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上的一场鸿门宴

来源 :儿童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7年2月的一天,寒风肆虐,不停地吹起街上行人的衣角,妄图冻彻每个人的心扉。而此时,上海榆林路延令里14号英商电车工会俱乐部的厢房里却热气腾腾。小小的厢房里挤了七八十个人,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的相关事宜。窗外的寒风吹得窗户上的玻璃阵阵发响,却吹不走屋内的团团热气,最后只在玻璃上凝成了滴滴水珠。
  在寒气与热气的碰撞中,大家探讨着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的原因,推敲着第二次武装起义的每一个细节,大会的主持人汪寿华还站到讲台上,给各支工人队伍分析此次起义中的任务。
  “砰砰砰……”一阵踹门声打断了大会的秩序,随着门被踹开,几个外国巡捕和中国的包探闯了进来。一股寒流也随之裹了进来,屋内的讨论声瞬间凝结了,寂静无声。讲台上的汪寿华看到此景,机警地从讲台跳到了听众席。旁边的工人也非常默契地把自己的礼帽戴在汪寿华的头上,盖住了他的大半张脸。
  “谁是何松林?识相点儿,自己站出来!”
  “别让何松林跑了!”
  巡捕用蹩脚的中文嚷嚷着。没有人应声,更没有人告诉他刚刚站在讲台上的汪寿华就是他们口中的何松林,中共上海区委职工委员会书记、上海总工会代理委员长。搜寻了一圈儿,巡捕和包探也没有找到这个何松林,无奈之下,就把站起来观望的两个工人抓了起来。
  汪寿华见势,就给身边几个工人打暗号,准备在巡捕出门那一刻,抓住巡捕,夺门而出。然而,狡猾的巡捕似乎已经察觉到气氛的异样,就在出门那一刻,将门反锁,把这些开会的工人都关在了厢房里。工人们焦虑万分。
  但汪寿华并不慌张。他四处查看有没有逃生通道的同时,思索着如何对付巡捕的妙招。经过探查,厢房的后窗虽高而小,但是没有巡捕把守。于是,汪寿华心生一计,一面组织大家把自己的围巾一条一条地接起来,缚在窗档上,让几个工人顺着围巾,爬下窗户撤离,寻找外援;一面让留在厢房里的工人与巡捕周旋,敲锣打鼓,假装是过来开新春联欢会的,掩护撤离。最后,在多方援助下,工人们里应外合,全部逃脱。自苏联奉命回国领导工人运动以来,这样的死里逃生,汪寿华已经司空见惯;这样的危机化解,汪寿华也已经是驾轻就熟。
  然而,由于起义秘密的不幸泄露,敌我力量的过分悬殊,这次的工人武装起义还是失败了。但是我们积蓄了强大的力量。另一次更为猛烈的工人武装起义蓄势待发!
