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与整合

来源 :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底蕴会造成截然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中国的企业文化强调情感管理,而西方企业文化重视制度管理、理性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将日趋紧密,企业文化也将出现趋同的趋势,文章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文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企业文化;跨国企业;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04-0001-02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经济与文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交融,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作为文化的一个子链条,各国的企业文化也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产生碰撞与融合,出现趋同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亦概莫能外。
  1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9月7日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谈到:“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的一种必然趋势。”18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的迅猛发展而使“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各国的交往也愈加频繁与密切。尤其近代以来,由于国家贸易地域的扩大,金融市场的全球网络化,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持续革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全球问题所要求的联合行动,全球化的生成已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趋势正不断加强。
  事实上,尽管人们对“全球化”这一概念的谈论只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但早在19世纪,马克思对此已有了科学预测。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谈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之间的民族分割和对立日益消失。”马克思指出,正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及其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使世界联成了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他国而独立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成为必然。因为,各个国家都必须自主投入国际分工与合作,把本国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各国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他国的协助。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十分宽阔,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中全面领先。因此,世界各国只能互相取长补短,靠全球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2经济全球化将推进中西方企业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说,“计划经济的时代不搞企业文化不奇怪,而市场经济时代不搞企业文化则会被淘汰。”所谓企业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宣传、强化这些观念的仪式和习俗。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有利于获得广大员工的认同,使员工紧密团结并目标一致的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近现代企业成功经营的个案可以看出,他们无一例外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从美国IBM公司尊重员工、用户至上、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到日本松下集团亲和一致、感恩报恩的企业精神;从中国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到海尔集团的以人为本,提倡创新;我们都不难发现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不单单是对财富和利润的追求,还有文化这一重要因素。企业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方面的竞争,也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企业的成功,首先是企业文化的成功。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国的经济活动逐渐突破国界,企业组织正在演变成一个没有边界限制的国际营销中心,它的资本流动、人力资源、生产布局等都以全球为背景。与之对应的是,各国不同模式的企业文化,出现了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趋势。其中,跨国公司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直接投资、合作合资等方式,既输出了资本,也输出了企业文化,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企业文化的影响,在相互交流、借鉴的过程中,原本不同模式的企业文化在相互磨合中日益水乳交融。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形式向知识经济的变换,使得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地区的企业文化模式受到世人瞩目,从而不断被研究、学习和模仿,客观上也促进了不同企业文化模式的交流和整合。所以说,不同企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不同企业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和跨国企业的急剧增加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技术、人员、资本的交流与交换,而这些交流与交换的背后,往往都有文化显型或者隐型的作用存在。故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渗透着的那些文化因素,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当然,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亦在所难免。作为文化中的一个子链条,企业文化在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的同时,也必然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文化产生矛盾、碰撞、交流与发展。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企业文化往往具有自己的个性,它们无法脱离民族文化、政治环境和历史传统而独立存在,不同的民族和企业也会因此而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就像法国哲学家不莱士•帕斯卡在其《思想录》中所说:“在比利牛斯山这边是真理的东西,在比利牛斯山那边就成了谬误。”各个国家迥异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也带来了企业文化的冲突。
  众所周知,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又推崇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因而在企业文化方面重视情感管理,混沌管理;而其他国家,以西方国家为例,强于制度管理,精确管理。中国人在对人性的假设上,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西方人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认为依靠道德的力量不足以约束人的行为,必须依靠严格的法律;西方人是以管理国家的方式管理企业,强调理性,推崇个人主义,主张用严格而合理的制度调整一切,不以人情关系为依据,不依赖道德力量。每个人只强调自己的责任,不论整体的协调。与此对应的是,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则以管理家庭的方式管理企业,提倡集体意识,认为个体利益应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生活应服从于工作需要;强调家庭、社会伦理,提倡社会责任感等等。在人际关系上,西方人讲究契约关系,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和调整,中国人则强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以仁、义、礼、信为做人准则。在企业价值取向上,中国存有“义”、“利”之争,西方则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也开始不断加深,西方企业由于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开始关注东方智慧、儒家思想;中国也引入了西方人文主义、科学管理;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三个基本的原则:第一,立足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阶段;企业文化必须同它的现实发展水平相一致,这就要注意目前中国的企业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只有弄清了这个问题后,企业文化的整合才不至于错位。就中国企业发展的阶段来看,目前尚处于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时期,因此在借鉴西方企业文化的时候,就要选择与这一时期要适应的企业文化;第二,批判性学习和继承。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的企业文化发端于西方国家,而市场经济最早也是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应对西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借鉴。但是,西方企业文化以私有制为基础,西方企业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从总体上讲,都是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密不可分的,这就形成了西方企业文化所特有的两面性和不可避免的差异性、矛盾性。因此在继承中,我们对于西方企业文化,要科学辨析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为我所用。第三,坚持以民族企业文化为基础。西方先进企业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灵活的过程。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其中人本思想、和为贵等观念都对经济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学习和借鉴西方企业文化理念的同时,我们应当以民族的企业文化为基础,将两者理性结合,并在实践中找到最佳发展道路,从而更好推动企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不等同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文化的整合也不是全球企业文化的一体化、单一化,而是不同民族和类型的企业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之间交流、碰撞、影响、融合的发展趋势。它并非以一种强势的企业文化为中心,而是企业文化多元基础上的统一。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在以开放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企业文化亦是如此。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被学习和借鉴。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本民族的传统,而是结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就中国而言,我们主张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选择第三条道路,即坚持本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学习和借鉴,以期最终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促进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美】泰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刘海斌.经济全球化与企业文化发展[J].攀登,2002,(5).
