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计数单位 衔接整数体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m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8~51页。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谈起小学数学教学,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不然。因为小学的数学教学决定了以后学生的思考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它对思维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确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将教学模式分为以下的步骤。首先教师应该建立问题情境,之后就要建立教学的模型,最后再在授课中解释教学并将其应用,这个模式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教学模式。创建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确实得到了加强,学生变得善于思考、善于想象,但我们也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低年级计算不过关。这类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那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哪些有效方法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讲清算理和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笔算教学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学生掌握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明白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和区别,会用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2.培养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渗透分类、集合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抽象数学式子    1.认识天平。  师(出示天平):同学们,这个工具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但在一些课堂上,有些教师怕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要教学的内容,迫使学生“懂了装不懂”;怕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迫使自己“听到装没听到”。出现这些现象的
众所周知,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课堂练习的时间几乎占半节课以上,但现实中课堂练习的“质不高、量偏大”困扰着我们。近几年来,我围绕“有效练习”的核心价值,在课堂练习的设计和实施中探寻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从而实现真实意义上的“轻负高质”。  一、在设计练习时,注重“实情、学情、情感”,这是实施练习有效策略的前提  德国教学设计专家W.彼得森认为:“影响解题教学的前提很多,其中哪些最重要呢?认知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
一排排的蚕卵静静地陈列着,旁边躺着一只小小的蚕蛾的尸体。诙谐的阳光引诱着鸟儿们欢叫着,虫子也懒洋洋地出来散步。忽然“嗖”的一声,一只鸟儿飞了下来,虫子没了影。小鸟们沐着春风,一副生命即将孵出的样子。  第一次认识阿猪,是在五年级。阿猪是邻班的,安安静静的她,十分不起眼。而那时,我则像高傲而莽撞的疾风,无暇顾及周围的风景。我们本应像两条平行线,无限延伸,却永不能相交。直到有一天,语文老师到她们班代课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国标本数学教材立足解决问题的高度审视计算教学,摒弃了让学生机械模仿、反复操练的传统教学观念,创设了简明易懂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而优化算法,弄懂算理。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从加、减法笔算教学中的难点入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采用童话式的教学方式,轻而易举地化解了难点,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要不理我……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的最终落脚点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能综合地解决问题。反思现状,学生就题论题、凭感觉列式、套搬题型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见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容乐观。如何提高呢?笔者认为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合理运用有声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有声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借助语言表达,有助于调节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当学生以自己的理解,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对应
最近,我执教了苏教版二年级“认识方向”一课,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先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根据一个方向很快辨别出其余三个方向,再让学生学习平面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判断方法,最后能结合生活情境描述生活中的简单路线。鉴于此,我提出以下教学思考,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课堂场景再现:  一、创设情境,研究问题  1.三个小朋友要到桃花村去,应该向北走,哪里是北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