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傅青主浅谈“遗民”的审美旨趣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c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梳理了明末清初书画家傅青主的主要经历及艺术观点,浅谈“遗民”群体的审美旨趣以及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继而简要分析了这一影响的利弊。
  关键词:傅青主;“遗民”;审美旨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画是墨戏,书乃文娱。这既直指艺术自身规律,又是艺术自律性未明的必然结果。或者说,中国古代有文人士大夫的传统,有知识分子的传统,而艺术家的传统,则是模糊的和隐晦的。因此,对古代画家的研究,必须放在整个传统文人的范畴中才能展开。
  历经鼎革丧乱的文人儒士,往往有着直接、鲜明的审美评判标准。他们往往将美与不美同忠与不忠紧密联系,用以作为品评文艺作品和艺术家的重要标准乃至唯一标准。诸多“遗民”既无比留恋甚或努力重现故国烟云,同时也在反复强调“节操”“正气”(“人品”)对“书品”“画品”的决定关系,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审美评价体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齐名的明朝“遗民”傅青主,即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一、傅青主的“遗民”身份
  傅山,初字青竹,改字青主,又字啬庐,自称老檗禅,是明末清初之际的重要“遗民”,通经史诸子及佛道之学,工诗文、书画,精于金石、医学,妇科尤有名。
  时下所知傅青主,多由梁羽生武侠小说和随之改编的影视剧中来,他化身上天入地的剑侠,起死回生的圣手,谈古论今的硕儒,在故国山河零落之际,以“遗民”身份参与反清复明大业。这些演义虽部分反映了傅青主的形象,却也因武侠小说的世俗化需要,对人物做了过多神话化、概括化、片面化处理。傅青主最为人称道的“遗民”节气,不与俗同的艺术主张,被淹没在刀光剑影之中。
  明季“遗民”傅青主,在康乾年间史学大家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一文中有详尽记述。《清史稿·遗逸传》中的《傅山传》,即以此文为主要参考。全祖望为史学大家,所著文又是正史蓝本,所以《事略》的可信度相当高。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版本傅青主平生节义事,几乎都囊括在《事略》中了。
  全祖望在《事略》中记载了傅青主在明末不畏权贵、慷慨敢任事的侠义观,以及不空谈的实用主义观,说他“于是蔡忠襄公抚晋,时寇已亟,讲学于三立书院,亦及军政军器之属。先生往听之,曰:‘迂哉,蔡公之言,非可以起而行者也。’”
  对清朝定鼎中原后傅青主以道士衣冠自居的言行,全祖望分外着墨,做了生动的描绘。康熙十七年,为了笼络明朝“遗民”,统治者开博学鸿词科,让各省举荐学问文章卓著的文人到北京应试,量才授官,傅青主赫然在列,时年七十四岁。在固辞、称疾皆不得免的情况下,他被抬至距京城三十里处,以死拒,不入城。直至公卿为请免试,许放还山,方才入城。至不得不勉为一谢,傅青主则“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冯溥)强掖入使谢,则扑于地。”
  傅青主死后,以朱衣黄冠敛,义不作贰臣。
  纵观全文,全祖望为读者勾勒的是一位品行高洁、义守气节、不作贰臣的“遗民”形象。他清癯、高傲,是当时的伯夷叔齐之流。
  如学者所评述:“清代初年的文化,从总体上来说,是遗民文化。遗民文化的总体特征是怀旧和清高。”只有了解了傅青主的“遗民”身份,了解他坚守节气的所作所为,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傅青主艺术风格的纵横滂沱、恣肆汪洋,才能更好地领会他的艺术观念为何桀骜不驯、锋芒毕露。
  二、傅青主的审美旨趣
  因为“遗民”的身份,因为对故国的情怀,傅青主站在“忠孝节义”的道德高度上谈书论艺,臧否人物。
  最能体现傅青主“遗民”审美旨趣的,是他的《作字示儿孙》诗及自注。注中的精彩之处在于:“‘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已而乃丑之,曰:‘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其觚稜难近;降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松雪曷尝不学幼军?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心术坏而手随之也’。于是复学颜太师。”
  在这段注中,傅青主简单交代了自己的学书经历,但看似谈书法,实则谈“气节”,谈自己所崇尚的“遗民”风骨。学晋唐楷书难,学赵孟頫、董其昌易。其难,难在颜柳楷书如正人君子,人品高洁,慎独自持,觚稜难近。其易,在于赵董之书如小人匪人,圆转流利,巧言令色,不觉日亲。
  傅青主凌厉地批评了赵孟頫的人品及他的艺术,说他“心术坏而手随之也。”至于赵孟頫如何心术坏,放在傅青主所处的历史情境,必然指的是他以宋朝宗室的身份投身元室为臣。通过将赵孟頫降到“匪人”的地位,傅青主进而认为赵的书法“浅俗”,他本人“心术坏”,并且认为他和董其昌圆转流利的风格是“稍临之则乱真”,是没有什么难度和高度的。由此而论,董其昌将赵孟頫评价为“五百年中所无”,自然是大错特错,甚或是与赵孟頫一伍之流。