  过了一个月,三月的上海,寒风势弱,春意渐起。国民党革命军(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逼近常州、苏州和松江,以瓮中捉鳖之势,团团围住上海的北洋军阀。时机已然成熟,汪寿华和陈独秀、周恩来等人开始筹谋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吸取了前两次起义的经验教训,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召开市民代表大会,宣传革命,争取市民的支持;组织三千多人的工人纠察队,配备武器装备,秘密训练;发动铁路罢工,切断对方援军的运兵补给线,等等。除此之外,汪寿华还派人与已抵达上海近郊龙华的北伐军商议,希望可以相互配合,内外夹攻,一举消灭上海的北洋军阀。
  3月21日中午,上海总工会一声令下,全市80万工人集体罢工,罢工后又立即按计划转入武装起义。前期训练好的工人纠察队则马上从南市、虹口、浦东、吴淞、沪西、沪东、闸北七个区分别向军警据点发动猛攻。市民群众也主动帮助纠察队筑街垒、运弹药、送食品。
  正當一切都热火朝天的时候,原本商议好要共进退的北伐军却迟迟不见声响。即使汪寿华不断派人前去催促,北伐军依然还是按兵不动。汪寿华又是失望,又是气愤,只好孤军奋战。幸而,在市民的支持下,勇猛的工人起义军经过了两天一夜的血战,最终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整个上海地区,取得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


  胜利后,上海各界代表在上海县署举行了市民代表会议,还成立了上海特别临时政府。这可是工人们自己的政府!工人们欢呼着,庆祝着,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此时,汪寿华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春寒刺骨。为什么在起义时北伐军按兵不动?为什么胜利后不利工人纠察队的谣言四起?为什么这段时间国民党与青帮频频接触?一连串的问号让汪寿华越想越觉得心底似有乌云压城。
  4月11日晚上,汪寿华和几位工人同志像往常一样,在总工会忙碌着。时钟刚敲过八下,突然,电话铃响了,原来是上海青帮的杜月笙打来的,说是邀请汪寿华到他家赴宴,商议要事。一个正与国民党打得火热的青帮头目设宴邀约,是何用意?这去还是不去?汪寿华不禁盘算了起来。在场的同志也异见纷纷。有些认为去赴约,可以打探一下消息,但更多的同志觉得这是一场鸿门宴,去了就回不来了。汪寿华眉头紧锁,不停地来回踱步,原本有些驼的背更加佝偻了。沉思了良久,汪寿华还是决定以身历险,入虎穴,以探虚实。
  汪寿华嘱咐了工作的一些事宜后,望了望这些与他并肩战斗的工人们,便出发了。临近杜府,看着已经固若金汤的杜府今日又添了几重戒备,汪寿华知道此宴必定凶多吉少,于是就让一同前来的李泊之在杜府附近等他,告知如果两小时后他还不出来,即有意外,请李立即报告组织提高警惕。
  说完,汪寿华便整整衣衫,进了杜府。然而这一进,汪寿华就再也没有回来。直到多年后,才知道,汪寿华那天刚踏入大门,就被埋伏在那里的打手打昏,塞进麻袋,拖到市郊的枫桥埋了。埋时,还一息尚存……
其他文献
一  一月的赛罕草原白雪如银,滴水成冰。没被积雪覆盖的牧草全打了霜,恹恹的,直不起腰,牛羊因寒冷而瑟缩成一团,只有草原东沿的乌达力山挺拔如松,神采奕奕。难得这几日天气暖和,山脊处的雪融化了大半,远远望去,整座山好似一条蜷曲盘绕的大蛇,在雪地里露出深棕色的脊背。  乌达力山脚的背风处,有一片温暖的凹地,那里扎着三顶蒙古包和几丛稀稀拉拉的篱笆,篱笆里有两百多匹蒙古马,正是赛罕马场的冬营地。如今,风大天
期刊
病毒,个头小到要用纳米来表示,肉眼根本看不见,却对人类纠缠不放。  它们与人类到底有什么世仇?  生命  要说历史,病毒可是“老前辈”,在还没有人类的时候,就有了它们的蛛丝马迹。这是有依据的。  为此,先要理一理与生命有关的事儿。  细胞  有一句你听得耳朵出茧子的话: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生命最基本的结构就是细胞,连细菌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
