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格——种跨文化结构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uif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官格
  ——精确的视觉化
  2015.12.6-2016.1.3
  明园艺术中心
  今天,西方艺术的空间表达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观看习惯和空间感知。文艺复兴初逐步形成的线性透视法所确立的网格状的图式,从15世纪前半叶的佛罗伦萨一直扩展到欧洲早期现代的几乎所有国家。19世纪中期以来,摄影术以及后来的电影、电视技术乃至于当代计算机3D建模技术,本质上依然是一个限定了上下、内外的框架(取景框),在取像与制像,以及数字虚拟图形的背后,依然遵照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空间样式及其秩序规则。然而,这种由几何图形构成的逻辑秩序与制像功能并非西方所独有,在中国上古河洛文化中,相传由伏羲上观天象、大禹下察地理,分别得出“河图”与“洛书”,也就是之后的“阴阳图”和“九宫图”,如此便有了天下九州及九章大法,用以治理天下。
  由河图和洛书演变而来的“九宫格”图式,是由纵横各四条等距的平行线构成的网格。它既作为书法史上临帖仿写的一种界格,又类似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发明以作画面取景之用的“纱屏”(velo)上的网格。同时,它又是现代人的一种数字游戏——数独(sudoku)所利用的结构。在后者中,九宫格赋予了这些数字以布局和位置,成为人们理性和秩序化思维的形状。批评家罗萨林德·克劳斯(Rosalind Krauss)在70年代末就曾经对一种现代主义者雄心的象征——“格子”(Grids),进行了一个跨时代、跨媒介的解读。“格子”排斥一切叙事、文学等元素,现代主义就在这个冷漠的几何元素中,通过秩序化、反模仿、反自然主义的方式,维持了其纯粹视觉性的精华。
  在当下的生活经验尤其在政治生活中,秩序的建立是为了管理的需要,而在“管理”面前,人性总是显得无力而单薄。街头与广场的围栏和关卡总是将我们阻隔,超级都市中道路与立体交通的增多反而使普通的行走步履维艰。社会价值维度判断的失衡与都市管理中的人性忧思,常常映射在当今艺术家的创作中。而当今网络数字图像、3D建模图、工业制图以及GPS定位等技术,带给人们的又是绝对精确的、排除了感情因素的机械化网格化的视觉经验和思维经验。在艺术生活中,往往表现为精确理性描绘的抽象图式,或者借取各种媒介下的现成影像资源。
  在近两年的当代艺术展览中,一种表面化、倾向于几何化和极简主义的抽象风格大行其道,有些甚至是对欧美六七十年代艺术的直接复制与挪用,还有一些成了为市场所热衷的缺乏内涵的商业风格。针对这种趋向,针对某种徒有其表的“抽象”,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找到真正具有学术品质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并将其纳入到当下艺术的学术讨论中。此次展览中所选择的艺术家的作品与那种流行的风格有一定距离,他们的作品也更具批判精神和深入而持久的思考。展览所针对的并不仅仅是“九宫格”的表面图式,还有其内在的深层逻辑——这个图式的生成和发展还有其应用,以及它在人们思维中潜移默化的作用,都是展览想要探讨的问题。艺术媒介的跨越以及多样性也是本展览讨论的话题之一,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包括了架上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影像以及新媒体艺术及跨媒体艺术等几乎所有视觉艺术门类。根据作品的形态及观念指向,展览大致可以分成三个相互交织又有区别的单元,第一单元为抽象及其图式,包括的艺术家有莱勒·卡尔哈尔德、崔岫闻、何森、王煜宏、刘文涛、庞海龙;第二单元为图像的创制及其演化,包括的艺术家有缪晓春、石磊、何汶块、张小涛、邓岩、付斌、孙晓晨、张文超;第三单元是思维及其形状,包括唐晖、史金淞,张小涛、王煜宏、庞海龙、裴丽几位艺术家。这里面有一些艺术家在各个单元之间跨越,并不局限于某一类主题,正体现了他们作品媒介和观念的跨越性。这三个单元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而它们之间互动的根源正是“九宫格”这一图式的开放性以及其跨文化内涵。
  这个象征取景和图像生成本源的“九宫格”,作为一种跨文化结构存在于中西方的历史之中。它在历史上就作为框定与规约的象征,既是制像的基础,又成为游戏规则,同时也是与当下数字理性和秩序密切相关的文化框架。展览将自身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和艺术史中的相关问题纳入到讨论中,试图发现当今艺术中自然生发的某种与图像制作和生成有关的结构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在这里,“九宫格”的图式似乎能够象征当下艺术中的某种潜在秩序——一种精确理性的思维图式,一种跨文化的结构。它生成于传统文化与当下视觉体验的交织中,同时也融入当下社会诸话题的语境中。
其他文献
我写了二十多年小说,出版了四部长篇。我估计,我的小说读者不超过几百人,或许,两百人都不到。在很少的读者中,许多还是我的亲朋好友。他们读我的小说——或者仅仅随手翻翻,可能只是出于对我的支持和同情。今天,小说的命运够悲催,我听到许多唱衰小说的论调,理由各异,根源却相同:小说读者越来越少了。这是不对的。小说读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多——我指的是各种畅销小说和网络小说的读者。我不关心小说读者的多寡。我只考虑
期刊