  进而,傅青主提出了他的书法观点:“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是谈书法,却又不尽然谈书法。他之所以如此激烈,其实是全祖望所谓的:“君子以为先生非止言书也。”傅青主是在表明自己作为“遗民”的政治、道德立场。
  实际上,因“气节”有亏而被降低艺术水准,赵孟頫自非孤例。以“气节”为标准评判艺术水准,也非傅青主一人。雍正六年,张沅在石涛作品上跋曰:“宋王孙赵彝斋者,其品峻绝千古,其画妙绝一世。品不以画重,而画益以品重也。”野史云同为宋朝宗室,赵孟頫与从兄赵孟坚(彝斋)的人品不可同日而语。赵孟頫入元朝为官,赵孟坚则隐逸于江湖,义不为元臣,保全了自己的气节,故画以品重。可以说,“遗民”的节气观及因之衍生出的审美标准,是整个中国传统审美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三、“遗民”审美旨趣的影响
  如文初所言,因为隐晦的艺术家传统和高扬的文人传统,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画家少以画家身份自居,在点评自己的文艺生涯时,无论是明代的徐渭还是近代的齐白石,往往以“文第一、诗第二、书第三、画第四”一类排序自述。也因此传统,就整个古代文艺的品评体系,而非剥离出来的美术理论范畴而言,古代文人论画,极少从技巧、风格等艺术本体论方面着手,而是嗜谈主题、目的、意义、内涵……
  被再三明确的事实是,在从“遗民”的审美观延伸出的评价体系中,“人品”“气节”对“画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出发点,“遗民”艺术家的艺术水准和地位,已经抢占了道德高地,已经做好了接受赞誉的准备,正如前文张沅所谓:“品不以画重,而画益以品重也。”
  更为明显的代表,是“清初四僧”,尤其是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后来的历史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明代宗室身份,来自于明亡之后他剃发逃禅,隐逸于山野,纵情于书画的所作作为。正所谓:“在清朝统治下,他的家国之痛不能直接发泄,只能在晦涩的题诗中流露其隐痛。他在明亡后保持气节,不趋炎附势,能洁身自好,又常为贫士市人作画,而‘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而不可得’,因此,曾赢得后世人们的敬重。”设若八大山人如赵孟頫、钱谦益一般入新朝为官,无论艺术成就如何之高,必定会“画以品轻”,不会有如此之多的闪光点,亦不会有如此之高的美术史地位。
  在艺术得以最大限度地自律发展的今天,以傅青主为代表的“遗民”审美评判自有其积极价值,却又无疑有失公允。这一观念的利弊颇有悖逆之嫌,节点在于:“气节”是第一位的,艺术是第二位的。或者说,“人品”是第一位的,“画品”是第二位的。这虽然有利于艺术的风正气和,却也容易带来审美上的道德绑架。同时,也为投机、标榜提供了土壤,如有“气节”的“遗民”傅青主,必然是水平高超的艺术家傅青主,而无关纯粹的艺术水平。这妨害了艺术的纯粹,固然艺术从未曾纯粹。
  参考文献:
  赵昌智,祝竹.中国篆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学位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理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自建国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这种对人口进行严格管控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近年来,镇原县孟坝镇王湾村党支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创新机制,用活载体,构筑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模式”的党建工作新思路,夯实基础,转变作风,强化服务
分庭审理是指对未成年被告人和成年被告人共同犯罪案件,由同一个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对未成年被告人和成年被告人适用不同的审判方式,分别开庭审理,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圆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我们党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首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
平祥邓公,出道于画,成道于文。其文其言,思沉情重而慷慨;其画其艺,色抑象实而景幻。其文,非画家之文;其画,乃文人之画。说他的文非画家之文,指他的文章不同于画家的创作心得,
20世纪80年代时值改革开放初期,新鲜的事物每一天都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中国的社会面貌正处于朦胧而多变的时候。1979年,中国批准了第一批旅游签证;1981年,法国人阎雷带着他的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