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握升格的技巧,提高作文的水平,是一个引发教师探究和引起广大学生重视的问题。我认为,深化作文的立意,巧妙选择作文的材料,优化作文的结构,是全面提升作文水平的好方法。
一、深化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一篇文章主题的深化,应该做到主题创作的深、高、新。
1.深。立意的深刻来自对生活的思考,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能用生活事例来揭示才会深刻。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寓理于事,也是展示思维的重要方式。这种立意,是作者先从普遍性生活存在中提炼出来,再寄寓在一事一物中,所以它的“意”往往比一般记述性、议论性的文章更为集中、更为深刻。
2.高。作文立意如何化平淡为经典,化腐朽为神奇,正面提升主题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让作文的主题有更高的高度,异于一般。而要达到这个高度,学生应该在生活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作文时,才能有着正确健康的观点,才能独具慧眼,从周围非常普通的事物中,发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
3.新。逆向思维,会使文章的主题焕然一新。逆向求异,反弹琵琶成新曲,是指对话题或材料运用逆向进行分析、引用,最终形成一种异于常理的新主题。这样的主题会更令人深思,更让人眼睛一亮。
二、巧妙选材
材料是作文的“血肉”,材料的选取是文章的关键,但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主要集中于学校和家庭,作文时便都围绕老师、同学、家人来写,作文材料常撞车。因此学生在选材时,应极力避免相同的对象,尽量选择大家不太关注的人物,做到人无我有。如果选择的对象为人们所熟悉,就应选择更新的材料和角度来写。
1.选材独特,别出心裁
真实的材料是写好情感类文章的基础,但对中学生来说,真情的抒发首先应该建立在叙述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人身上。可是写这一类题材最容易千人一面,平淡无奇,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独辟蹊径,从众多的材料中把独特的内容写进自己的文章。例如写《我那好胜的老妈》,思路如果局限在母亲在工作方面如何的爱争强,就落入了俗套。假如我们从别的方面来选材,那就别具一格了。一位同学选取了这样的素材:母亲不服父亲这位家庭“一把手”,决定处处显身手,提升家庭地位。这事例既有一种浓浓的家庭氛围,又有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情趣,给人特别新鲜的感觉。与众不同的选材,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大大提升了作文的价值。
2.善于发现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大道,农村变成了新型社会主义农村,庄稼地里盖起了大棚,城乡清洁工程深入民心……新人新事也层出不穷:农民在网上销售产品,商人在农村投资办厂,企业家修建希望小学……这些材料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把它们融进作文中,便成了时代的缩影。读之,就仿佛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怎能不令读者欣喜和自豪呢?因此学生要善于观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及时收集有价值的材料,作文的时代气息就会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3.各种素材多元组合
表现丰富的主题,可以多角度选择多方面的材料,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如写一位教师,可从教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家人、对待自己等方面选择材料来写,这样就充实了教师的品质,丰富了教师的形象。再如以“爱”为话题作文,可从家人、老师、同学、陌生人、社会等角度选材,表现生活因爱而美好,社会因爱而和谐这个主题。
三、优化结构
作文的内容,应该似山涧清流,纯真质朴;而作文的结构,讲究的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只有把这个骨架搭起来了,文章才有成功的可能。如何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提升作文的价值呢?行文时可以从开头、主体、结尾三方面去思考,达到“造化如笔端,笔端夺造化”之效果。
1.首尾可照应,可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可设置悬念
开头描写的事物,提出的问题或抒发的情感,结尾要加以深化、回应或强调,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这就是“首尾照应”。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 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作文如果不注意照应,内容衔接就不紧,结构也不紧凑。
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就是对文章要描写的事物如果要赞扬,就在开篇贬上一笔。如果要贬抑,就先扬一下。一篇文章,假如一看开头,便知道结尾,就很难引人入胜。若能做到抑扬有致,曲径通幽,就能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诱人的艺术魅力,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设置悬念。所谓悬念,是指在文章中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吸引读者急于了解事件的真相或关注矛盾发展的一种手法。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抓住读者的心。文学作品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就是利用悬念来抓住读者。学生作文也应如此,正如“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生水起”一样。
2.主体行文可曲折,可点面结合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一波三折,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有一篇佳作《误会》是这样去构思的:军和霞是同班同学,他们两家的关系很好。有一次霞的母亲要霞带点东西给军,霞怕同学误会,所以不敢当面给军。就写了一张字条,叫军到校园的竹林里等他说有东西要交给他。军看到字条后,很激动,以为霞喜欢他呢。谁知道结果不是他想的那样。班上的同学不知怎的也知道他们“约会”这事,并传得沸沸扬扬的。连老师也知道了,咬定他们恋爱了,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们,还叫来双方的家长,等家长来了之后真相才大白。生活本身复杂多变,曲折起落,学生行文只要稍加提炼,便能使文章波澜起伏,得到读者的青睐。