在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艺术家中,展望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他的艺术实验像是一场在趣味、心性和感官世界中不断寻找平衡的智力游戏,它不断带来惊喜和高潮,但却从来不提供清晰的答案,他是少数几位在自己设置的艺术问题中进行独立工作的艺术家之一。  展望艺术的真正起点来源于对“太湖石”的思考,但二十年来这个象征母题本身却像一个无法确定终点的智力迷宫,理解这个迷宫需要阿里阿德涅的线团。《
期刊
“世代转化的中国创造”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在丹麦的第二大城市奥胡斯的一次集中、大规模的展示。此次展览将展出二十四位艺术家的三十余件影像、摄影、装置、绘画、雕塑等多媒介作品,是东、西两方策展人其同于中国实地考察艺术家工作室、挑选作品并作深入讨论后的一次视觉呈现与文化交流。此次展览将以一种“抽样调查”的方式为丹麦的观众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不同代际艺术家创作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衔接与转
期刊
1990年11月的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四川美院美研所的信,内容大概是说我毕业创作的三联画《茶馆系列》参加在香港的“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已经卖掉了,让我回学校领取画款。  我这才恍然想起毕业展的时候,有一天毕业创作指导老师张晓刚带来了一个穿西装、白衬衣的高大香港人,在我们的展厅里转了一圈,后来他在我的作品前站了一会儿,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香港十三艺廊李雪庐”。晓刚老师悄悄告诉我,他是
期刊
在本次展览中,我将重点介绍那些没有依附于任何一种既成的艺术形态或形式,而是通过挖掘身体与“现实”之间的直接关系,尝试理解世界本原的艺术家们。  现实在他们的作品中是基于身体与世界间的关系。这些作品并没有模仿或是理想化这个世界,而是通过理解、诠释世界,在艺术家的想象中重新建构而成,因此是艺术家们利用了真实的感觉。与表演性密不可分的身体能力、细腻的感性、物质和空间,以及洞察时代潮流的能力,都要归结于转
期刊
陈瑞(以下简称“陈”):这次展览和以前区别很大,甚至和你年初做的那个版画展可以说完全是两个风格或者说两个概念。这么短的时间内你是怎么做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罗凡(以下简称“罗”):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吧。前面那个展览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我是版画专业毕业的,这么些年一直想对版画语言有一个交代。上个个展以后,我给自己的自由度放宽了,没像以前那么拘谨,觉得想做什么样的艺术,然后就更加自由地去做。 
期刊
科技的发展让许多艺术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也使穿越现实与非现实的新媒体艺术泛滥。自2007年智能手机出现后,艺术的领域再次得到了扩张。通过便携电子产品和多样化的应用程序,很多知名艺术家得以实现脱离传统绘画工具(笔与颜料)进行创作,用网上搜集的素材拼贴组合完成的作品,用移动方式投入“增强现实”的作品也开始纷纷出现。而近年来在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光州双年展以及上海双年展等大规模艺术展览上出现的艺术
期刊
“北纬30度上下的轴心时代被雅斯贝尔斯发现。”这句话有三个重点:无奈的地段和紧迫的时段,以及发现和被发现的“个人”们。这个掐头去尾的时代,这个强弩之末的地带,以及力不从心的“个人”们。漩涡里的鱼如果意识不到离心力是谈不上原则的。如果能意识到离心力是螺旋形的,艺术感就觉醒了,因为这是一种“没有接口的准确”的唯一形式。  每一个时代都有所处时代的自设藩篱的当代性。看看这些曾经的当代艺术家们吧:马萨乔(
期刊
现代社会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族群关系,但同时,个体内心世界的狂欢却因此而打开了另一扇窗,并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野蛮滋生。从早期的《未眠》与《五感》到新近的《陈列物》系列作品,伴随着内在景观的变化,龚辰宇的绘画语言日渐纯熟,笔法及画面张力愈显游刃有余,粗放的笔触相互堆砌,点线率性地勾勒出多变的形象,同时对对象适度畸变,整个画面在变奏中放射出强劲的表现力。龚辰宇也愈加善于通过解构画面来挑逗观者的审美习惯,
期刊
峨眉山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峨眉山——的所在地,历来因“峨眉天下秀”而享誉中外。为了沟通自然遗产、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血脉,提高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把峨眉山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化都市,首届“峨眉当代艺术国际邀请展”于2015年12月25日至2016年2月20日在峨眉当代艺术馆、峨眉山市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中国、亚洲及欧美多国的近百位当代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作品与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