坏的因素之一。本文旨在充分认识课堂即时评价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数学课堂即时评价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改进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即时评价 改进措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工匠想要把他的工作做好就必須先让工具锋利。而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先认识到课堂即时评价的重要性,并掌握好课堂即时评价的艺
期刊
【摘 要】儿童的数学学习在一定程度与学习兴趣关联紧密,这是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因此,让兴趣成为撬动儿童数学思维的“支点”很有必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前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兴趣亲近形象思维;通过趣味活动抓住知识本质,让兴趣淬炼抽象思维;学会举一反三,正例和反例共存,让兴趣催生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兴趣 儿童思维 数学学习  兴趣是有生长性的,儿童的思维也具有生长性。兴趣如同杠杆中
期刊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是教职员工。人是学校的主体,要靠人来实现教育的目标,所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须“以人为本”。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利用和借鉴这些新的理念,改善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