期刊
亲爱的爸爸:  您好!一转眼,我们都快有一个月没见面了,家里很久没有响起您那幽默的话语,我还真是不习惯。以前,我只知道您是一个医生,只知道您很忙,有看不完的病人、查不完的房,即使回到家里,大部分时间也待在书房,查资料、写文章,总是到夜深甚至天亮……  爸爸,妈妈跟我说,这一次,您是去跟一种新型病毒作战啦!这种病毒挺厉害的,是个长跑健将,到处瞎跑,感染的人不少。妈妈说您白天要查房会诊,救治病人;晚上
期刊
前奏  穆亚觉得那个家伙能这样做——站起来,晃晃悠悠地离开,跑到沙滩上去撒欢儿——这是因为他实在太过分了:赤脚,裤腿也挽了起来,坐姿松松散散的,仿佛忘了这是教室。  这样也可以的吗?穆亚低下头。  这更印证了他的直觉:他不喜欢这个学校。  但毫无疑问,他得在这里待上半年。因为爸爸到国外进修,而妈妈也需要在外地工作一段时间,他被送回到奶奶的家,作为插班生,来到这个海边小镇的学校。但看着一动就“哐啷哐
期刊
阳光小孩  关在天空的教室里  上了一夜的课  早晨的麻雀一叫  下课铃响了——  太阳拉开教室门  呼啦啦 所有的阳光  一窝蜂地涌出来  伸懒腰的伸懒腰  打哈欠的打哈欠  要玩一整天呢  先在草地上打个滚  然后摸摸房子的脑袋  帮他把帽子戴端正  牵牛花的喇叭  吹错了一个音  阳光们学着老师的样儿  大声嚷嚷 罚站 罚站  让树梢在手心写个字  再让花儿小草猜  猜不出的 胳肢  在窗外
期刊
悄悄地告诉你们:我在编辑部旧抽屉里发现的神奇宝贝是个能量盒!它一闪一闪的,很神秘。我湊近能量盒,只感觉一阵头晕眼花,再睁开眼睛,看到有好多和我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但是他们穿着我爸爸妈妈小时候穿的衬衫,几乎人手一册《儿童时代》!想和他们说话,却发现他们好像看不到我……
期刊
2020年的初始是如此的难忘,在辞旧迎新之际,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地肆虐开来,和我们一起争夺新春。那些令人敬佩的“白衣战士”,那些让人感动的志愿者们,还有我们蜗居在家的每一天……一桩桩,一幕幕,都值得我们去铭记,去书写记录。  但是关于“疫情”的写作素材多如牛毛,同学们反而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如何下笔。今天蚯蚓老师先教大家第一招——日记形式。  震撼全球的《安妮日记》  日记形式灵活自由,很多
期刊
二  国王坐在椅子上,墙上挂着大镜子。  大成来到国王跟前,先敬一个礼,然后从锦囊中拿出一条塑料纸鼻子,跟国王的鼻子宽窄长短都一样。  象的鼻子太长,画鼻子要花的时间也太长,国王却是日理万机,那怎么办呢?御用美鼻师们预先用塑料纸剪一条鼻子,头天晚上用特殊颜料把图案画好,第二天早上见到了国王,把塑料纸鼻子贴在国王鼻子上,从鼻尖到鼻根轻轻按揉个遍,然后把塑料纸鼻子撕下来,图案就印在国王鼻子上了。  大
期刊
一个沉船上的货箱,被巨浪抛到了一座荒凉的、布满岩石的小岛。  一群充满好奇心的海獭,一不小心用爪子,按到了货箱裂口里一个重要的小按钮上。  咔嗒!  一个精光闪闪的机器怪物启动了,胳膊里的电机发出了嗡嗡声,她自动说出一句话来:“你好,我是7134号罗森姆型机器人,但是你可以叫我萝丝。”  一个诞生在高科技下的冰冷躯壳,撞上了一群本能野性的荒岛动物,一个科技碰撞自然、科幻飞升想象的故事究竟会发生些什
期刊
我的老家在偏远的大山里,叫龙门村。在中国,叫龙门的地方有很多,有的是村名,有的是镇名,还有的是山名。不过,我老家这个龙門,和别的地方可不一样。  “龙门村,是不是取自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我问过爸爸。  “顾名思义,龙门,就是‘龙的门’嘛。”爸爸说,“咱们老家有一扇门,龙会从这扇门里出来,到人间看一看。四年一次的迎龙节就是这么来的,今年暑假咱们回老家,正好能赶上呢。”  放暑假前,我跟我的好朋友张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