  [4] 不莱士.帕斯卡(法).思想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 袁闯.混沌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6] 林国建.试论中西方企业文化整合[J].商业文化,2008,(11).
其他文献
摘要:建筑装饰装修是指为使建筑物、构造物内外空间达到一定的环境质量要求, 使用装饰装修材料, 对建筑物、构造物外表和内部进行修饰处理的工程建筑活动。文章主要探讨分析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措施。  关键词: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8-0102-02    完成一个大型高档写字楼的装修工程,一般进入施
期刊
摘要: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采用的核心协议,现行的IPv4向IPv6过渡势在必行。因此,研究基于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在分析了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的基础之上,以有新旧两个校区的校园网为例,文章主要讨论了校园网向Ipv6过渡的基本机制,并提出了校园网升级的组网方案。  关键词:Ipv6;校园网;隧道技术;双协议栈  中图分类号:TP393.18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文章总结了MEN用户网络接口的特点,并对UNI参考点和UNI参考模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域以太网;用户网络接口;UNI  中图分类号:TP39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8-0115-01    1MEF简介    电信级以太网主要承载两大类业务:一类是面向公众用户的多业务承载。另一类是企业用户的专线/VPN业务承载。电信级以太网在这种类型业务的承载
期刊
摘要:文章介绍了可编程控制器(PCL)与上位机(PC机)实现串行通信功能的硬件组成、通信协议,重点阐明在上位机(PC机)上基于VC++6.0的编程实现细节,并进一步展望PLC对控制系统应用的前景。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PCL);VC++  中图分类号:TP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8-0112-02    鉴于目前由可编程控制器(PCL)和PC机所构成的监控
期刊
摘要:Internet网中存在后台负载是不争的事实。原则上,任何未考虑此后台负载的网络工程都有可能在暴露非必要负载的情况下出现问题。类似地,随着高功能复杂度以及无线资源的缺乏,这种问题将来也会发生在3G网络中。当今,后台负载也存在于GPRS/UMTS当中,主要原因是便携式电脑上3G连接卡的广泛使用。  关键词:3G;后台负载;无线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9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期刊
摘要:作为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有线电视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城市住宅小区化的建设在各个城市大规模进行,人民群众更是对住宅的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文章对利用有线电视HFC网络作为智能小区信息传输方法有待探讨。  关键词:有线电视;HFC;网络智能小区  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8-0126-02    HF
期刊
摘要:C语言是一种很好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可以概括为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限制使用goto语句,将原来较为复杂的问题化简为一系列简单模块的设计;一个程序的任何逻辑问题均可用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这3种基本结构来描述。  关键词:程序设计;结构;C语言  中图分类号:TP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8-0121-01    当前,计算
期刊
摘要:随着无线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接入已经成为重要的网络接入方式,与此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保护无线网络的安全,避免非授权用户接入无线网络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Windows平台下,操作系统简化了无线接入使用安全协议的操作步骤,用户几乎感觉不到这些安全协议的存在。而在Linux平台下,提供的无线接入程序界面友好程度相对要低一些,尤其是在对WPA 协议的支持上不能完全支持,
期刊
摘要:文章回顾了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和应用状况,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分析了推广应用混凝土外加剂的意义,并总结了使用外加剂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发展和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8-0163-02    在混凝土、砂浆或净浆的制备过程中,掺人不超过水泥用量5%(特殊情况除外),能对混凝土、砂浆或净浆的正常性
期刊
摘要:社会的发展使得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数量和质量空前提高,各国政府为摆脱由此造成的财政困境不断地探索着有效的公共服务提供和管理方式,公私合作制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主流,欧美各国PPP改革的成功经验对处于PPP改革进程中的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通过整合国内外公私合作制运行状况的相关数据,以期为我国的公用事业领域的公私合作制改革提供参考,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研究和思考的基本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