“点面结合”的写法。“面”给人整体的场景,“点”是特写,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多彩的校园生活》在开篇用一组排比从“面”上写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再从“点”上具体生动的描写某一次精彩的文艺晚会。点面结合,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一、深化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一篇文章主题的深化,应该做到主题创作的深、高、新。
1.深。立意的深刻来自对生活的思考,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能用生活事例来揭示才会深刻。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寓理于事,也是展示思维的重要方式。这种立意,是作者先从普遍性生活存在中提炼出来,再寄寓在一事一物中,所以它的“意”往往比一般记述性、议论性的文章更为集中、更为深刻。
2.高。作文立意如何化平淡为经典,化腐朽为神奇,正面提升主题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让作文的主题有更高的高度,异于一般。而要达到这个高度,学生应该在生活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作文时,才能有着正确健康的观点,才能独具慧眼,从周围非常普通的事物中,发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
3.新。逆向思维,会使文章的主题焕然一新。逆向求异,反弹琵琶成新曲,是指对话题或材料运用逆向进行分析、引用,最终形成一种异于常理的新主题。这样的主题会更令人深思,更让人眼睛一亮。
二、巧妙选材
材料是作文的“血肉”,材料的选取是文章的关键,但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主要集中于学校和家庭,作文时便都围绕老师、同学、家人来写,作文材料常撞车。因此学生在选材时,应极力避免相同的对象,尽量选择大家不太关注的人物,做到人无我有。如果选择的对象为人们所熟悉,就应选择更新的材料和角度来写。
1.选材独特,别出心裁
真实的材料是写好情感类文章的基础,但对中学生来说,真情的抒发首先应该建立在叙述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人身上。可是写这一类题材最容易千人一面,平淡无奇,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独辟蹊径,从众多的材料中把独特的内容写进自己的文章。例如写《我那好胜的老妈》,思路如果局限在母亲在工作方面如何的爱争强,就落入了俗套。假如我们从别的方面来选材,那就别具一格了。一位同学选取了这样的素材:母亲不服父亲这位家庭“一把手”,决定处处显身手,提升家庭地位。这事例既有一种浓浓的家庭氛围,又有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情趣,给人特别新鲜的感觉。与众不同的选材,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大大提升了作文的价值。
2.善于发现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大道,农村变成了新型社会主义农村,庄稼地里盖起了大棚,城乡清洁工程深入民心……新人新事也层出不穷:农民在网上销售产品,商人在农村投资办厂,企业家修建希望小学……这些材料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把它们融进作文中,便成了时代的缩影。读之,就仿佛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怎能不令读者欣喜和自豪呢?因此学生要善于观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及时收集有价值的材料,作文的时代气息就会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3.各种素材多元组合
表现丰富的主题,可以多角度选择多方面的材料,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如写一位教师,可从教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家人、对待自己等方面选择材料来写,这样就充实了教师的品质,丰富了教师的形象。再如以“爱”为话题作文,可从家人、老师、同学、陌生人、社会等角度选材,表现生活因爱而美好,社会因爱而和谐这个主题。
三、优化结构
作文的内容,应该似山涧清流,纯真质朴;而作文的结构,讲究的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只有把这个骨架搭起来了,文章才有成功的可能。如何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提升作文的价值呢?行文时可以从开头、主体、结尾三方面去思考,达到“造化如笔端,笔端夺造化”之效果。
1.首尾可照应,可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可设置悬念
开头描写的事物,提出的问题或抒发的情感,结尾要加以深化、回应或强调,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这就是“首尾照应”。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 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作文如果不注意照应,内容衔接就不紧,结构也不紧凑。
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就是对文章要描写的事物如果要赞扬,就在开篇贬上一笔。如果要贬抑,就先扬一下。一篇文章,假如一看开头,便知道结尾,就很难引人入胜。若能做到抑扬有致,曲径通幽,就能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诱人的艺术魅力,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设置悬念。所谓悬念,是指在文章中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吸引读者急于了解事件的真相或关注矛盾发展的一种手法。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抓住读者的心。文学作品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就是利用悬念来抓住读者。学生作文也应如此,正如“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生水起”一样。
2.主体行文可曲折,可点面结合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一波三折,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有一篇佳作《误会》是这样去构思的:军和霞是同班同学,他们两家的关系很好。有一次霞的母亲要霞带点东西给军,霞怕同学误会,所以不敢当面给军。就写了一张字条,叫军到校园的竹林里等他说有东西要交给他。军看到字条后,很激动,以为霞喜欢他呢。谁知道结果不是他想的那样。班上的同学不知怎的也知道他们“约会”这事,并传得沸沸扬扬的。连老师也知道了,咬定他们恋爱了,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们,还叫来双方的家长,等家长来了之后真相才大白。生活本身复杂多变,曲折起落,学生行文只要稍加提炼,便能使文章波澜起伏,得到读者的青睐。
“点面结合”的写法。“面”给人整体的场景,“点”是特写,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多彩的校园生活》在开篇用一组排比从“面”上写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再从“点”上具体生动的描写某一次精彩的文艺晚会。点面结合,有力地突出了主题。